济南老商埠景区
老商埠项目一期位于市中区经四路、中山公园东侧,是济南商埠风貌区“三经四纬、一园六坊”核心严控区中首个启动的实施项目,尊重济南风貌保护区的真实性与延续性,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和格局,植入老商埠文化属性,实现整体保护与全面提升。
除严格保护地段内现存文物、传统风貌建筑外,通过迁建、移建、复建等方式,结合利用老旧材料、老构建进行传统立面建设,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济南传统的商埠区建筑与充满现代感的商业融为一体。
100多年前,济南自开商埠,创造了近代中国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并极大促进当时济南的社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见证了济南百年沧桑沉浮。从自开商埠到历史重塑,济南老商埠凝聚着太多商业、文化、老字号留下的历史记号,见证了济南的城市发展和革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济南经济再度实现了腾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经历过百年风云的济南城,又在新征途上迎接新挑战,以崭新的姿态和包容的态度创造“二次开埠”的新辉煌。
济南近代史上有数不清的“第一”,都是开埠“开”出来的。譬如1905年,庄钰、刘福航发起创办济南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工业――济南电灯公司;同年,由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创建的济南第一家自然博物馆――广智院对外开放;商埠区第一家戏院――兴华茶园(后改建为北洋大戏院)建成;同年,军阀张怀芝在西关外创办济南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1906年,第一家外国银行――德华银行于经二纬二路开设……
济南开埠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如今济南的许多道路都以经纬命名,如“经三纬二”、“经七纬一”、“经三纬八”……更有趣的是,这里的经纬与地理坐标的经纬恰好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1904年,济南把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铁路为限(今经一路)等东西长五里、南北约二里的区域划作商埠,同时在商埠内规划经纬马路。按照古代纺织业的说法,“长者为经,短者为纬”,济南把东西向的道路命名为“经”,南北向的道路命名为“纬”。这一命名的方法,充分反映了当时济南纺织业的繁荣。
开埠后发达的交通以及口岸与内地之间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促使行栈贸易在济南崭露头角。1908年,济南始设棉花行、杂皮行、绸缎梭布行。民国成立后,粮栈商也开始由洛口迁入济南商埠。与传统盐、典、钱等旧式商人不同的是,济南的行栈商人在新兴贸易领域兴业生财、积累起可观的资本之后,不是将资本转向土地,而是热衷于将经营范围向工业领域拓展,兴办新式工业,诸如面粉、纺织、卷烟、火柴等。
民国建立后,济南近代工业迎来了蓬勃的春天,尤其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1923年,济南仅面粉厂便有9家,日产量达4万余包,除满足当地4000余包的需要外,多数外销。20世纪20年代初,济南的纺织印染业户数达60余家,产品丰富齐全。在1928年刊发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这样描绘当年的盛景:“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故出品日增,前途发展未可限量”。1933年,济南工业的资本和产值分别占到全省的20.5%和29.7%,成为全省的工业重心。
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它既带走了流年,也濯新了记忆,徜徉在经二路上,你常常会发现老济南的另一面。这些古老建筑、寻常巷陌就像历史的年轮,记载了平凡淡朴的生活,展现了多姿多彩的颜色。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经四路3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