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个多月的展示活动结束了,一些隐忧也浮现了出来:
一、教师们的教育能力还有待提高
应该说,我们的名师培养对象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但是这个队伍中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反思水平,教育研究水平还需进一步的提升。另外距离全国名师,我们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反复的实践。我们的“三名工程”还应继续前行。
二、教师们的新课程理念还需进一步加强
20xx年初,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陆续出台。新课程标准此次修订较之之前的实验稿进行了很多调整,这也是对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诸多教学偏颇现象的矫正。比如在此次语文新课标中加强了对写字教学的规范,强调一至三学段每天语文课上都要安排十分钟的写字教学。课程标准把写字教学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之前一段时间,教师们(尤其是小学教师)忽视孩子们的书写,导致学生书写质量普遍下降。但是此次课堂教学展示,除了税钢小学的闫雅军老师,其他语文教师都没有涉及写字方面的教学。甚至几位低年级教师(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由之前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增加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而我们的教师普遍存在着缺乏数学思想意识,片面的强调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导致了我们的数学课缺乏深度。
三、离开教学一线的名师发展思路还需进一步探讨
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生,教师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骨干教师的发展更是如此。教师队伍素来有“教而优则仕”的传统。历时三年的培训时间内,一些名师培养对象走下了讲台,走上了教学管理的岗位。应该肯定的是我们的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尽管走上了领导岗位,大家仍不放弃教学实践,坚持做公开课、研究课。但是太多的事务性工作让我们的老师们抬不起头来,研究课堂的时间少了,接触孩子的机会少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时间也小了。虽然我们看到了业务、政务两不误的名师,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曾经在讲台上挥洒自如的教师而今站在学生面前,之前的洒脱、成竹在胸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做作、没有亲和力的教态,僵死缺乏张力的课堂。
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还有更多的名师培养对象会相继走上教务(学)管理的岗位,如何保住这个群体的发展势头,如何更好的发挥这支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华应龙等都是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他们的发展轨迹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