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4 关注社会转型与生活变迁
一、选择题
1.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 A.黄宗羲提倡“法治” 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3.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B.坚持“中体西用” D.关注西方科技
4.下图是对1890~1926年间关键词“革命与维新、改革、改良”使用频率所作的统计。它可以说明( )
A.坚信革命必然取代改良维新的信心增强 B.此时段“革命”出现频率高于“维新、改良” C.认识到改良或革命都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D.赞成革命,怀疑、否定维新与改良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5.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6.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有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上述评论反映出( )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C.近代工业兴起,冲击传统观念 D.报刊业随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7.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B.首选工人老大哥 D.嫁人要嫁万元户
8.《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9.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述中指出:“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欧洲16世纪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世界贸易中心变动 C.封建世俗统治削弱
B.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D.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0.《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11.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 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B.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D.市场的需求
12.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 二、非选择题
13.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 (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第二次鸦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贵国”。《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至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并由一个临时“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机构逐渐扩展为“策富强总汇之地”。至此,“夷务”变为“洋务”,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
——节选自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
《华章》2012年第29期
(1)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析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3)大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台湾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根据材料四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理由,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最新最全精品教育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