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染色体:是指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包括200bp的DNA超螺旋,由H2A、H2B、H3、H4各2分子构成的蛋白质八聚体。
染色体核型:在细胞遗传学上,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的位置、长短臂之比(臂比)、次缢痕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对染色体予以分类和编号的分析。
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区段,他携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这类遗产信息或者被转录为RNA,或者通过mRNA翻译成为肽链,或者对其他基因的活动起调控作用。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表现性: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大小相似、功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
方,一条来自母方,包含相同的基因序列。
杂(纯)合体:具有杂(纯)合基因型的个体。
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和个体间的杂交。
分离规律:一对性状进行杂交后,F1都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未现。F2一部分植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其余植株则表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即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F2中都表现了出来,且个体比例为3:1的现象。
自由组合定律:又称独立分配规律。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自由组合,结果形成4类比例相等,性质不同的配子的现象。
等位基因:遗传学中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点的两个基因成为等位基因。
显性上位作用: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基因互补作用:在基因互作中,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和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类型。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符合系数:又称并发系数。是指受到干扰的程度,即一个单交换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受到减少的程度。
性连锁:又称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锁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遗传距离:以交换值表现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
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完全连锁: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接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连锁遗传图:通过两点测验或三点测验,即可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且绘制成图像。
数量(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遗传力:又叫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广义遗传力: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
狭义遗传力:指基因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
超亲遗传: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杂种第二代及以后的分离世代群体中,出现超越双亲性状的新表型的现象。
致死基因:是指当其发挥作用时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基因。
位置效应:基因的表现型效应会随其在染色体上位置不同而改变。
剂量效应:随着细胞内基因拷贝数量增加,基因的表现能力和表现程度也会随之加强。
假显性现象: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其非缺失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
易位: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倒位:指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域倒转,一条染色体上发生2次断裂,形成4个断头,中间区段倒转180°再与两侧断头重接。
缺失:指染色体的某一区域丢失的现象。
重复:指染色体多了自身的某一区段。
复制:是指以原来的DNA分子为模版合成出相同分子的过程,遗传信息通过亲代DNA分子的复制传递给子代。
转录:是指以DNA为模版,在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4种核糖核
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
遗传密码:DNA分子中4种碱基密码的不同排列顺序中贮藏遗传信息的碱基。
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和细胞。
一倍体:又称单元单倍体,是指二倍体物种产生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同源多倍体:染色体组相同的多倍体。
单体: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2n少1条的个体或细胞,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Ⅱ+Ⅰ。
缺体:某对染色体的2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Ⅱ+2Ⅰ。
非整倍体:若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基因突变:指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的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近亲繁殖:又称近亲交配。以品种内交配为起点,愈上则亲缘关系愈近,即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又叫限制性酶。是作用于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磷酸二酯酶。
基因工程:指狭义的生物工程,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操作修饰改变生物体。
载体:是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的工具。
基因文库:是由单一来源的特定组织或器官的DNA或cDNA片段汇总形成的克隆群体。
遗传平衡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间可以保持不变,当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上下代间保持不变或相对稳定时,群体的性状表现就会保持遗传上的稳定。
基因频率:是指某位点的某特定基因在其群体内占该位点基因总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个体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遗传漂变:也称随机遗传漂移,是指在一个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
细胞质遗传:有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母性影响:子代受到母本核基因型的影响而表现母本核基因型所决定的性状的现象。
重叠基因:是指一段DNA的编码序列,由于其阅读顺序的差异或者终止早晚的不同,
同时编码两个或两个以上多肽链的基因。
隔裂基因:被内含子隔裂的基因。
保持系:不育基因S(rfrf)与可育基因N(rfrf)杂交,F1表现不育,可育基因N(rfrf)具有保持不育性在世代中稳定传递的能力。
不育性:不育基因S(rfrf)与可育基因N(rfrf)杂交,F1表现不育,不育基因S(rfrf)能够被可育基因N(rfrf)所保持,从而在后代中出现全部稳定不育的个体。
恢复系:不育基因S(rfrf)与可育基因N(RfRf)或S(RfRf)杂交,F1表现可育,可育基因N(RfRf)或S(RfRf)具有恢复育性的能力。
相引相:又称相引组。是指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又称相斥组。是指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显性假说:杂交亲本的有利性状大都有显性基因控制,不利性状大都有隐性基因控制。通过杂交,使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集中在杂种里,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有利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里所引起的互补作用的结果。
超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间没有显隐性关系,杂合的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大于纯和等位基因间的作用。
简答
1、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①为后代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维持了物种的稳定性;②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③对新物种产生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为什么倒位杂合体表现为部分不育而易位杂合体表现为半不育?答:倒位圈内发生交换产生一半含有缺失或重复,缺失染色体的不育四分孢子,由于通常并不是所有孢母细胞都会在倒位圈内发生交换,所以倒位杂合体都具有配子部分不育现象。相互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时产生的四分孢子可得到两条正常染色体或两条易位染色体。这两种孢子都包含正常染色体的全部区段及其所载基因,因而都能发育为可育配子。
3、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①获取目的基因;②适当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④转化受
4、细胞质遗传和母性影响的区别: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来自质基因,母性影响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核基因。体的转基因检测。
5、雄性不育的种类:①核不育型,特点:育性容易恢复但不容易保持;②细胞质不育型,特点:㈠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㈡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㈢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㈣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③核质互作不育型,特点:是由不育的细胞质基因和相对应的核基因所决定的。
6、杂种优势为什么只表现在F1代?F2代会出现什么现象?答:根据遗传的基本规律,F2群体内必出现性状分离和重组,因此,F2和F1相比,其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
和产量等方面都显著地下降,即所谓衰退现象。
7、近亲繁殖和杂交各自有什么作用?答:近亲可以提高基因型的稳定性,但会带来衰退现象;杂交可以使原来自交的动植物增加杂合性,出现杂种优势。
8、基因组学的研究目的:获得生物体全部基因序列组,朱洁基因组所含的全部基因,鉴定所有巨阴的功能及基因间相互作用关系,并阐明基因组的复制及进化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