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某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的响度由振动的快慢决定 C.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D.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2. 2010年元旦早晨,小雷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雷问自己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将暖水瓶拿到屋外,看到很多“白气”.就小雷倒了一碗尝尝属于科学探究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3. 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但有的动物能听见 B.次声波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C.通过监测超声波,可以监测火山爆发
D.用超声波照射过的种子发芽期会推迟,生长期会延长
5.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猜想与假设 D.交流与合作
A.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6. 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太阳出来后雾消失了; (4)冬天,草地上出现的霜.
试卷第1页,总22页
B.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D.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A.(1)(4)
B.(2)(3) C.(1)(3) D.(2)(4)
7. 把温度为−8∘𝐶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𝐶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的质量减少了 C.冰的质量增大了
8. 关于紫外线的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的遥控装置 B.钞票上的防伪措施
C.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于人体是有益的 D.军事设施上的夜视镜
9. 五一佳节,在常州紫荆公园月季花展上,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 ) A.绿叶黄花
10.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C.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11. 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B.黑叶红花
C.黑叶黑花
D.红叶红花
B.冰的质量没变化 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A.小孔成像 C.海市蜃楼
12. 如图甲所示,蜡烛𝑎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𝑀𝑁中所成像为𝑎′,现保持蜡烛不动,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如图乙所示,则蜡烛𝑎在平面镜中( )
B.河水看起来变浅 D.水中荷花的倒影
A.不成像
试卷第2页,总22页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二、填空题
光使周围变得明亮,变得温暖,还能使胶卷感光,说明光具有________.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________三种色光合成的.
今年春季,由于政府措施得力,新型禽流感病毒𝐻7𝑁9得到成功遏制,分析检测得知,高温及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都很容易将𝐻7𝑁9病毒杀死,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6年04年16日00时25分在日本九州岛(北纬32.75度,东经130.80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目前已造成多人死伤;而地震时所发出的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却难以提前准确检测.
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𝐴点大喊一声,经过6𝑠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𝑚/𝑠,圆形凹坑的直径
为________ 𝑚.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大。月宫里的嫦娥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________不能传声。“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轨道上向地面传回最后一段语音“经过一年的太空遨游,我的任务已经结束,…”这段语音是通过________传回地球的。
如图,下列给出的二副图,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光学知识?
答:𝐴________;𝐵________.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的性质测量物体温度的,这些温度计必须保证测温物质在液态状态下才能正常使用.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物质 水银 酒精 78.5 甲苯 铅 萘 80.5 熔点/∘𝐶 −38.8 −117 −95 328 沸点/∘𝐶 357
(1)−80∘𝐶时酒精呈________态;
111 1740 218 试卷第3页,总22页
(2)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_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_做测温物质.
(3)如图中两种情况下的温度值:甲________∘𝐶,乙________∘𝐶.
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经过__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________(“内侧”、“外侧”、“内、外侧”).
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透明的沸点为13.1∘𝐶的液态氯乙烷,把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这是医生利用了液体氯乙烷________的原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_______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罐里的.
一只小鸟在深度为10𝑚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𝑚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____(填“实”或“虚”)像,该“倒影”距小鸟________𝑚.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一支刻好刻度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长4𝑐𝑚,插入1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长为24𝑐𝑚,当温度计的水银柱长为10𝑐𝑚时,它所测量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𝐶.
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𝑚.
如图所示,平面镜𝑀𝑁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𝑆,现将平面镜绕𝑀点从𝑀𝑁转到𝑀𝑁′位置过程中,物体𝑆在平面镜中的像𝑆′的轨迹为________(选填“直线”或“曲
试卷第4页,总22页
线”);𝑆′离𝑀点的距离________(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
三、作图与解答
作出下列各图:
(1)在图1中画出小孔成像光路图.
(2)图2中,𝑆是光源,𝐴是不透明的物体,𝐿是竖直墙面.试画出光源𝑆照不到墙面的范围(打上阴影线表示)
(3)在图3中请画出缺少的平面镜.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𝑐𝑚 横截面积/𝑚𝑚2 𝐴 𝐵 𝐶 𝐷 𝐸 𝐹 𝐺 铜 铜 铜 铜 铜 铜 钢 60 60 60 80 100 80 0.76 0.89 1.02 0.76 0.76 1.02 试卷第5页,总22页
𝐻 𝐼
尼龙 80 尼龙 100 1.02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4)小华所进行的操作,都运用了________的研究方法.
小芳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请指出图甲中操作错误:__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__∘𝐶.
(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
(3)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芳再次实验时采取两项措施节省了加热时间,请在图乙中大致画出能体现那两项措施的图线.
同学们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小明和小红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小明认为这是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小红认为像距总是比物距大可能与玻璃板的厚度有关.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数据如下表.
玻璃板厚度/𝑚𝑚 像距/𝑐𝑚 物距/𝑐𝑚 5 5 5 10 10 10 15 15 15 3.00 5.80 8.70 3.95 6.50 9.35 3.18 5.40 7.85 2.65 5.50 8.35 3.30 5.95 8.72 2.05 4.30 6.90 像距与物距的差值0.35 0.30 0.35 0.65 0.55 0.63 1.13 1.10 0.95 /𝑐𝑚 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用茶色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的原因:________.
试卷第6页,总22页
(2)若用蜡烛作试验,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小明的看法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
(4)玻璃板的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的影响,可表述为________.
(5)如果实验中采用后玻璃板,观察到蜡烛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𝑐𝑚,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𝑐𝑚.
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除了温度计,还需要是________.
(2)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目的是_____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0 温度/∘𝐶 1 2 3 4 5 6 7 8 9 10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𝐶;该物质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能反映上述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上图的________.(𝐴/𝐵/𝐶)
小明与同学们在树荫下玩耍时发现:地上有许多圆形的和非圆形的光斑.小强认为:小孔成的是太阳的像,应该是圆形的,怎么会出现非圆形的呢?小星猜想;非圆形的光斑可能是由于小孔太大造成的;小明猜想:非圆形的光斑可能是由于小孔离地面太近造成的.为此他们进行了下列实验:①在卡片纸上挖一方形小孔,在地面上放一白纸作为光屏;让太阳光穿过小孔,移动卡片纸,在光屏上形成圆形光斑;测出卡片纸离光屏的距离为𝑠; ②让卡片纸逐渐靠近光屏,发现像由圆形慢慢变成方形;③保持卡片纸离光屏的距离𝑠不变,逐渐增大方形孔,发现像由圆形慢慢变成方形. (1)通过以上探究证实了________(小星/小明/两人)的猜想是正确的.
(2)小明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当小方孔的边长一定时,若卡片纸到地面的距离大于某一个值 (通常称为临界值) 时,光斑是圆形;而当卡片纸到地面的距离小于临界值
试卷第7页,总22页
时,光斑开始变成方形,且通过实验收集了上表所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知:临界值𝑠和小方孔的边长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如果小方孔的边长为1.0𝑐𝑚,则卡片纸到地面的距离至少为________𝑐𝑚时才能看到圆形的光斑.
小方孔的边长𝑎/𝑐𝑚 0.2 0.4 0.6 0.8 临界值𝑠/𝑐𝑚
(3)如果他们采用“”形状的光源进行实验,则光屏上所出现的像的形状是________
8 32 72 128
试卷第8页,总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某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C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人耳的构成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气体最慢; 【解答】
解:𝐴、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𝐴错误; 𝐵、声音是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故𝐵错误;
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故𝐶正确;
𝐷、只要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但是若没有声音的传播介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𝐷错误. 故选:𝐶. 2. 【答案】 C
【考点】 物理学方法 【解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解:小雷在室内看到暖瓶打开盖后,不冒白气,小雷猜想可能是暖瓶不保温,所以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这个环节. 故选𝐶. 3. 【答案】 D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
试卷第9页,总22页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调节音响的音量旋钮,能够改变声音的响度大小,音量大则响度大,音量小则响度小,调节音量旋钮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调,故𝐴错误; 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𝐵错误;
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𝐶错误;
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𝐷正确. 故选𝐷. 4. 【答案】 A
【考点】
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
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𝐻𝑧.超声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同时,最新研究发现,经超声波处理后的种子发芽期会提前,发芽率提高,因而超声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对于次声波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在自然灾害中产生的声音大多是次声,人们常常通过对次声的研究来预测是否有自然灾害来临等. 【解答】
解:𝐴、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故人听不到这两种声波,但是有些动物是能够听到的,故该选项正确;
𝐵、次声波对人的身体的破坏性较强,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在一些大型的自然灾害中都伴有次声波,故可以通过对次声的研究来预测是否有自然灾害来临等,故该选项错误;
𝐶、由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灾害中都伴有次声波,故我们监测火山爆发通常是利用了次声波进行的,故该选项错误;
𝐷、经超声波处理后的种子发芽期会提前,发芽率提高,故该选项也是错误的. 故选𝐴. 5. 【答案】 D
【考点】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音色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解析】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
试卷第10页,总22页
𝐴、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𝐴错误;
𝐵、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响度不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𝐵错误;
𝐶、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𝐶错误;
𝐷、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振幅相同,所以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故𝐷正确; 6. 【答案】 D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解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要放热. 【解答】
解:
(1)春天,冰雪融化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1)不符合题意;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2)符合题意;
(3)早晨在太阳照射下,雾消失是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3)不符合题意;
(4)霜的形成是气体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4)符合题意. 故选𝐷. 7. 【答案】 C
【考点】 熔点和凝固点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
解决此题需掌握:物体之间有温度差时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水的凝固点为0∘𝐶。 【解答】
−8∘𝐶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𝐶水的容器后,热量会由水传递给冰块,水的内能减小,温度下降,水的温度低于0∘𝐶,所以水会结冰,故冰的质量会增大; 8. 【答案】 C 【考点】 紫外线
试卷第11页,总22页
【解析】
紫外线化学效应强,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𝐷,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解答】
解:𝐴、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故𝐴错误;
𝐵、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但钞票上的防伪措施与紫外线无关,故𝐵错误;
𝐶、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𝐷,促使钙的吸收,所以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于人体是有益的,故𝐶正确;
𝐷、军事设施上的夜视镜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故错误. 故选:𝐶. 9. 【答案】 C
【考点】 物体的颜色 【解析】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时全部被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决定; 【解答】
解:月季的绿叶只能反射绿光,黄花只反射黄光,而红色玻璃只允许红光通过,所以月季的绿叶黄花所反射的绿光和黄光照到红色玻璃上时,绿光和黄光都不会通过红色玻璃,没有光线进入照相机,于是拍摄的照片是黑叶黑花,选项𝐶正确. 故选𝐶. 10. 【答案】 B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
解:
𝐴、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𝐵、因为声音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所以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符合题意; 𝐶、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𝐷、流水的“哗哗”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𝐵. 11. 【答案】 A
【考点】
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试卷第12页,总22页
【解析】
解答此题要明确发生“水星凌日”现象时,太阳、水星和地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水星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解答】
当水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看到水星从太阳面上移过,这就是“金星凌日”现象,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𝐴、小孔成像”属于光沿直线传播,“𝐵、河水看起来变浅”属于光的折射,“𝐶、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𝐷、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 12. 【答案】 D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图分析. 【解答】
解:在图乙中作蜡烛𝑎在平面镜中的像点𝑎′,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如图所示:
故选𝐷. 二、填空题 【答案】 能量,色散,红绿蓝
【考点】 光的色散
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
(1)光是具有能量的;
(2)太阳光可以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基色;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解答】
解:光使周围变得明亮,变得温暖,还能使胶卷感光,说明光具有能量;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即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故答案为:能量;色散;红绿蓝. 【答案】 紫外线,次声波
试卷第13页,总22页
【考点】 紫外线
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
(1)紫外线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𝐷,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
(2)把低于20𝐻𝑍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地震、海啸等发生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
解:紫外线能够杀死细菌,地震时会伴随着产生次声波. 故答案为:紫外线;次声波. 【答案】 2040
【考点】 回声及其应用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求出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单趟时间),再利用𝑠=𝑣𝑡求从𝐴点到凹坑壁的距离(半径),进而求出直径. 【解答】
解:
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 𝑡=×6𝑠=3𝑠,
21
由𝑣=得从𝐴点到凹坑壁的距离(半径):
𝑡
𝑠
𝑟=𝑠=𝑣𝑡=340𝑚/𝑠×3𝑠=1020𝑚, 圆形凹坑的直径:
𝑑=2𝑟=2×1020𝑚=2040𝑚. 故答案为:2040. 【答案】 响度,真空,电磁波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波的传播 【解析】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卫星是太空微波中继站,从一个地面接收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再发送到另一个地面接收站。 【解答】
试卷第14页,总22页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该诗句中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不要大声说话,以免惊扰了天上的神仙。所以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而月宫里是真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所以嫦娥听不到你说话的声音;
卫星和地面接收站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电磁波不仅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且它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答案】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考点】
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解析】
解答此题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则发生反射现象. 【解答】
解:𝐴、掘进机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向前掘进的; 𝐵、人在平面镜前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原理;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答案】 液 水银,酒精 −6.2,38.8
【考点】
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熔点和凝固点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1)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同种物质低于熔点时,处于固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时处于液态;高于沸点,处于气态;
(2)待测温度(温度计内工作物质的温度)不能高于液体的沸点,也不能低于液体的凝固点,根据表格数据做出解答.
(3)由图示温度计确定其分度值,读出其示数. 【解答】
解: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1)酒精固体的熔点是−117∘𝐶,−80∘𝐶没有达到酒精的凝固点,酒精处于液态;
(2)铅的熔点为328∘𝐶,水银、酒精的沸点分别为357∘𝐶、78.5∘𝐶,只有水银的沸点高于铅的熔点,因此测量铅的熔点,应该选用水银温度计;
甲苯的凝固点为−95∘𝐶,固态的甲苯温度低于−95∘𝐶,只有酒精的凝固点低于甲苯的凝固点,因此选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
(3)由图示温度计可知其分度值为0.1∘𝐶,图甲所示温度计随测温液面升高,温度计示数变小,说明所测温度是负的,由图甲所示温度计可知,其示数为−6.2∘𝐶,由图乙所示温度计可知,其示数为 38.8∘𝐶.
试卷第15页,总22页
【答案】 凝华,液化,内侧
【考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
解: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霜,是凝华.冬季,汽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凝华;液化;内侧. 【答案】
汽化吸热,压缩体积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答】
解:
(1)要让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就要让施行手术的地方温度降低,液体氯乙烷在常温下可以汽化,汽化要吸热,使实施手术的地方温度降低;
(2)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即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日常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因为是在常温下使用的,不可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液化,所以采用的是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之后贮存在钢罐中的. 故答案为:汽化吸热;压缩体积. 【答案】 虚,6,不变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
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一个虚像;且物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鸟距水面3𝑚时,像距水面也是3𝑚,故像与物的距离是6𝑚;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可知,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虚;6;不变. 【答案】
试卷第16页,总22页
30
【考点】
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𝐶,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𝐶.此温度计上用20(24厘米−4厘米)表示,即1厘米表示5∘𝐶,再根据温度计在液体中的实际长度6厘米(10厘米−4厘米)得出液体的温度. 【解答】
解:水银柱4厘米时的温度是0∘𝐶,24厘米时的温度是100∘𝐶.所以1厘米水银柱表示的温度=24𝑐𝑚−4𝑐𝑚=5∘𝐶;
在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10厘米−4厘米=6厘米,液体的温度=6𝑐𝑚×5∘𝐶/𝑐𝑚=30∘𝐶.
答:液体此时的温度是30∘𝐶. 【答案】 4.2
【考点】 平面镜的应用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结合图示,先求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然后减去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
解:如图所示,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3𝑚,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3𝑚,所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距离为2.3𝑚+2.3𝑚−0.4𝑚=4.2𝑚.
100∘𝐶
【答案】 曲线,保持不变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 【解答】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平面镜在𝑀𝑁处𝑆的像𝑆′和平面镜在𝑀𝑁′处𝑆的像𝑆″,然后进行分析;
试卷第17页,总22页
由图可知,𝑆点绕𝑀以𝑆𝑀长为半径转动,所以它的像的轨迹应该是圆弧,即为曲线,由图可知,𝑆′离轴𝑀的距离始终不变。 三、作图与解答 【答案】
解:(1)过𝐴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光屏于𝐴′,再过𝐵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光屏于𝐵′,即𝐴𝐵的像为𝐴′𝐵′,如下图所示.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𝑆是光源,𝐴是不透明的物体,𝐿是竖直墙面,由𝑆向𝐴的两个边缘作连线并延长交于墙壁,斜线部分𝑀𝑁是光源𝑆照不到墙面的范围.如图所示:
(3)连接𝐴𝐴′,𝐵𝐵′,做出𝐴𝐴′和𝐵𝐵′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平面镜的背面应该朝𝐴′𝐵′,如图所示: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解析】
(1)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过𝐴点和𝐵点分别作出通过小孔的光线,根据光线与光屏的交点确定像的位置. (2)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试卷第18页,总22页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即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处于物像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据此作图. 【解答】
解:(1)过𝐴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光屏于𝐴′,再过𝐵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光屏于𝐵′,即𝐴𝐵的像为𝐴′𝐵′,如下图所示.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𝑆是光源,𝐴是不透明的物体,𝐿是竖直墙面,由𝑆向𝐴的两个边缘作连线并延长交于墙壁,斜线部分𝑀𝑁是光源𝑆照不到墙面的范围.如图所示:
(3)连接𝐴𝐴′,𝐵𝐵′,做出𝐴𝐴′和𝐵𝐵′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平面镜的背面应该朝𝐴′𝐵′,如图所示:
【答案】 𝐴,𝐵,𝐶,𝐴,𝐷,𝐹 (2)𝐴、𝐷、𝐹;
选取材料、长短、粗细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 控制变量法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解析】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3)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松紧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
(4)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
试卷第19页,总22页
解: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研究物理量与该因素的关系,(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故选𝐴、𝐵、𝐶;
(2)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故选𝐴、𝐷、𝐹;
(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改变两者的松紧,比较音调的高低;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不变,来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答案】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99 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停止加热 (4)见上图. 【考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2)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可以撤去酒精灯,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即可得出结论;
(4)液体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水量的多少、水温的高低、火力的大小、是用酒精灯的外焰还是内焰加热等等. 【解答】
解:(1)图中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壁;水的沸点是99∘𝐶;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液体99∘𝐶开始沸腾,此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能够继续沸腾;
(4)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故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减小水的质量;②提高水的初温;
原来是10min开始沸腾,当减小水的质量和提高水的初温后,不到5min就开始沸腾,如图所示:
【答案】
(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试卷第20页,总22页
(2)较黑暗;
(3)如果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 (4)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 (5)0.3.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1)器材的选择:镜子和玻璃板都是平面镜,而且镜子的反射效果好,成像清晰,但镜子不透光,不能看到背面的物体;玻璃板成像比较暗,但透光,可以看到镜子后的物体.本实验的关键是确定像的位置,为解决这一关键点,选择玻璃板而不选镜子;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3)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描的点不对应、玻璃太厚、读取数时等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
(4)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
(5)平面镜成虚像,平面镜成像中,物到反射面的距离与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 【解答】
解:(1)平板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光,能看到前面物体在后面成的像,也能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3)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如果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有可能是玻璃板太厚造成的,不可能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
(4)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小,玻璃板的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的影响,可表述为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
(5)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因为像距等于物距,由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𝑚,即0.3𝑐𝑚+0.3𝑐𝑚=0.6𝑐𝑚,可得玻璃板厚度0.3𝑐𝑚. 【答案】 停表
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48,晶体 𝐴
【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
(1)实验中要探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测量时间和温度的仪器; (2)石棉网在加热的实验中经常用到,目的是为了使烧杯的底部受热均匀;
试卷第21页,总22页
(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4)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其中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中有一水平线段,而非晶体没有. 【解答】
解:(1)本实验中,需要用温度计用来测温度,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 (2)在加热时,石棉网起到了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的作用;
(3)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保持48∘𝐶不变,所以该晶体的熔点是48∘𝐶;
(4)晶体凝固时,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有一段图线是呈水平的,即放热但温度不变,故𝐴正确. 【答案】 两人 200𝑎2,200 𝐶
【考点】
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解析】
(1)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分析实验步骤,然后得出结论. (2)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找出𝑠与𝑎的关系,然后分析答题.
(3)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解答】
解:(1)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也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保持孔的大小与形状不变,让卡片纸逐渐靠近光屏,发现像由圆形慢慢变成方形,说明光斑的形状与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说明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③保持卡片纸离光屏的距离𝑠不变,逐渐增大方形孔,发现像由圆形慢慢变成方形,说明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大小有关,证明小星的猜想是正确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小明与小星两人的猜想都是正确的;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𝑎变为原来的2、3、4倍时,𝑠变为原来的:4、9、16倍,说明𝑠与𝑎的平方成正比,设𝑠=𝑘𝑎2,将𝑎=0.2𝑐𝑚、𝑠=8𝑐𝑚代入解得:𝑘=200/𝑐𝑚, 则临界值𝑠和小方孔的边长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𝑠=200𝑎2;如果小方孔的边长为1.0𝑐𝑚,𝑠的临界值:𝑠=200𝑎2=200/𝑐𝑚×(1.0𝑐𝑚)2=200𝑐𝑚, 则卡片纸到地面的距离至少为200𝑐𝑚时才能看到圆形的光斑;
(3)由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称,所以选项𝐶符合题意;
试卷第22页,总2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