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P2P和CDN的混合流媒体分发模型及分析

基于P2P和CDN的混合流媒体分发模型及分析

来源:锐游网
第27卷第6期 2010年6月 计算机应用研究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Vo】.27 No.6 Jun.2010 基于P2 P和CDN的混合流媒体分发模型及分析水 臧运港,陈光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CDN和P2P两种主流的流媒体分发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系统流量的混合流媒体分发模型,根 据系统中节点数量和媒体流量之间的关系,在CDN自治域内实现CDN和P2P的混合式服务,并对上述理论进 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CDN和P2P相比,新的混合模型既可以减少主干网络的流量,又能在不降 低流媒体质量的情况下,有效降低CDN服务器压力,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提高网络利用率。 关键词:内容分发网络;对等网络;流媒体;混合流媒体分发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3695(2010)06.2208—03 doi:10.3969/j.issn.1001—3695.2010.06.060 Hybrid streaming media distribution model based on P2P and CDN ZANG Yun—gang,CHEN Guang—xi (College ofComputer&Control,Guilin University ofElectronic Techtwlog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Based on CDN and P2P,this paper provided a new HSDM.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of peers and streaming capac— ity in the system.realized and then simulated the hybrid mode1.The result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DN and P2P,this new hybrid model obviously reduees the flow of backbone network.And also,with this new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essure of CDN severs and the response time of system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media quality delivered,and in— creases the network utilization. Key words:CDN(content distirbution network);P2P(peer—to—peer);streaming media;hybrid streaming media distirbution model(HSDM)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所分发的实时流媒体的质量 和分发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时流媒体分发领域,最为 常用的是CDN和P2P两种技术。 CDN技术最初用于Web服务。当用户向Web服务器发 保证;流媒体分发时需调动较多的种子节点,节点之间的频繁 交互占用了大量带宽;在节点数目太少时,会造成网络传输中 断。目前大量研究分别从文件访问控制机制 j、容错机制和 节点激励机制 角度,对P2P进行了改进,但仍不能有效降低 主干网络流量,流媒体分发的启动速度仍然与种子节点的数量 密切相关。 送请求时,利用DNS的重定向机制,将其重定向到离用户最近 或负载最低的CDN服务器上,以加快响应速度和优化热点内 容分布,达到平衡Web服务器负载和降低网络带宽消耗的目 的。这一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网络流媒体服务。由于流媒体 本身的特点,大量用户对热点文件的重复请求,使得网络中存 目前,国内外对于CDN和P2P的混合结构的研究尚处于 起步阶段。文献[6]提出了基于泛洪的紧急消息广播技术,但 是不适于大型的流媒体分发。文献[7]是侧重系统的安全认 证,在非结构化的P2P网络中引入访问控制机制,对分发策略 进行了分析,却未涉及系统流量的控制。文献[8]利用CDN 在大量冗余数据,CDN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和出口带宽就成为 服务器的去中心化,将POP节点(points of provider)构成一个 P2P网络,实现副本放置,但其侧重的是服务器层面的P2P实 系统瓶颈;另外,CDN服务器部署和维护的高费用,也增加了 服务提供商和客户的成本。当前相关研究主要从副本放置算 法…、内容路由 、负载均衡和重定向机制 等方面对CDN 现和负载均衡,自治域内的资源并未充分利用,CDN处理能力 和出口带宽仍然是系统瓶颈。鉴于此,本文从系统流量控制的 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得系统的服务性能和健壮性得到了提高, 但是仍未能有效解决网络流量消耗和系统瓶颈的问题。 与CDN不同,P2P内部所有节点的地位均等,节点之间不 需要互联网路由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成本低、易于部署; 角度,提出了基于CDN和P2P的新的混合流媒体服务模型。 系统由CDN服务器及P2P网络组成的自治域构成:在用户请 求较少时,采用传统的C/S服务模式;而在用户不断增加的情 况下,由CDN作为索引服务器,将客户端节点构成一个中心化 的P2P网络,这样既能保证流媒体服务的质量,加快P2P的启 同时,P2P节点在下载文件时还上传给其他请求节点,扩大了 用户组的规模,提高了系统效率。然而,由于没用中心服务器, 动过程,又能将媒体流量控制在自治域范围内,从而有效降低 P2P节点之间的内容交换缺乏统一的管理,内容的安全性无法 收稿日期:2009—10.13;修回日期:2009-12—05 目(200807LXI12) 主干网络带宽和服务器部署成本。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501009,10661005);广西教育厅科研资助项 作者简介:臧运港(1983一),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流媒体的传输(zangyungang@gmail.COB);陈光喜(1971一),男,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及数字水印算法. 第6期 臧运港,等:基于P2P和CDN的混合流媒体分发模型及分析 CDN服务。 ・2209・ 1 系统模型 1.1传统CDN和P2P服务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CDN服务模式是将远程的流媒体服务器上的内容 b)CDN和P2P混合服务阶段(图2(b))。此时,随着客户 端数量的不断增加,CDN服务器及其网络负载不断加大,由于 部分节点已经获得了部分或者全部数据,CDN服务器首先监 测支撑节点集的总出口(上传)媒体流是否满足流媒体播放, 如果是,则由支撑节点提供服务;否则由自己对此请求提供服 务。此时CDN服务器承担着传统CDN服务器和索引服务器 的双重角色,并加快了P2P的启动进程。 C)P2P服务阶段(图2(C))。随着内容分发的进行,支撑 节点集的规模越来越大,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自治域中,全 缓存到用户网络边缘的cache服务器上,向自治域内的节点提 供高质量的流媒体服务;而P2P模式则是将所有客户端节点 组成一个对等网络,节点之间互通有无,共享所需的数据。 从图1(a)中可以看出,传统的CDN服务模式使得服务器 与客户端的距离变近,避免了由于网问互联造成的时间延迟, 减少了主干网络的流量,提高了响应速度,但是其C/S服务模 部节点流媒体的总和大于CDN所应分发的整个文件。这时系 式要面向每一个客户提供会话,网络上存在大量重复数据,系 统流量与CDN服务器所面对的客户端节点数有关,因此在节 点数一定(满负载)的情况下,系统的流量曲线呈水平状如图1 (C),CDN服务器的性能和出口带宽成为系统瓶颈。而在P2P 模式下,节点之间共享数据,理论上下载速度只受限于下载带 宽和客户端性能,但是流媒体的分发过程需要足够的节点来启 动,种子较少时启动过程缓慢;随着P2P网络规模的增大,网 络流量呈指数增加如图1(C),而且由于节点间所在地域的差 别,导致大量占用了主干网络带宽。 0 10 2O 30 4O 50 6O (a)传统的CDN (b)传统P2P模式 服务模式 (c)P2P与cDN之t间系统流量的比较 图1 CDN和P2P系统模型及系统流量比较 通过以上对比,本文提出这样一种模型:在CDN的自治区 域内,初始分发阶段由CDN向内部节点提供快速的流媒体响 应;后续分发中,将自治区域内的节点组成一个局部的中心化 的P2P网络。这样,在充分利用内部网络资源的同时,可以降 低CDN服务器的压力,同时有效减少流入到主干网络的带宽。 1.2混合服务模型的建立 本混合流媒体分发模型由流媒体服务器、CDN服务器和 客户端节点组成的CDN自治域组成。每个流媒体服务器可以 向多个CDN服务器发送媒体副本;同样,每一个CDN服务器 也可以向多个自治域提供流媒体服务,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 描述,将系统简化,只有一个CDN服务器和一个P2P网络,所 有节点只请求一个文件,P2P节点分为两级,即节点到CDN的 最大距离(跳数)为2。 图2混合服务模式向客户提供流媒体服务 整个媒体分发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a)流媒体初始分发阶段(图2(a))。客户端节点群的一 个子集向CDN服务器发送流媒体请求。由于此时服务请求数 量较少,CDN服务器及其出口带宽足以提供高质量的流媒体 服务,整个服务过程全部由CDN服务器提供;然后将当前获得 服务的节点加入到支撑节点集中,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的 统可以完全启动P2P模式,如果不考虑节点的失效和退出,仅 靠P2P网络,足以将流媒体文件的分发过程持续下去。设此 时为切换时问t ,此后,CDN主要充当索引服务器使用。 2模型描述 在此系统模型中,假设所有节点均在线,不存在节点失效 或退出,系统瓶颈仅为CDN服务器性能及输出带宽,与P2P节 点之间网络带宽无关。同时假设每个会话的持续时间为,J,时 间间隔以1 rain为单位;S(t)表示当前系统内流媒体的总流 量;s(t+1)表示下一刻系统中总流量; 。 为CDN服务器所 服务的节点数;A为P2P节点每分钟所允许的最大上传流量;p 表示每个支撑节点上传的流量在满流会话中所占的平均比率; 是节点请求产生率;M(t)为t时刻系统中保持请求的节点 数,则 为分发初始阶段,向CDN发出请求(注册)的节点 数。本文寻求系统从CDN模式转换到完全的P2P模式所需的 切换时间t。,t。越小,表示从CDN模式转换到完全P2P模式所 需要的时间越短,CDN的负载压力越小,分发速度越快。 根据图2所示,可以简单地将整个分发过程分为混合服务 阶段(t≤靠)和P2P阶段(t>t )。 s(…):』ls(z)+ A p A_1) 如(1) s(£)+3LM(t)×(A一1) t>f。 其中:t≤t。时,下一刻系统内流量为当前流媒体流量与CDN 提供的流量(Nc。 ×A)以及P2P节点之间的流量( xp× (A一1))之和;而在t>t。时,由于CDN不参与流媒体分发,系 统下一刻流量为当前流媒体流量与P2P节点之间流量( ( )×(A一1))之和。 同样可求得系统中向CDN保持请求的节点数为 +1):』I帅)一 ‰ 。 (2) M(£)一口×L× ( ) f>to 在t≤t。时,下一刻的保持请求的节点数为当前请求节点 数减去支撑节点数和仅从CDN获取媒体流的请求节点数。 求解式(1)(2)可得: 当A≠1时, 5㈩:』 × ×[( × ) 叫 ≤ (3) LS(t0)+M(t0)X(卢一1)×[1一(1一(卢×L)‘一‘。] t>to = (4) 当A=1时, ・22l0・ 计算机应用研究 第27卷 Js( ):J.t xNc。N ts(t0)帅): … ON-P xNCDN X 。 t>t0 。(5) (6) 在自治区域内部进行,CDN只是充当了索引服务器的功能,相 对于流媒体分发来说,请求数要少得多,因此系统的请求拒绝 率迅速下降至最低。 .【M(t0)×(1一卢xL) 0 £>z。 .9r ~…一~~、 、 、由于t。为切换时间,意味着从t。时刻开始,系统可以离开 《 8j CDN服务器而独立运行。为求得to,可以假设[1o,t。+1]内 芦xfJxjlf(£。)= ̄x xp _S(to) ( 为稳定因子) (7) ( ) : …8, (a×( ) ×( ) × ) 卢×L[Mo—fo×ⅣcDN×(1+p× D_ )]: ×p×£。×Ⅳc。N(9) 3系统分析 系统性能主要从CDN服务器的请求响应能力、系统的切 换时间以及系统内媒体流量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要求系统模型 能够显著减少CDN的持续请求数量,缩短系统的切换时间,并 将系统流量控制在自治区域内。假设两级P2P节点各占节点 总数的50%,cl:2, 1=4,糌 c2:4,坼磐 x2:8,A=2,P:0.375 , NcDN=20, :0.001, =1,Mo=4 000,L=60 min,由式(8)可 得,t0—10。 3.1 CDN服务器性能分析 传统模式下,CDN服务器只提供流媒体缓存服务,而混 合服务模式下,CDN服务器除提供上述服务外,还具有索引 服务器的功能,因此CDN的性能直接影响请求的处理能力和 流媒体的分发速度。由于P2P系统中无中心服务器,故不作 比较。 图3描述的是传统CDN和混合服务模式下,与CDN保持 请求的节点数的变化。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传统的CDN模 式下所有请求都指向CDN服务器,直到节点接收流媒体完毕, 因此请求数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在混合模式下,CDN的 持续请求节点数在t。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 流媒体分发的进行,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媒体分发是在自治区域 中以P2P的方式进行的,减少了向CDN服务器的流媒体请求; t:50之后,CDN的请求数量变化趋于平缓,此时CDN所处理 的请求主要是作为索引服务器对节点的响应,这些负载比流媒 体请求而言要小得多。 图4展示的是在混合模式和CDN模式下,CDN服务器的 请求拒绝率的变化情况。图4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CDN 模式下,系统的请求拒绝率始终居高不下,这是因为在大量用 户访问(Mo=4 000),而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小(约为40) 的情况下,服务器负载很大,绝大多数请求不能及时响应,导致 了大量的请求被拒绝。而在混合模式下,分发的开始阶段类似 于CDN模式,但是在切换时间£。后,绝大多数的媒体分发都是 担 错 豫 .蝼 5{.地 4j  圈 6 2。0 60 ’。l 80 t 图3与CDN保持请求的 图4 CDN和混合模式下CDN 节点数的变化 请求拒绝率的变化 3.2系统流量及切换时间的分析 自治域内流媒体的流量对网络状况有着重要影响,而切换 时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CDN服务器在大量请求的情况下所 需要提供流媒体服务的时间,因此系统流量变化和切换时间也 是评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图5表示的是在CDN、P2P以及混合模式下系统中媒体 流量的变化。在P2P模式下,系统中流量随着时问的增加呈 指数变化。这是因为不同节点间同时存在上传和下载,频繁 的数据交换,造成自治区域内流量的急剧上升。在CDN模式 下,由于所有节点的流媒体均来自CDN服务器,系统中的流 、、,/量只与CDN所服务的节点数有关,在响应节点数一定的情况 下,系统中流量是一个固定值,因此呈一条水平直线。在混 / ,合模式下,系统流量不仅与系统中CDN处理的请求节点数有 关,还与CDN服务器的服务状态有关:在开始分发的最初一 段时间内,以传统的CDN方式进行媒体分发,此时系统中流 量变化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切换到P2P模式,流量急 剧上升,当所有节点均参与分发后,系统最终达到一个稳定 状态。对比混合模式与P2P模式,虽然都有流量的增加,但 是由于混合模式把所有流量控制在自治区域的范围内,并不 会对主干网络性能造成冲击,相对于传统P2P而言,混合模 式更有优势。 图6描述的是不同的系统参数下切换时间t。的变化。 33 00cI 删 斌 螺2 000 l 000 图5混合模式与CDN、P2P之间 图6不同条件下切换时间 系统流量的比较 的变化 系统的切换时间与CDN分配给流媒体的容量Ⅳc。 和节点 的请求产生率|B有关。在同样的节点请求产生率的情况下,系 统分配给某个流媒体的容量Ⅳ 。 愈大,系统的切换时间越短, 说明媒体的分发速度越快,反之亦然。因此,CDN系统分配给 流媒体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媒体的分发速度:分配越多,系统 资源越充分 CDN参与分发的时间越短,P2P模式的启动时问 越早,CDN服务器的压力越小;同样,每个节点每分钟产生的 请求数越多,说明本节点获取流媒体的能力越强,完成接收的 时间越短,那么支撑节点代替CDN进行P2P分发的时间也就 越短,CDN退出的时间也就越短。 (下转第2214页) ・2214・ 计算机应用研究 第27卷 内;而当m超过l6以后,碰撞概率均大于1.5%甚至达到了 2.5%,这将导致多中继选择更多的失败。如果采用文献[9]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8,7(4):1348.1358. [3]MUHAIDAT S,CAVERS J K.HO P.Selection cooperation with transparent amplify--and--forward relaying in MIMO relay channels 的退避机制来减小碰撞概率,将会导致系统更大的时延和信 令开销,无法满足实时业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文 献[1O]提出的碰撞处理的改进方法会更接近实际应用。 O’ [C]//Proe of IEE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Dresden:[s.n],2009:1—5. [4]MADAN R,MEHTA N B,MOLICH A F,et a1.Energy—efficient co— operative relaying over fading channels with simple relay selection 兰鲤 瓣0 肇 .[J].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8,7(8): / / 30l3.3025. 0 O. , , 1 5]BERES E,ADVE R.Selection cooperation in multi—source coopera. / tive networks[J].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8,7(1):118—127. 图7 串行双中继选择的碰撞概率 与候选中继个数 之间的关系 [6]LANEMAN J N,WORNELL G W.Distirbuted space—time coded pro- tocols for exploiting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ery,2003,49(10):2415—2525.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多种中继选择方法的原理和问题,提出了一种 新的基于瞬时信道状态信息的串行多中继选择方法。该方法具 [7]HUNTER T,NOSRAT1N1A A.Diversity through coded cooperation [J].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6,5(2): 283.289. 有分布式特性,无须网络拓扑信息和集中控制单元,能够在时间 [8]HUNTER T,NOSRATINIA A.Outage analysis of coded cooperation [J].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 ̄,2006,52(2):375.391. [9]BLETSAS A,KHISTI A,REED P,et a1.A simple cooperative di— ] 上先后串行选择出最优、次优等多个中继,并且能够根据实际需 要调整被选择中继的个数。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流 程,并推导了多中继选择的碰撞概率公式,且仿真并对比了瑞利 衰落下的碰撞概率。采取适当机制来减小碰撞概率和进一步的 性能分析、仿真将成为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EE Ki—dang,LEUNG V C M.Evaluations of achievable rate and power consumption in cooperative cellular networks with two classes of versity method based on network path selection[J].IEEE Joum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2006,24(3):659.672. [10]闻鹏举,易辉跃,赵晓群,等.一种改进的协同中继节点选择算法 [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12):3816—3818. [11]刘义风,邝育军,隆克平.一种基于多中继选择的分布式空时分组编 码方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1):39.44. [12]陈超,郑宝玉,赵贤敬.一种利用跨层优化策略选择中继的协作路 nodes[J].IEEE Tra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8,57(2): 1166一l175. 由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29(12):2981—2985. [13]HASNA M O,ALOUINI M S.End—to—end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2]CAI J,SHEN X,MARK J W,et a1.Semidistributed user relaying al— gorithm for amplify-and—forward wireless relay networks[J].IEEE systems with relays over Rayleigh—Fading channels[J].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3,2(6):1126一l131. (上接第2210页) rage,AK:[s.n.],2001:1801—1810. 4结束语 针对大规模流媒体分发过程中流媒体服务器和主干网络 ANCEAUME E,GRADINARIU M,RAVOAJA A.Incentive for P2P fair resource sharing[C]//Proc of the 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 rence on Peer—to Peer Computing.Washington DC:IEEE Computer 负载过大的问题,本文在综合比较了CDN和P2P两种当前主 流的流媒体分发技术后,提出了一种综合CDN和P2P优势的 Society,2005:253—260. 混合流媒体分发模型,并对此模型下的服务器负载和网络流量 状况进行了仿真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合模式下,由于 MUSHTAQ M,AHMED T.QoS provisioning for video streaming over SP— Driven P2P networks using admission control[C]//Pro ofthe 6thIEEE Conference on CCNC.Piscataway,NJ:IEEE n s,2OO9:978—979. 是CDN提供最初的流媒体分发,故可以得到比传统P2P更快 的启动速度,与传统的CDN模式相比,又可以有效降低CDN 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负载,减少响应时间,充分利用自治域内 闫正航,杨宇航,王晖,等.基于P2P的CDN网络中紧急消息广 播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5):287—292. THRKMEN F,MAZZOLENI P,CRISPO B.P—CDN:Extending ac— cess control capabilities of P2P systems to provide CDN services 的网络带宽,加快了流媒体分发。 参考文献: [1]陈海涛,徐传福,黄遵国,等.基于对等网络的广域网内容发布系 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21(9):250—252. [2]蒋海,李军,李忠诚.混合内容分发网络及其性能分析模型[J]. 计算机学报,2009,32(3):473—482. [3]SHAIKH A,TEWARI R,AGRAWAL M.On the effectiveness of DNS—based server selection[C]//Proc of IEEE INFOCOM.Ancho— 『C]//Proc of the 15th IEEE SCC.2008:480—486. ZHANG Guo—min,XING Chang—you,CHEN Ming.A distributed multimedia CDN model with P2P architecture[c]//Proc of IEEE ISCIT.2006:152-156. XU Dong—yan,KULKARNI S S,ROSENBERG C,et a1.Analysis of a CDN-P2P hybrid architecture for cost—effective streaming media dis- tribution[J].Multimedia Systems,2006,11(4):383・3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