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来源:锐游网


古代汉语 姓名部分思考题

1、姓名出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2、名、字、号、诨名、谦称、敬称等在色彩意义上是否存在区别? 3、中西姓名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常用工具书的种类 字典、词典 (检索对象)

类书、汇编 (检索内容的编排方式) 目录、索引 (检索内容的性质) 表谱、图录 ————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及工具书检索

1、按部首编排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 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字汇》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第二,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表义原则的部首。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匕(hua)部、北部,明清时合并为匕(bi)部了。 2、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3、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三、工具书的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如《广韵·冬韵》:“同,

徒红切。”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切出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韵》:“同,徒红切”可分析为:同(tóng)==徒(t-)+红(-óng)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

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四、工具书的释义方式

直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描写: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 五、常用工具书介绍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较完备的字典。最早以部首统率汉字,分为540部。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

字)1163个。

《说文》运用“六书”的观点对秦时通行的小篆及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形体结构进行分析,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古义。先列小篆形体,然

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解释字义,其次说明形体结构,如被释字不习见,有注音必要者,则注明字音放在开端。

《字汇》明、梅膺祚撰。收字33179个。创检索用部首214个。

《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亲自下诏编撰,翰林院掌院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收字四万七千多个。总汇汉字之

大成,难字、繁体字、异体字均可查到。有三种注音方法:直音,反切,叶音。释义对每个字头的多种字义均有解释,并全部有出处引证,考其流变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有些引文有误。旧本无标点。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214个部首。

《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全书

按部首排列,分为20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辞源》(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辞海》(修订本):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

各学科术语等。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

别为纲,分为十卷。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

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

《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词,共五百三十多个。是阅读和研

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第六章 古书阅读(训诂)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概况

古注,古人的注释,主要指“ 五四” 以前的学者以文言释文言;今注,今人的注释,主要指今人以现代语释文言。同一部经典往往历代有人作注。

古注的作用: 古注是阅读古代典籍的阶梯和桥梁。古注是今注的源头,是今注的重要依据。 从时代看:

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

魏晋南北朝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

诗经:毛诗 郑笺 孔疏 诗集传 (今)程俊英《诗经注析》 论语:何晏集解 皇侃义疏 刘宝楠正义 (今)论语集释 论语译注 左传:杜预注 孔颖达正义 (今)左传译注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余嘉锡笺疏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 司马贞索隐 张守节正义) 汉书:颜师古注 李白:王琦注

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http://202.114.65.40/net25/

古籍藏书(经史子集):http://219.224.18.16/book/jszj/jszj.htm 北大中文:http://chinese.pku.edu.cn/

说文解字全文检索:http://www.chinese99.com/xiaozhuan/shuowen/ 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 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二、古注的类型

诂、训:解释字词。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

等等。

传:传述的意思。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孔传。“春秋

三传”与一般的注释有所不同。

笺: 意为“笺识”。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后来所谓“笺注”“笺证”只是注解的意思。 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不称“传”而称注。还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就包括毛传、郑笺。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如《诗经》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称正义,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史记正义》就

是注而不是疏。

章句:“离章辨句”的省称,除解释字词外,还分析古书章节句读,串讲文章大意。比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集解:集解是汇集各家的注解,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

音义: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也称音训、音诂、音注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三、古注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注音:直音;反切;读若、读如;读曰、读为;如字

《资治通鉴》:骠骑将军农自西津济。元胡三省注:骠,匹妙翻。

宋陆游《入蜀记》卷五:晚泊通济口,自此入沌。沌读如篆。字书云:“水名,在江夏。” 《汉书·高帝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如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讵犹岂也。 《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张守节《正义》:上如字,下音寺。 2.解释词义

(1 )内容:解释词的常用意义,注意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同时也兼顾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另外还有成语典故的诠释。 (2 )术语:

“ 某,某也” 、“ 某者,某也” 、“ 某,某者也” 、“ 某,某” :以近义词解释。 《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采,取也。 §

曰、为、谓之:一般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放在解释性的话的后面。如: 《诗·卫风·淇奥》: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诗·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献豣于公。毛传:豕一岁曰豵,三曰豣。 谓:主要用在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的情况下。如: 《左》: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犹:往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或者是以今语释古语,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而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如: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清焦循《孟子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

故云犹敬、犹爱。

之貌、貌:一般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论语》:夫子莞尔而笑。何晏:莞尔,小笑貌。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用来声训,即用与被释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意。 《论语》:为政以德。朱熹: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析言(对言,对文)则别,浑言(叫统言、通言、散言、散文)则同: 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

《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 《说文》:“牙,壮齿也。”段注:“统言之,则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诗·大雅·生民》:“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疏:“对文故别也,散则言语通也。” (3)方法

形训:以形说义: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探求造字时的基本意义或解释汉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 诗·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采,取也。陈奂《诗毛氏传疏》:采训取者,《传》为采字通训。采,从爪;取,从又;爪又皆手也。

说明字例:标明古字、异体字、正借字等。

声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声音线索探求和贯通语义的训诂方法。它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字(词)。 《周礼·地官·司门》: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征;征,税也。 义训:义训是直接陈述语义不借助于音和形的一种训释方法。 描述语境意义:设立界说;描写情态,追述理据

转陈对应词语: 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同义词相训等等。 3.串讲文意(句意、段意)。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章句》: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章指:言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首,以政杀人,人君之咎,犹以白刃杀之甚也。 4.说明语法

《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春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 公羊传》 :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 曷为先言六而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5.说明修辞例

(二)其他方面的注释 1. 说明句读

《诗经》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之音’绝句,乐音洛,绝句,其政和。一读‘安’字上属,‘以乐其政和’为一句。下放此。” 2.解释名物制度或典故

3.校勘版本、文字(讹文、脱文、衍文、倒文)等 李善注扬雄《解嘲》 四、正确利用古注 批判继承

窈窕:扬雄《方言》云:“美心曰窈,美状曰窕。”

犹豫:《颜氏家训书证篇》:“按,《尸子》曰:‘五尺犬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 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 思考与练习

指出下列各例中的训诂术语,并具体说明其作用或用法。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tóng lù),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庄子·逍遥逰》: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ing)然善也。晋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诗经·郑风·萚(音拓)兮》: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叔兮,倡予要女。毛传:漂,犹吹也。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静焉,是以谓之萧墙。

《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思考题

1、你对古人的注解是如何评价的? 2、你认为理想的注解是什么样子? 3、课后读一篇古注。

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

一、培养古书标点能力的必要性

句读: 古人用“ 。” 和“ 、” 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

《 礼记· 学记》 云:“ 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 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二、古书标点的要求: 1. 语句能够讲通,不点破。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点破例

①使王持以将在闽外君命有所不受之义,坚执北伐,技穷之,虏而灭之,…… ②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③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舆杨修书》) ④八年,陈季扩复啸聚会,朝廷屡诏屡抚,…… 2.语意切合原文语境,切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兴元,唐德宗李适年号。径山,在浙江余杭县西北。) 标点一: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标点二: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①岭南尝献入筒捆布一端八丈,……(《资治通监》 卷一百一十九)

②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监》) 3.符合古人语言表达习惯。

例: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标点一: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标点二: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例:龙者麟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头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龙》) 标点一:龙者麟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头。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标点二:龙者麟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头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练习例

《论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史记》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史记》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史记》西宫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火入旱金兵水水中有三柱

《旧唐书》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时年十八有高阳贼师魏刁儿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 三.古书标点的基本方法 1.参考特定词语

虚词例:句首:夫惟;盖;且夫等; 句尾:者,也,矣,焉,乎

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 数词例: 一般顺序词语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对话例:曰、云、问、答、言、对等。注意引文截止的地方。有的没有前导词,如《侍坐章》。 范文子喜直言武子击之以杖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无所容则危身又将危父。(韩非子) 练习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耳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2.参考特定句式

感叹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倒装句:姜氏何厌之有 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反问句: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固定结构:何以 不亦…… 乎 以…… 为 得无…… 乎 所以…… 者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立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

3.参考特定文例 :修辞手段中的互文、对偶、排比等,诗歌、散文、骈文的不同特点,语言文化常识等,都可以借助参考。 钱竹汀宫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叠韵,与夷犁、来涛涂、弥明、弥牟、灭明、由余、徐姚,皆双声也。”(梁绍壬《雨般秋雨盦(ān)随笔·命名双声叠韵》)(钱竹汀宫詹,钱大昕。)

钱竹汀宫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叠韵,与夷、犁来、涛涂、弥明、弥牟、灭明、由余、徐姚,皆双声也。” 练习:《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 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 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第三节 古文的翻译 一、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就是把古书里的文言文在尽可能保持原来意义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古籍整理,继承文化遗产;是训练和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二、古文今译的标准

严复《 天演论· 译例言》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 信:忠实原著--准确 达:通达流畅--通顺 雅:典雅优美--规范、优美

三、古文今译的类型

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文和具体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照原文句子的结构、语序、意义以及言语风格进行翻译。 《吕氏春秋·重言》: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译一:管仲说:“ 传播攻打莒国消息的人,是你吧?” 译二:管仲说:“ 是你吧,说要攻打莒国的?”

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这就叫意译。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我虽然才能低下,但也曾旁听说过长者遗留下来的好的风范。 四、古文今译的具体要求

1.字词:每个字词力求落实,多直译,少意译。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一:我听到庖丁的话,获得了养生的道理啊! 译文二:我听到庖丁的话,从中获得了养生的道理啊!

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直译。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可按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译文: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 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一:这两个小生物,又怎么知道? 译文二:这两个小生物,又知道什么? 子谁师?臣师仲尼。

3.古文中的修辞手段,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并提:在翻译时应分别对应。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愍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

译文一:古时候,伯牙听到钟子期去世就把琴弦弄断,仲尼知道子路战死就把肉酱倒掉,是因为痛惜知音再难遇到,感伤门人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

译文二:古时候,伯牙听到钟子期去世就把琴弦弄断,是因为痛惜知音再难遇到;仲尼知道子路战死就把肉酱倒掉,是因为感伤门人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 委婉:很难直译,可用意译。如: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孟子》

译文:日前有齐王的命令(召见孟轲),(孟轲)因有小病,不能上朝,现在病稍有好转,已上朝去了。 4.对于古代文化概念或术语的翻译:

一般情况下,历史地名、朝代名、国名、职官名、人名(包括姓、氏、名、字、号、谥号)、纪时及军事术语等专用语,可以直接转述而不必翻译。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

(八尺为一仞。不必翻译成“八万尺”,可直接译成“一万仞”。)

有些历史文化专用语比较生僻难懂,就需要加以适当的翻译,或者把它们转换成今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如: 七月流火,八月授衣。(七月)

译文:七月里大火星向西偏了,八月里要为官家作冬衫了。(火,指二十八宿的心宿,又叫“大火星”,“流”指大火星在天穹上所处位置的变动。) 练习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xi)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召公谏弭谤》)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晋灵公不君》)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勾践灭吴》)(宁可)

第五章 修辞

(一)概说 1、修辞和修辞方式

修辞: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对言语进行加工,获得良好表达效果的工作。

修辞方式:在修辞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的语言文字加工方式。也叫修辞方法、修辞手法,通称为修辞格或辞格。 表达效果:委婉含蓄;形象生动;整齐和谐;意味深长 2、工作内容:

增:“窈窕淑女,君子好球”前增--

减:《左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换: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过。 调:顺序、长短(整散)、风格。 3、较他层面而言之特点 1)非语言本体。应用性。

2)古今基本理论一致,学术著作一般打通研究。 3)同文学、写作学有着一定交叉关系。 4、研究现状

1)广度:拓展至口语、书面语中的副文字。 2)深度:

向上:提升至美学高度。 向下:心理基础、生理基础。 5、学会、专家、杂志 雨 三角形

北大學生的文字創作(句式修辭) (二)古汉语修辞总体特色

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王曰:諾。明日見,謂惠子曰:願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何若?應曰:彈之狀如彈。諭乎?王曰:未諭也。於是更應曰: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則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說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王曰:善。(刘向《说苑 善说》) (三)古汉语修辞方式 常见的修辞方式

引用、委婉、合叙、代称 夸张、比喻、比拟、起兴 互文、对偶、排比 双关、措置、顶真 一.引用

1.定义: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语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 文心雕龙· 事类》 :“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2.分类

1)从引用的内容看:引言、用事

引言:引用典籍中的文字或者引用格言、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用事是指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神话寓言等。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

(班超投笔从戎,曾说:“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封定远侯。见《后汉书·班超传》

2)从引用的方式上看:明引、暗引。

明引:说明引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指明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因而比较明了。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季世将伐颛臾》)

(河伯)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暗引:不指明出处,将引文或故事暗含在诗句当中。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阴铿《渡青草湖》)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信。(陶渊明《乞食》) 3.表达效果

(1)增强说服力。如《左传》引诗。 (2)使文章典雅精练,委婉含蓄。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登楼赋》 ) 《 论语》 :“ 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周易》 :“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xie: 淘去污泥。 4.相关问题:化用、蹈袭与割裂: 化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蹈袭: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割裂:

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腾王阁序》)

1 對於古書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詞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表達的意思却是另一部分的意思。例如: 〈1〉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陶淵明《飲酒》其四)

“不惑”指四十岁,《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於是後人截取“不惑”表示四十岁,还可以用“而立”表示三十岁,用“知命”表示五十岁,用“耳順”表示六十岁。這例子是字面截取句子的後半部而取義却在句子的前半部,古人有時稱這種情况叫“藏頭”。另一種情况與此相反,字面上是截取一个句子的前半部,而取義却在句子的後半部,古人稱之爲“歇後”,例如: 〈2〉願言之懷,良不可任。(曹丕《與朝歌令吴質書》)

“愿言”是思子即思念你的意思,《詩經·邶風·二子乘舟》:“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2 對古書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詞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表示的是整个句子的意思。例如《尚書·仲虺(hui,一种毒蛇)之誥》中有一句是:“徯(xi,等待)我后,后來其蘇。”意思是等待我們的君主,君主來了,我們可會獲得重生。後人截取“來蘇”二字,表示敌國的民衆盼望本國君主前去解放他們。如晋劉琨《勸進表》:“四海望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

對古書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詞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截取的這一部分既不表示另一部分的意思,也不表示整个句子或詞组的意思,而是表示另外經過變化的意思。例如《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後人截取其中的“微管”二字,用來指代管仲或像管仲一樣的功業,六朝時文人經常用這个詞颂揚功勛卓著的大臣,一時竟成爲套語。如《宋書·謝靈運傳》:“但謝玄勛參微管,宜宥及後世。” 引用的标准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方是妙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珏》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自成一家之为愈也。(王骥德《曲律·用事二十一》) 练习

分析下列句中的引用,并指明类型,理解其意义。

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曹植《赠徐干》)

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竟传佳句。(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诗》) 二、委婉

1.定义:不把要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 2.分类: (1)谦敬语:

自谦语:仆、愚、小人、不才、寡人等

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令尊、令堂、令爱等 (2)避讳语:

避粗俗:把上厕所称为“ 更衣” (《 赤壁之战》 中“ 权起更衣” )。 避忌讳:主要是忌讳说病、死、年龄以及长者、君主的名字。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史记·商君列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3)迂回语: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冠冕堂皇的话表示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敌对情绪。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崤之战》 ) 3.效果:

使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话语具有言外之意 生活中的委婉語詞

大概為了說得含蓄、文雅、好聽一些,社會生活中常廣泛地使用委婉語詞。

比如「水滸傳」中,林沖對魯智深說:『恰才與拙荊一同來間隔岳廟裏還香願。』意思是說林沖剛才帶了他的「娘子」(即妻子或老婆)去岳廟進香。這「拙荊」就是一個委婉語詞,譯成白話是「鄙人很儉樸的女人」。「拙」就是「鄙人」的委婉說法。其他如稱「朋友的妻子」為「夫人」或「賢內助」,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也都是常見的委婉語詞。

委婉語詞的使用,有些是為了忌諱,不願意坦率地叫出來。比方說「死」是一種極普通的生理現象,然而世界上。各個民族都忌諱說「死」,而用種種說法來婉言指稱。在漢語中,分析「死」的同義詞,可以發現有些是帶褒義或中性的,有些則帶有貶義的。這些詞如「逝世」「謝世」「去世」「犧牲」「殉職」「捐軀」「長眠」「作古」「壽終」「安息」「永別」「與世長辭」「百年之後」「回老家」「過去了」,都帶有委婉的色彩。再如對於某些疾病,生理缺陷,人們不願直說,也往往使用委婉語詞。有時候不直接說生什麼病,而說「不舒服」「不適」。對別人生病,則稱「違和」「欠安」。另如幾百年前的英語是不大說「褲子」的。大概那時候上流社會的人認為說到褲子就會令人想入非非,或者竟至想起不道德的行為。因此,當時交際社會用的英文留下一些令人發笑的委婉語詞。比如:『我買了一條不能夠描寫的東西。』『他穿了一條絕不可以提及的東西。』『他有一條很好看的,別說出來的東西。』『你那供你墊著坐的東西,價錢很高吧?』例句中的「東西」都是指褲子。

懷孕也是一種生理現象,為了說得文雅些,人們常以「她有喜了」來代替「她大肚子了」,或只說「她有了」「她快當媽媽了」。有個美國幽默作家曾列舉一大串懷孕的委婉語詞。比如「她取消了她所有的社會交際」(一八五六年),「她處在很有興味的情況中」(一八八0年),「她處在很微妙的情況中」(一八九五年),「她正在編織小囡的襪子」(一九一0年),「她快要當家了」(一九二0年),「她快生了」)(一九三五年)。從以上列舉當中,我們發現使用委語詞是古今中外共同的現象,只不過越接近現代,就越簡化了。 三、代称

1.定义:事物本有自己的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2.类型:

(1)以事物的特征、原料代事物。

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园记》)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枚乘《七发》)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庾信《春赋》)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之“以小名代大名”:

又有举小名以代大名者。《诗·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即三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 § (3)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曾南丰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史记·陈涉世家》)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曾爱重。(白居易《与元九书》) 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刘熙载《艺概》)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信语·自新》)(陆机、陆云曾分别作过平原内史和清河内史 )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礼贤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 (4)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或者以数量代物品。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白行简《李娃传》)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锺于我何加焉?(《孟子·离娄上》) § 3.效果:

(1)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形象具体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2)使文章简洁、典雅,称人显得庄重有礼,述事可使语气委婉含蓄。 (3)用不同的词语称呼同一个事物,避免语言重复。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孟冬寒气至》) 4.比较:

代称与借喻的区别:

代称是以甲代乙,乙是甲的某一部分或特征;借喻是以甲喻乙,甲和乙是两类不同的事物。 与引用、委婉的关系? 四、比喻

1.定义:就是打比方,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又称“比”“譬喻”。 苏轼《日喻》: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光如烛。 2.比喻的构成条件:

一般地说,构成比喻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

在构成比喻时,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必须至少在某一点上恰恰相似。 3.比喻的成分:由喻体、本体、喻词組成。 本体: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

喻体:用來比方說明此一主体(喻体)的另一事物。 喻词:连接喻体和喻词的语词。 4.比喻的类型

(1)明喻: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如”“若”“似”“犹”等。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诗经·卫风·硕人》)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国语·周语》) 有时,“无异”“不异”“疑是”之类的短语也可以起比喻词的作用。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杜甫《兵车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2)暗喻:往往不用比喻词,而将本体与喻体直接组合,或通过“成”“为”“作”等动词将本体和喻体组合在一起。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也有的暗喻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现。如: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或直接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如: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借喻。本体不出现,仅出现喻体,依照上下文能补出本体。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区别:借喻与代称 比喻与认知性隐喻 一,举例。 例:手如柔荑。

本体:白嫩而细长的手。 喻词:如。 喻体:柔荑。

例:管、关、前后、大。

待表范畴概念义:生活,钥匙。军事,关隘。时间,方位。年龄,大。 原表范畴概念义:音乐,乐器名。生活,门闩。空间,方位。形体,大。 二,定义性说明。

比喻:出于修辞的需要,使用一种与待表义具有相似关系的通俗而又形象生动的表达形式取代一般性晦涩、平实的表达形式的一种言语表达方式。

隐喻:出于概念义表达的需要,使用一种与待表范畴概念义具有相似关系的通俗而又往往形象生动的他范畴概念作为(含原表与取代)待表范畴概念义的概念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涉及要素同异的对比性分析 1、方式。皆是以一物喻另一物。 2、基础。皆是相似性。

3、动因。比喻,言语修辞。隐喻,语言表义。

4、前提。比喻,存在一般性表达形式。隐喻,往往为不存在。

5、结果。比喻,增加了一同一表达形式,提高了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效果。隐喻,往往为增加了一词义或义位的语词表达形式,增加了词汇量。

6、整体上讲,运作范畴不同。言语、语言。

7、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语用,即,人们是怎样利用进行比喻性表义的,实现后,达到了什么效果。一是为了弄清语言的获得机制。

四,关联情况。先为比喻,后成隐喻。爪牙。 五、互文 1.定义:

也叫“互见”“参互”。

从表达上讲,组织一组语法结构大致相同,语义内容互相补充、互相呼应的表达形式共同表达一个或一组“话题-说明”义的表达形式。

从理解上讲,是由一组句式大致相同,用词错落有致,意义上需要根据对应部分相互补充和呼应的特点才能综合理解的表达形式构成的一种表达方式。 2.类型:

(1)对句互文:相对称的两句话各举一端,往往上句中含有下句相对应的词义;下句含有上句相对应的词义,在意义上相互补充,使文词简洁。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当句互文:同一句中,前后两个短语的意思互相补充。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有时互文见义不太容易辨别。如:

王赐乘马,是用左(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钺),用征蛮方。(《虢季子白盘铭文》) 练习

指出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大雅久不作,吾意竟谁陈?(李白《古风》)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国语·越语上》) 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后汉书·班超传》)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竟传佳句。(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练习,指出下列表达形式所表达意义 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 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4、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龙飞凤舞、狼吞虎咽。

8、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杜甫《北征》) 4.合叙

(1)定义: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并提、合叙。如: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三国志·华佗传》)

饮食则温淳干膬(脆),脭醲肥厚。(脭,cheng2,肥肉。醲,nong2,厚酒)。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非亭午不见曦,非夜分不见月)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王信列传)

大夫文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徐无鬼)

(2)表达效果: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天论) 5.起兴

(1)定义:朱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是指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具有引发诗情、起烘托气氛的一种修辞格式。

在古代,“比”“兴”是并称的。自《发凡》以来,一般修辞学著作都不把“兴”看作辞格,后来郑远汉在《辞格辨异》中提出这个问题,1989年张静、郑远汉《修辞学教程》正式将之列入辞格。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经·召南·摽有梅》) (2)类型:兴中无比:有的兴与比喻无关。如: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 兴中含比:兼含有比喻的色彩的。

緜緜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经·王风·葛藟》)(野葡萄依附丛生之树木,犹己依附他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乔木高大,不可依靠其上休息;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

兴中含比:兼含有比喻的色彩的。

緜緜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经·王风·葛藟》)(野葡萄依附丛生之树木,犹己依附他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广》)(乔木高大,不可依偎其下休息;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 (3)效果:

1在诗歌抒发感情之前,用起兴的手法往往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秦风·蒹葭》) 2营造与主体相关、相似的心理感受。 3增加变化美。

发展:到了后代,民歌或口语化的诗歌中也还常常使用这种起兴的手法。如: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无名氏《古艳歌》)

怎样理解古话本小说在讲故事前先讲的一类似小故事与核心故事间的关系,今歌曲正词唱前先唱的语气词与正词间的关系。 《乌苏里船歌》“啊黑里啦——乌苏里江水长又长,” 双关

(1)定义:双关就是利用文字在表音达意方面的特点,有意使语句在表达字面意思的同时暗示深层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不直陈本意,而是借助谐音或谐形的办法将原意暗示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式。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空织无经纬,求匹难自理。(《子夜歌》) 民俗:蝙蝠、鱼、桔、鸡、苹果、年糕、丸 (2)类型:双关可分谐音双关和借义双关两类。 1)谐音双关:利用汉语中的同音字来表达另一层意思。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雾隐露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异形异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杜甫《佳人》)(同形异义)(合昏,夜合花。谐合婚)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匹,布匹,谐音匹配)

2)借义双关:利用汉语中的多义词在表现字面意义的同时,暗含另一层含义。 遥见千帆船,知是逐风流。(三洲歌)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无名氏《作蚕丝》)

齐人蒯通,知天下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武陵王晔多材艺而疏幸,亦无宠于帝。尝侍宴,醉伏地,貂抄肉柈(盘)。帝曰:“肉污貂。”对曰:“陛下爱羽毛而疏骨肉。”(《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疏幸,懒散而任性。貂抄肉柈,帽子上的貂毛插到肉盘上。)

(3)效果:a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义含蓄,富有韵味,启人神思。六朝民歌多采用这种双关的手法。如前所举的《子夜歌》。再如:

朝看暮牛迹,知是夜蹄痕。(《读曲歌》) 三更书石阕,忆子夜题碑。(《读曲歌》) 练习:女孩子常用的雙關語?

我們還是當朋友好了----------- 其實你還是有多餘的利用價值 我想我真的不適合你----------- 我根本就不喜歡你。 天氣好冷喔,手都快結冰了----- 快牽我的手吧,大木頭! 我覺得我需要更多一點的空間--- 我不太想看到你啦! 其實你人很好 ---------------- 我不想跟你在一起。 你人真的很好 --------------- 我真的不想跟你在一起。 你人真的真的很好....真的 ---- 豬頭,離我遠一點。

我暫時不想交男朋友 ---------- 閃邊啦!你還不到我心中帥哥標準的一半。 我不想傷害我們之間的友誼 ---- 我們之間也永遠只會有友誼。 你這樣讓我感到很尷尬--------- 我無法強迫自己說我不想說的答案。 你真可愛 -------------------- 你真幼稚。 你真的很可愛 ---------------- 你真的很幼稚。

你真的是超級可愛耶----------- 豬頭!不要像小朋友一樣黏啦!

遇到你,總會讓我重溫童年的快樂------ 感覺就像阿姨遇到小弟弟一樣。 我覺得你很乖耶--------------- 穿得俗不拉基的,一看就知道跟你出去不好玩。 我們應該給彼此一點緩衝時間 ------ 給你時間滾!你再不走,我真的會翻臉! 上次遲到真的很不好意思------- 先遲到給你看,下次我絕對不會到! 別人都說你條件不錯耶--------- 我從來沒這樣認為過。 如果我們早一點認識就好了----- 說不定你會早點覺悟。 別急嘛,我們可以先作朋友----- 我可以趁這個時候找男朋友。 7.错置

(1)定义:指把本来可以按平常规则组合的语句调换其中几个词的次序,使语义变得错落有致。如: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经》 迅雷风烈必变。《论语》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2)效果:采用错置的修辞方式,因为中断了语流,能提起人的注意,从而更加关注语句的含义。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云: 《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盖欲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耳。” 另外,错置的方式往往能使诗句在音律上更为和谐、匀称,易于诵读。如: 吉日兮辰良。(《楚辞·九歌·东皇太一》) 顶针

1、界定。前一語、句、段的後面成分,作後一語、句、段的前面成分,連鎖式的遞接下去。也叫頂針、聯珠。 2、頂真的類型: 相接頂真:

*為人不當家,當家如亂麻。

*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燒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底的竹根。 *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千行。 相間頂真:

*布,那來的?用紗織來的;紗,那來的?那用棉花紡來的;棉花,那來的?從地底種來的。

3、頂真的效用:運用頂真敘述事理,能更好的反映事物間的有機聯繫,闡明事物間的辯證關係,使語句結構嚴謹,氣勢暢通。 回文 1、界定

利用語法中語序的顛倒,構成特殊的修辭。 2、回文的類型:字序顛倒、詞語倒序、部分回環。 【字序顛倒】 *語言的美,美的言語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鋼琴教授,教授鋼琴 *狂風暴雨夜雨暴風狂 *情人欠錢借錢欠人情 *馬下花香聞香花下馬 *中國山中有中山國中 *船上女子叫子女上船 *內湖養魚池魚養湖內

頭城打砲王砲打城頭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璇璣圖)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詞語倒序】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 *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 【部分回環】

*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思想是無聲的語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好事不瞞人,瞞人沒好事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大材可以小用,小材不能大用。 *人先養地,地才養人。 *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 *能者多勞,勞者多能。 *卓文君的回文詩 一別之後 二地懸念 只說是三四月 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 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 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繫念 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言千語說不盡 百無聊賴十依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圓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 六月伏天 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幾斷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3、回文的效用:

字序顛倒往復形成的回文,有時刻意造作,限制太大,束縛思想,缺乏生命力,在修辭上並無多大價值,是『難能而不怎麼可貴』的文字遊戲。詞語倒序和部分回環的修辭作用,可以更生动的反映事物間的有機聯繫,言簡意賅,很有說服力。 辞格并用

1.蚊蟲大如鴨 (比喻+誇張)

2.敗家子,財如草;成家子,糞如寶 (比喻+對偶) 3.身似行雲流水,心如皓月清風 (比喻+對偶)

4.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 (比喻+排比+誇張) 5.大一如鼠,大二如兔,大三如虎 (比喻+排比+層遞)

6.大一翹課,如水中撈月;大二翹課,如獨木行舟;大三翹課,如魚得水 (比喻+排比+層遞) 7.大一嬌,大二俏,大三拉警報,大四沒人要 (比喻+排比+層遞) 8.情關難渡,恨海難填 (比擬+對偶)

1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頂真+層遞+對偶) 1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頂真+較喻+層遞+對偶)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頂真+較喻+層遞+對偶) 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頂真+層遞+排比)

16.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頂真+層遞+排比) 17.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頂真+層遞+排比)

18.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污泥 (頂真+層遞+排比) 19.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頂真+層遞+較喻) 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頂真+回文) 24.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頂真+回文) 25.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頂真+回文) 26.好事不瞞人,瞞人沒好事 (頂真+回文) 27.為人不當家,當家如亂麻 (頂真+比喻) 28.女大不中留,留久便成仇 (頂真+暗喻)

29.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 (頂真+層遞+比喻)

第三节 上古音

一、上古声母 立足三十六字母往上推,根据上古文献资料予以归并。 文献:谐声字;经传异文;声训;方言等 几个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提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结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为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大意:上古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四母在上古归为帮滂並明四母。 ) ☆ 依据: (1)经传异文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并母。)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救之。(扶,奉母。) (2)声训

邦,封也。(邦,帮母;封,非母。)

房,旁也,在堂两旁也。(房,奉母;旁,並母。) (3)直音

闽音文(闽,明母;文,微母)☆ 1.古无轻唇音 (4)读若

妩读若模(妩,微母;模,明母) (5)反切

邶(并母):方代切(方,非母) 方(非母):薄郎切(薄,并母) (6)异体字

“桴”“枹”声符不同(孚,奉母;包,帮母) (7)方言和译音

江西、湖南方言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无,微母。冒、毛:明母)

译音: “释氏书多用‘南无’字,读如曩谟。”(P320)梵文buddha,古代译为“浮屠”。 ☆ 以上材料,只能证明轻唇重唇不分。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答问》补证:轻唇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读重唇也?曰:《广韵》平声五十七部,有轻唇者九部,去其无字者,仅二十余纽。证之经典,皆可读重唇。(见教材320页举例) 其他语音发展史 方言及译音材料 ☆

2.古无舌上音 提出: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结论:古无舌上舌头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舌上音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根据: (1 )异文

《 尚书· 禹贡》 :大野 既猪。(猪,通“ 潴” ,知母) 《 史记· 夏本纪》 :大野 既都。 (都,端母) 2.古无舌上音 (2)读若:

《说文》冲读若动。(冲,澄母;动,定母) (3)声训:

《周礼·师氏》:掌王中失之事。杜子春云:“当为得。记君得失,若《春秋》是也。”(中,知母;得,端母) (4)反切:

虫,徒冬反。 (虫,澄母;徒,定母) (5) 谐声字:

“笃”(端母)从“竹”(知母)得声☆ 3.娘日二母归泥

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依据:异文、谐声、声训等(P268)

看法: 泥娘合一成定论:在《 切韵》 时代都没有娘母(王力),泥娘本为一母可以肯定。 日母归泥有争议:也许日母和泥母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声母。

4.古无正齿音(章组近端,庄组归精) 章组近端:

钱大昕《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上古不仅知彻澄读如端透定,中古属齿音的章昌船上古亦读如端透定。) 例证:“ 雕”“ 调” 等(中古属端母)皆从“ 周” (中古章母)得声。 对这一看法有争议 ☆ 庄组归精:

黄侃提出(P268):中古的庄组(照二)的庄初崇生四母,在上古与精清从心四母读音相同 依据谐声:

宗(精母):崇(崇母) 足(精母):捉(庄母) 仓(清母):疮(初母) 叟(心母):瘦(生母) 秦(从母):臻(庄母) 相(心母):霜(生母) 看法有争议☆

5.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提出

喻三归匣:其实,从先秦到《切韵》时代,喻三都未从匣母里分化出来。上古“喻三归匣”是完全可信的。 喻四归定:

依据:谐声字:“ 怡饴贻” (中古喻四)与“ 台” (定母)谐声;再如偷- 俞,由- 迪笛 看法:有争议,可把它们看成是上古两个读音相近的声类。 ☆ 上古声母结论 几个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可信) 2.古无舌上音(可信)

3.娘日二母归泥(娘母归泥可信;日母有争议) 4.古无正齿音(有争议)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前者可信,后者有争议) 上古二十二声母(教材269)

上古三十二声母(王力《汉语史稿》,教材270) 说明:对上古声母研究,各家意见分歧大 声母系统不复杂 有浊音

有无复辅音,尚有争议☆ 二、上古韵部 1.研究方法:

(1)系联《诗经》韵脚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君子于役》) 蚩、丝、丝、谋(谟其反)、淇、丘(音欺)、期、媒(谟其反)、哉(音兹)、埘、来(音釐)、思(之部) ☆ (2)根据谐声字: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豳风·东山》(聿:语助词。) 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 2.研究结果:

王力《汉语史稿》:先秦二十九韵部 战国三十韵部 三、上古的声调

对于上古声调的研究,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多数学者认为,《诗经》时代有四声,跟中古的平上去入不完全对应。 ☆ 小结:

上古声母:通过几个重要结论,与三十六字母比较可知,上古有三十二声母。 上古韵部:通过归纳《诗经》韵部与谐声字,可知上古有三十(或二十九)韵部。 上古声调:有多个声调,且与中古不完全对应。 ☆ 本节思考题

1.前人对上古声母考察的结论,哪些可以成立,哪些不能完全成立,为什么? 2.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相比,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同谐声者必同部”? ☆

第四节 近古音

一、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原一带的语音,也叫“中原雅音”。 二、《 中原音韵》

元代的周德清依据当时的关、白、马、郑剧作中的用韵,编成《 中原音韵》 一书。记录了十三、四世纪北方地区应用于广泛的交际场合的共同语的文学语言音系。 ☆

体例:分《 韵谱》 和《 正语作词起例》 两大部分,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韵部:韵谱中,作者收集了元曲中5000 多个常用的韵脚字,分为十九个韵部。

声调:在每个韵部下,依声调分成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入声字分别派入平声阴阳、上声和去声)。 小韵:在每个声调之下,又按照声母的不同,分别列出一组组同音字,并用圆圈隔开。 (例) ☆

《中原音韵》例 支思 平声 阴

支枝肢巵○髭赀兹孳○眵 差○施诗师狮○斯撕厮思 阳

兒而洱○慈鴜磁兹○时埘 鲥匙○词祠辞 上声

纸砥旨指○尔迩耳饵○ 入声作上声

瑟音史 ○塞音死 去声

是氏市柿○似兕姒巳☆ 三、近古声母系统

“韵谱”中各小韵之间的差别是不同声母或介音相互间的差别,通过分析、对照,可以考察出近古的声母系统。 近古二十一个声母(教材P285) ☆ 《中原音韵》二十一声母

双唇音 帮(帮,並仄) 滂(滂,並平) 明(明) 唇齿音 非(非,敷,奉) 微(微)

舌尖中音 端(端,定仄) 透(透,定平)泥(娘,泥) 来(来)

舌尖前音 精(精,从仄)清(清,从平) 心(心,邪) 舌叶音 知(知,照,澄仄,床仄部分,禅部分) 徹(徹,穿,澄平,床平部分,禅部分) 审(审,禅部分) 日 (日) 舌根音 见(见,群仄)溪(溪,群平) 疑(疑少数) 晓(晓,匣) 零声母 影(影,喻,疑多数) 近古声母与中古三十六字母比较:

全浊声母消失,原全浊声母字变成了清声母字(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变成“非”[f]。

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数字并入影母,即变成了零声母。 近古声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比较:

没有j q x声母;有唇齿音微[v];有残存的[ŋ ]声母 四、近古韵母 研究方法:

比较《中原音韵》十九韵部中各小韵 对照八思巴字及其他对音译音材料

八思巴(1235-1280)是元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元忽必烈登基后尊他为国师,他奉旨仿照藏文创制一种方体拼音文字,有字母五十多个,时称蒙古字,即八思巴字或方体字,也可用来拼写汉语。元亡后废弃。 结论:中古四十六类韵母系统(P286) ☆ 与《切韵》音系比较:

(1)入声韵母全部变成了阴声韵母

(2)很多韵部发生合并,有的韵摄合并为一个韵部:如通摄成为东钟韵,遇摄成为鱼模韵。 (3)有的阴声韵产生了分化。新产生的韵母构成的韵部有两个:支思韵和车遮韵。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比较:

有闭口韵[m] ;有[iai][io] ,无[er][ə ][y] 等。 ☆ 五、近古声调

四个调类:平声阴(阴平) 平声阳(阳平) 上声 去声 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 小结:

近古声母:21个声母 近古韵母:19韵部 46个韵母

近古声调: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本节思考题

1.《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与《广韵》比较,有什么特点? 2.《中原音韵》的韵尾与现代普通话比较,有什么不同? 3.“入派三声”与“入派四声”有什么不同? 4.熟悉《中原音韵》的十九个韵部。 ☆

第五节 诗律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诗经》和《楚辞》

汉代:乐府诗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和七言诗(《柏梁台诗》《燕歌行》) 齐梁: 永明体:沈约和谢脁 唐代:近体诗(对比:古体诗)

古体诗:唐以前和以后不严格讲究格律的诗歌;押韵、句式大致整齐

近体诗(今体诗):唐代或唐以后严格按格律创作的诗歌;在句数、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 一、句数

绝句:四句:古绝(属古体诗);律绝(格律与律诗大致同)(例)

律诗: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分出句、对句。(例) 排律(长律):超过八句的律诗。一般为十二句、六韵,也可延长,为长排。(P288)☆ 八阵图 杜甫

— | — — | 功 盖 三 分 国, — — | | — 名 成 八 阵 图。 — — | | | 江 流 石 不 转,

— | | — — 遗 恨 失 吞 吴。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首联)犬吠水声中(出句),桃花带雨浓(对句)。 (颔联)树深时见日(出句),溪午不闻钟(对句) 。 (颈联)野竹分青霭(出句),飞泉挂碧峰(对句) 。 (尾联)无人知所去(出句),愁倚两三松(对句) 。 二、押韵 1.以官韵为标准: 唐代:《切韵》、《唐韵》 宋代:《广韵》 南宋以后:平水韵

2.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不能出韵。

3.隔句押韵。偶句押韵,单句不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一般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如《夜宿山寺》。七言以首句入韵为正例。如《泊秦淮》。(教材P289) 4.一般只押平声韵,仄声韵很少。☆ 三、平仄

平,即是平声,仄即是上、去、入声(中古的声调类别)

以现代读音来判别:难点在于中古的一部分入声字今天派入阴平和阳平。可参考《中古常用入声字今读阴平、阳平字表》及《普通话中读平声的部分古入声字》(例) 平仄规律基本要求: 同句中平仄相间

对: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对 黏: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例)☆ 普通话中读平声的部分古入声字

一 屋 屋竹福熟族菊轴伏读渎牍粥哭叔独啄秃扑幅竺蝠舳孰倏 二 沃 俗足烛局鹄督赎 三 觉 觉捉卓驳

四 质 出实疾一壹吉漆七卒佶尼蒺失悉 五 物 佛拂屈掘吃绂弗厥

六 月 阙伐罚竭歇发忽勃蹶掘阀碣羯咄滑核饽 七 曷 曷达活钵夺拔拨割豁掇喝泼撮跋 八 黠 黠杀察猾瞎刷滑

九 屑 节绝结说舌别缺折切拙辙诀噎哲碣捏颉竭 十 药 薄爵约郭博酌诧削铎泊搏嚼膜礴摸芍

十一陌 白石泽宅席籍格额积夕革翮核责舶摘择谪蝈昔惜 十二锡 锡击笛敌滴镝激檄狄荻涤

十三职 职国德食蚀极直值黑赋刻则殖植棘织逼息熄媳 十五合 合答杂匝阖蛤鸽搭

十六叶 帖贴蝶叠捷颊楫协侠荚睫摺辄 十七洽 狭峡匣压鸭乏劫胁插押狎掐夹呷 五言四种基本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七言四种基本句式:在五言句首加上与第二字的平仄相反的¡°平平¡±或¡°仄仄¡±: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种基本格式

五言仄起仄收(七言平起仄收):ABCDABCD 例诗:《春望》《和子由渑池怀古》 五言平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BDABCDAB 例诗:《晚晴》《游山西村》 五言平起仄收(七言仄起仄收):CDABCDAB 例诗:《送友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言仄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DBCDABCD 例诗:《巫山高》《古意》 ☆ 拗救:

诗人在写诗时,写出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予以补救,称为救。

四种句式的拗救情况:

A种句:三字四字拗,对句三字救。 (例) B种句:一拗三字救,否则犯孤平。 (例) C种句:三拗四字救,一字必须平。 (例) D种句:三字要分明,不能连三平。 (例) ☆ 不 见 杜甫

(A) | | | — | — — — | —(B) 不 见 李 生 久,佯 狂 真 可 哀。 (C)| — — | | — | | — —(D) 世 人 皆 欲 杀,吾 意 独 怜 才。 (A)| | — — | — — | | — (B) 敏 捷 诗 千 首,飘 零 酒 一 杯。 (C)— — | — | — | | — — (D) 匡 山 读 书 处,头 白 好 归 来。 方法:

1.按实际读音标上平仄(注意入声字派入阴平、阳平的字) 2.判断句式(根据第二个字和收尾字)

3.判断诗的格式(根据对、黏及押韵的规则,四种常见的格式) 4.检查平仄,看是否有拗救现象;如果有,指出来。☆ 练习:

给下面的诗标上平仄并指明基本句式;如有拗救,请指出。 宿五松山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P314) 秋兴(一) 杜甫

(B) | | — — — | — — — — | | — —(D) 玉 露 凋 伤 枫 树 林,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A)— — — | — — | | | — — | | — (B)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C)— | | — — | | — — | | | — — (D)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A)— — | | — — | | | — — | | — (B) 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 A种句拗救情况:

A种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1)第四字拗 对句三字救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第三字拗 对句第三字可救可不救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班”救)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万”不救)☆ B种句拗救情况 B种句: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拗(犯孤平) 本句第三字救 (孤平拗救句):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明:[七言]对句三字拗,五字救;同时救出句第五字半拗)☆ C种句拗救情况 C种句:平平平仄仄

第三字拗,本句第四字救: 平平仄平仄 特种拗救,多用于尾联出句,很常见 平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 D种句要求

D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要求: 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为“三平调” 综合运用:陆游《夜泊水村》 ☆ 夜泊水村 陆游

— — | | | — — | | — — | | — 腰 间 羽 箭 久 凋 零,太 息 燕 然 未 勒 铭。 | | — — | | | — — — | | — —

老 子 犹 堪 绝 大 漠,诸 君 何 至 泣 新 亭? |— | | | | | — | | — — | — 一 身 报 国 有 万 死,双 鬓 向 人 无 再 青。 | | — — | — | | — — | | — — 记 取 江 湖 泊 船 处,卧 闻 新 雁 落 寒 汀。 春望 杜甫

(A) | | — — | — — | | — (B) 国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 (C) | — — | | | | | — — (D) 感 时 花 溅 泪,恨 别 鸟 惊 心。 (A) — | — — | — — | | — (B) 烽 火 连 三 月,家 书 抵 万 金。 (C) | — — | | — | | — — (D) 白 头 搔 更 短,浑 欲 不 胜 簪。 四、对仗

定义:指两个句子或同一句内在相应位置上字数、平仄、结构、意义等方面相类、相同或相反的表达要求。 要求: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分类:

从对仗词的分类看:

工对:词义分类中,同一小类的词相对。 邻对:大类的词相对。

宽对:不管意义,只管词性。 ☆ 从对仗的内容看:

正对:出句与对句意义相近。 反对: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反。 流水对:出句与对句意义相承。 从对仗的形式看:

当句对(句中对):同一句中前后两半相对。 隔句对(扇面对):两联中出句对出句,对句对对句。

错综对(交股对):上下两句的字词不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颠倒错综。 借对:借用同音词或一词多义关系构成对仗。 ☆ 訓蒙駢句 一東

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濛濛。野橋霜正滑,江路雪初融。報國忠臣心秉赤,傷春美女臉消紅。孟柯成儒,早藉三遷慈母力;曾參得道,終由一貫聖人功。

清暑殿,廣寒宮。詩推杜甫,賦擬揚雄。人情冷暖異,世態炎涼同。絲墜槐蟲飄帳慢,竹莊花蝶護房櫳。高士遊來,屐齒印開苔經綠;狀元歸去,馬蹄踏破杏泥紅。

龍泉劍,鳥號弓。春儺逐疫,社酒祈豐。笛奏龍吟水,蕭吹鳳嘯桐。江面漁舟浮一葉,樓臺樵鼓報三通。時當五更,庶尹拱朝天闕外;漏過半夜,幾人歌舞月明中。 二冬

君子竹,大夫松。偷香粉蝶,采蜜黃蜂。風定荷香細,日高花影垂。大庚嶺頭梅燦爛,姑蘇台足草蒙茸。躍馬遊人,苑內觀花誇景美;操豚野老,田間拜社祝年豐。

馮婦虎,葉公龍。魚沈雁杳,燕懶鶯慵。依依河畔柳,鬱鬱澗邊松。天成閬苑三千界,雲鎖巫山十二峰。騷客遊歸,雙袖微沾花氣濕;漁郎釣罷,一舟閑系柳陰濃。

催春鳥,噪秋蛩,郭榮叩馬,衛獻射鴻。玉盤紅縷潤,金甕綠醅濃。對雪誰家吟柳絮,坡風何處采芙蓉。芳滿春園,紅杏有顔清露洗;雨過秋谷,玄關無鎖白雲封。 三江

花盈檻,酒滿缸。頹垣敗壁,淨幾明窗。蘭開香九畹,楓落冷吳江。山路芳塵飛黯黯,石橋流水響淙淙。退筆成邱,右軍書禿三千管;建旗入境,安石門排十六雙。

斟玉斝,剔銀釭。起風石燕,吠日山尨。春柒千門柳,秋蓮萬頃江。酒力能將愁陣破,茶香可使睡魔降。北苑春回,一路花香隨著屐;西湖水滿,六橋柳影照飛舟。

吹牧笛,泛漁舟,嚴陵真隱,紀信詐降。冬雷驚渭畝,春水泛湘江。庭院日睛黃鳥,江湖浪闊白鷗雙。十八拍笳,蔡琰悠吹於北塞;三五株柳,陶潛嘯傲于南窗。 ☆

第六节 词律 一、词的产生和特点 唐代产生于民间,配乐的诗 曲子词 倚声 乐府 诗余

经过五代到宋,词发展到极盛时期。 特点(与诗比较):字数、押韵☆ 二、词调、词牌和词谱

1.词调:是指写词时依据的乐谱。

2.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如《渔歌子》、《忆江南》、《虞美人》等。它规定了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 3.词谱:当各种词牌的字句、押韵、平仄等大致定型以后,就有人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编成词谱。 清万树的《词律》、王奕清《钦定词谱》、舒梦兰《白香词谱》及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等(P300)。 ☆ 忆江南 白居易 江 南 忆, ○ ◎ ●, 最 忆 是 杭 州。 ◎ ● ● ○ △。 山 寺 月 中 寻 桂 子, ◎ ● ◎ ○ ○ ● ●, 郡 亭 枕 上 看 潮 头。 ◎ ○ ◎ ● ● ○ △。 何 日 更 重 游? ◎ ● ● ○ △。

说明:《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望江梅》、江南好等,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 花 秋 月 何 时 了, ◎ ○ ◎ ● ○ ○ ▲, 往 事 知 多 少。 ◎ ● ○ ○ ▲。 小 楼 昨 夜 又 东 风,

◎ ○ ◎ ● ● ○ △,(换平韵) 故 国 不 堪 回 首 月 明 中。 ◎ ● ● ○ ◎ ● ● ○ △。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

◎ ○ ◎ ● ○ ○ ▲,(换仄韵) 只 是 朱 颜 改。 ◎ ● ○ ○ ▲。 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

◎ ○ ◎ ● ● ○ △,(换平韵)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东 流。 ◎ ● ● ○ ◎ ● ● ○ △。

标记符号: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说明: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 二、词调、词牌和词谱 4.词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分类

(1)按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 (2)按合乐的节拍分:令、引、近、慢 偷声 减字和摊破

(3)按词的结构分:单调(不分段)、双调(分两段)、三叠(分三段)、四叠

联章:把几首词按一定的内容联合起来,组成一套曲子。套数可由不同的曲牌组合,联章则必须是同一词牌。减字木兰花 [宋]秦观 天 涯 旧 恨, ◎ ○ ◎ ▲,

独 自 凄 凉 人 不 问。 ◎ ● ◎ ○ ○ ● ▲。 欲 见 回 肠, ◎ ● ○ △,

断 尽 金 炉 小 篆 香。 ◎ ● ○ ○ ◎ ● △。 黛 蛾 长 敛, ◎ ○ ◎ ▲,

任 是 春 风 吹 不 展。 ◎ ● ◎ ○ ○ ● ▲。 困 依 危 楼, ◎ ● ○ △,

过 尽 飞 鸿 字 字 愁。 ◎ ● ○ ○ ◎ ● △。

说明:又名《减兰》,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原《木兰花》是七言八句。) 浣溪沙 晏殊

一 曲 新 词 酒 一 杯, ◎ ● ○ ○ ● ● △。 去 年 天 气 旧 亭 台。 ◎ ○ ◎ ● ● ○ △。 夕 阳 西 下 几 时 回? ◎ ○ ◎ ● ● ○ △。 无 可 奈 何 花 落 去, ◎ ● ○ ○ ○ ● ●。 似 曾 相 识 燕 归 来。 ◎ ○ ◎ ● ● ○ △。 小 园 香 径 独 徘 徊。 ◎ ○ ◎ ● ● ○ △。 摊破浣溪沙 [南唐]李璟 菡 萏 香 销 翠 叶 残, ◎ ● ○ ○ ● ● △, 西 风 愁 起 绿 波 间。 ◎ ○ ◎ ● ● ○ △。 还 与 韶 光 共 憔 悴, ◎ ● ◎ ○ ○ ● ●, 不 堪 看。 ● ○ △。

细 雨 梦 回 鸡 塞 远, ◎ ● ◎ ○ ○ ● ●, 小 楼 吹 彻 玉 笙 寒。 ◎ ○ ◎ ● ● ○ △。 多 少 泪 珠 何 限 恨, ◎ ● ◎ ○ ○ ● ●, 倚 阑 干。 ● ○ △。

说明:又名《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注:鸡塞,鸡鹿塞之简称,代指边塞远戍之地。 十六字令 [元]周晴川 眠, △,

月 影 穿 窗 白 玉 钱。 ◎ ● ◎ ○ ● ● △。 无 人 弄, ◎ ◎ ●, 移 过 枕 函 边。 ◎ ● ● ○ △。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单调: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刘禹锡《潇湘神》之一) 双调: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生查子》 )☆ 二、词调、词牌和词谱

5.补充说明:

同调异名: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百字令 异调同名:卖花声既是浪淘沙的别名,也是谢池春的别名。 同一词调可以有别体:如六州歌头(《词律》) 正体:141字,平声韵、一韵到底 别体1:142字、平声韵、中间换五次仄韵 别体2:143字、平声韵、一韵到底 ☆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 外 雨 潺 潺, ◎ ● ● ○ △, 春 意 阑 珊。 ◎ ● ○ △。

罗 衾 不 耐 五 更 寒。 ◎ ○ ◎ ● ● ○ △。 梦 里 不 知 身 是 客, ◎ ● ◎ ○ ○ ● ●, 一 晌 贪 欢。 ◎ ● ○ △。 独 自 莫 凭 栏, ◎ ● ● ○ △, 无 限 江 山。 ◎ ● ○ △。

别 时 容 易 见 时 难。 ◎ ○ ◎ ● ● ○ △。 流 水 落 花 春 去 也, ◎ ● ◎ ○ ○ ● ●, 天 上 人 间。 ◎ ● ○ △。

说明: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不同于《谢池春》的别名《卖花声》)、《过龙门》,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三、词的韵律 1.词的用韵标准:

《词林正韵》(清¡¤戈载)P301

分词韵十九部,舒声(平上去)十四部;入声五部。按词牌要求押平仄。☆ 2.词的韵式:

(1)一韵到底,或用平声,或全用仄声。如: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平声韵)

空相忆,无计得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新睡觉来无力,不忍看君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 )(仄声韵) ☆ (2)同部平仄互押。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平仄换韵(不属同一韵部)。如李煜《虞美人》。

(4)韵位的安排,有句句用韵的,也有偶句用韵的,也有杂句用韵的,不避重复。☆ 四、词的声律

1.词的平仄与近体诗基本相同,有些要求更严格。如:

弄妆梳洗迟(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平平仄仄平平仄)(一三五不能不论) 2.近体诗平仄相间,而词却多叠平叠仄。

3.词的粘对规律,没有硬性要求,唯词谱是从。 ☆ 五、词的句式 1.一字句:个别词牌

2.二字句:平仄、平平。如¡°知否?知否?¡± 3.三字句:相当于律句的尾三字。

4.四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前四字,或仄平平仄。 5.五字句:三三/一四音步:¡°了不知南北¡± 6.六字句:四二/二四音步 7.七字句:四三音步/三四音步 8.八字到十一字句☆ 六、词的对仗

1.词的对仗没有定规。(P304) 2.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平仄不对。 3.不避同字相对。

练习:看《白香词谱》或其他参考资料,熟悉各种词牌的格式。☆ 摸鱼儿 辛弃疾 更 能 消、 ● ○ ○、 几 番 风 雨, ◎ ○ ○ ●, 匆 匆 花 又 归 去。 ◎ ○ ○ ● ○ ▲。 惜 春 长 怕 花 开 早, ○ ○ ◎ ● ○ ○ ●, 何 况 落 红 无 数。 ◎ ● ◎ ○ ○ ▲。 春 且 住, ○ ● ▲, 见 说 道、 ◎ ● ●、

天 涯 芳 草 无 归 路。 ○ ○ ◎ ● ○ ○ ▲。 怨 春 不 语, ○ ○ ● ▲, 算 只 有 殷 勤, ● ◎ ● ○ ○, 画 檐 蛛 网, ◎ ○ ◎ ●, 尽 日 惹 飞 絮。 ◎ ● ● ○ ▲。

长 门 事, ○ ○ ●,

准 拟 佳 期 又 误。

◎ ● ○ ○ ● ▲。 蛾 眉 曾 有 人 妒。 ◎ ○ ○ ● ○ ▲。 千 金 纵 买 相 如 赋, ○ ○ ◎ ● ○ ○ ●, 脉 脉 此 情 谁 诉。 ◎ ● ● ○ ○ ▲。 君 莫 舞, ○ ● ▲, 君 不 见、 ◎ ● ●、

玉 环 飞 燕 皆 尘 土。 ○ ○ ◎ ● ○ ○ ▲。 闲 愁 最 苦。 ○ ○ ● ▲。 休 去 倚 危 栏, ● ◎ ● ○ ○, 斜 阳 正 在, ◎ ○ ◎ ●, 烟 柳 断 肠 处。 ◎ ● ● ○ ▲。

说明:又名《买陂塘》、《陂塘柳》,双调一百一十六字,前后阕各七仄韵,上去通压。 参考文献

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第2版。 沈祥源:文艺音韵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蒋绍愚:唐诗语言艺术,北大出版社1999年。

宿五松山荀媪家 李白

| | | — | | — — | — 我 宿 五 松 下,寂 寥 无 所 欢。 — — — | | — | | — — 田 家 秋 作 苦,邻 女 夜 舂 寒。 | | — — | | — — | — 跪 进 雕 胡 饭,月 光 明 素 盘。 | — — | | — | | — — 令 人 惭 漂 母,三 谢 不 能 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