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的词语有:汉军八旗,八旗兵,十八星旗。
八旗制度的词语有:旗旗,八旗鹿肉,十八星旗。2:简体是、八旗制度。3:注音是、ㄅㄚㄑ一ˊㄓˋㄉㄨˋ。4:繁体是、八旗制度。5:拼音是、bā qí zhì dù。
八旗制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清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所有满族成员均分别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每旗(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皇太极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这种生产、行政和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适合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对满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这种组织形式的性质起了变化:生产职能逐渐缩小,军事、行政职能日益突出,发展成为单纯的统治人民的工具。清亡后,这一制度也随之瓦解。汉语大词典:清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所有满族成员均分别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每旗(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皇太极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这种生产、行政和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适合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对满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这种组织形式的性质起了变化:生产职能逐渐缩小,军事、行政职能日益突出,发展成为单纯的统治人民的工具。清亡后,这一制度也随之瓦解。国语辞典:为满洲部族民籍与军队相结合的组织。初编三百人为一牛录,设额真一人,后又定户籍、设八旗,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佐之,以各掌其户籍及军政。见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制度[bāqízhìdù]⒈为满洲部族民籍与军队相结合的组织。初编三百人为一牛录,设额真一人,后又定户籍、设八旗,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佐之,以各掌其户籍及军政。见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英语EightBannerssystem,themilitaryandsocialorganizationoftheManchusbetweenc.1500and1911德语AchtBanner(S)辞典修订版:为满洲部族民籍与军队相结合的组织。初编三百人为一牛彔,设额真一人,后又定户籍、设八旗,每五牛彔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佐之,以各掌其户籍及军政。见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其他释义: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组织基础上,初建黄、红、蓝、白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初建时兼有军事、行政、生产职能。后利用八旗军队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其生产意义渐小。清亡后瓦解。
二、词语解释
清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bāqízhìdù]⒈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组织基础上,初建黄、红、蓝、白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初建时兼有军事、行政、生产职能。后利用八旗军队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其生产意义渐小。清亡后瓦解。
关于八旗制度的造句
1、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
2、盛京将军辖区的“城”已成为驻防区约定俗成的政区,拥有治所、幅员、边界、行政组织等,驻防制度逐渐演变为带有八旗制度特征的地方行政制度。
3、满族的八旗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维系其民族精神、避免汉化的重要制度,而清代历朝皇帝亦力图强固满族本习。
4、这种组织形式即使不是在满族八旗制度影响下产生的,也是受了八旗制度相当大的影响和规范。
5、第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满州的八旗制度。
关于八旗制度的成语
红旗报捷 扯顺风旗 八攻八克 七七八八 鼓馁旗靡 重整旗鼓 撦鼓夺旗 歪八竖八 黄旗紫盖 别树一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