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来源:锐游网
小学阅读教学中 接受性和探究性学习的统一

黑所小学---甘进丽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归宿.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不断地促进自己的阅读能力。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让学生以主动的意识去接受。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让自己的审美意识得以提升,不断地完善自我的阅读能力。 【关 键 词】: 接受性 探究性 读出个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又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部分。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感悟语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呢?我认为如果一味地提倡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代讲,是难以实现省时高效的读书效果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尤为重要。学生读书过程中,必须有教师必要的引导、点拨,即“以导引读”的教学思想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会学习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导”和“读”再作深层次思考:在“导”和“读”的关系上,我们已经重视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但在“读”的教学功能开发上,我们还应该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自然地结合起来。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自然地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应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 1 页 共 7 页

一、 以导引读,读中感悟

以导引读,就是学生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读书,弄懂课 文内容,学习使用语言表达。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读懂一篇课文,这就是“导”的核心。导读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读书,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考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交流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和默读化的熏陶,主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例如:教学《葡萄沟》[1]一课中,学生通过预习,自读课文后,学生已经知道是在介绍我国瓜果飘香之乡——新疆,体会到新疆是个好地方。可是,课题为什么却是《葡萄沟》,而不是《我爱新疆》或是《新疆是个好地方》呢?新疆好在什么地方?除了介绍葡萄还说了那些东西、那些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不仅读懂了新疆的瓜果特产,还体会到维吾尔族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真正体会到“新疆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真正蕴含的意义,引起学生的共鸣,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想去新疆看看”的欲望。由此可见,学生读书须得引导。

二、 读出个性

语文教学应以指导学生阅读为起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归宿,而朗读又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个片段、一篇文章,如果老师是怎样读的,优秀学生是怎样读的,读出一种声音,那么,这种朗读只是被动地“吞食”、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个性,更没有创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2]这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学生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精神世界五彩斑斓,这就形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及特点,创造机会并让基充分展

第 2 页 共 7 页

示。

因些,在朗读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要敢于拓展自由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教师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导学生个性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朗读。阅读教学要坚决摒弃繁琐的分析讲解模式,摒弃碎机械的练习,要以读为主,进行各种目、不同层次的读。如“范读→看图配读→自由读→赛读→表演读”等,或“初读(整体感知)→熟读(理解课文)→精读(进入语境)→品读(情感交流)”等,指导朗读,不能单纯从朗读技巧一指导,要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创造性地朗读,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在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以下要求进行读的训练:一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二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利用工具书理解有字、词、句的意思;三读课文,思考分段(层)和概括段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四读课文,思考解答课后问题,并提出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解疑、释疑。通过这样反复的阅读习惯,学会自我阅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阅读和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拓宽知识视野,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指导学生有事情的朗读《富绕的西沙群岛》[3]这一课中“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这句话时,有的学生认为“五光十色”、“淡青”、“淡绿”这几个词应该读轻一点,以突出海水的美丽;有的学生认为“深蓝”比“淡绿”更绿,因此“瑰丽无比”、“深蓝的”、“绿的”、“杏黄的”应该重读经突出海水的美。

可见在对《富绕的西沙群岛》的赏析中,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了文章的气势、意境、情感,又通过极富有声调变化的朗读表现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样的阅读,就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第 3 页 共 7 页

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三、 创设阅读环境

科学建构阅读过程中的环境的有效开展阅读活动的前提。美 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心理安全、自由,心理愉快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4]事实也如此,只有当学生心理安全时,他(她)才会毫无拘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在阅读中敢说、敢做,不迷信别人,才会全身心地向着自已的目标前进;相反,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安全、不自由时,他(她)会用沉默来保护自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与对话者,是文本和学生的向导性中介与主持人,是宽松、祥和、疏朗、博大、温馨、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等阅读氛围的缔造者。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种阅读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情移入,有利于学生把自我加入到文本中去,实现文本“视界”和自我“视界”融合,也就是“身入其境地用了整个的心去和它相对”,这才能实现引领。

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此,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是有效开展阅读活动的前提,是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自然地结合起来的基本策略。

例如:阅读《狐狸与乌鸦》[5]一文中,师:这篇课文,是讲狐狸与乌鸦的故事,狐狸是怎样骗乌鸦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谁最能干,能自己读懂。不一会儿,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要争着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这时,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这样理解:狐狸狡猾可恨,乌鸦喜欢夸奖上当受骗┄┄,有的学生这样理解:狐狸聪明,为了骗到乌鸦口里的肉,有耐心,千方百计想办法┄┄,这就是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积累差异的缘故。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映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虽然个体差异性决定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千头万别,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因为,它归还了每一个同生命个体主动阅读的权利,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去想象,释

第 4 页 共 7 页

放自己的情怀,去读、去思、去悟、去辩、去创。这种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向文本开放自己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建设,情感得以丰赡,个性得以放飞,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自我得以实现。

四、 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激活学生 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运用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去独立地、主动地探求新知,获得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开放思维潜能,发展创造思维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理想境界和最佳成效。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兴趣被激发,才会使其聚精会神地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以及主动去接受的意识。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唤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从而进行积极思维。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体。学生有了主动性,其潜能就能不断的挖掘。其个性就能不断地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正是在个体独立思考、主动发展中形成的。有了主动性才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激励和增强着主动性,同时已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去寻找问题答案的学生兴趣。

例如:阅读《捞铁牛》[6]一文中,师: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体和尚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故事。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呢?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从课文中读出你的想法来。几分钟以后,大家交流各自的看法,好吗?同学们就仔细地默读课文,认真思考。

师:请各自发表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A生:怀丙和尚是一个聪明的人。表现在他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捞了上来。

B生:怀丙和尚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说明他懂得水的浮力,已经想到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第 5 页 共 7 页

C生:尽管怀丙和尚很聪明,但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一个人是没有能力把铁牛捞上来的。因为是水手们一起动手,才把铁牛捞上来的。

D生:我不同你们的看法。如果不是怀丙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来捞铁牛,水手们是没有能力和办法把铁牛从河底捞上来的。这也说明怀尚是一个懂得科学的人。

E生:怀丙和尚是个爱动脑筋和擅长想办法的人,水手们是勤劳的人。

F生:怀丙和尚不但是爱动脑筋和爱想办法的人,也是一个勤劳的人。

G生:无论是谁的功劳,铁牛不是被捞上来了吗?如果当初怀丙和尚不懂得水有浮力,水手们不按怀丙和尚的方法去捞铁牛,又怎能将铁牛捞上来呢?如果没有怀丙和尚,恐怕铁牛都还陷在河底的淤泥里!听到了不同意见在争辩,说明你们都有了各自的主见,都很有道理!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机会,引导学生学会从知识的联系中,选择灵活多变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想、敢说,有见解地踏踏实实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让课堂充溢创造思维的灵气。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与此同时,教师组织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在课堂中,只有以导引读,再以读代讲,才能获得实效。所以,教师要明确自己和学生的角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 6 页 共 7 页

注释:

[1]《葡萄沟》出自于小学课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 [2]出自于苏霍姆林斯基 [3]《富绕的西沙群岛》出自于小学课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 [4]出自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5]《狐狸与乌鸦》出自于小学课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 [6]《捞铁牛》出自于小学课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

参考文献: ⑴《语文课程标准》

(2)《云南教育》2006年第3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3)《云南教育》2006年第6期《文本在阅读教学对话中的地位》 ⑷《云南教育》2006年第10期《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5)《云南教育》2006年第11期《提供展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6)《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8期《阅读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7)《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8期《如何体现个性化阅读》 (8)《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8期《浅谈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9)《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8期《让个性阅读给教学插上翅膀》 (10)《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8期《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1)《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8期《小议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