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简体是:草书。
草书的拼音是:cǎo shū。注音是:ㄘㄠˇㄕㄨ。词性是:名词。结构是:草(上下结构)书(独体结构)。
草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草书详细内容】
(名)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写起来快。
二、引证解释
⒈汉字字体名。草书之称,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汉章帝好之,汉魏间的章草,殆由此得名。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晋王羲之、献之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唐张旭、怀素,宋米芾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三、国语辞典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汉代。初创时称为「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分离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草书[cǎoshū]⒈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汉代。初创时称为「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分离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
四、其他释义
字体名。为书写简便快速而产生的书体。分章草和今草两大类。章草是隶书的草写,字形扁平有波笔,字字分离,相传因西汉史游作《急就章》而得名。今草由正楷的草化与章草的省改发展而来,上下笔势常相连,偏旁常互借,相传始于东汉张芝。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放纵,成为狂草。
五、关于草书的诗词
<<《草书歌·草书所自何所授》>> <<《西江月·草草书传锦字》>> <<《西江月·草草书传锦字》>> <<《学草书·平生行事见真书》>> <<《书西湖雷峰云讲主草书》>> <<《何郎中出黄公草书四首》>>
六、关于草书的法语
l'écriture cursive et simplifiée des caractères chinois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