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考点03)
备考导航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
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
史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
义。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重大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著名君主的政绩
能力目标
1、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
2、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
3、重要历史人物评价
重点、难点、
对重大历史改革和变法的正确认识、对重要历史人物正确评价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类型
①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
④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3、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②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
③王莽改制: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⑤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⑥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
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改革措施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
⑦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牧人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越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⑧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
4、著名君主的政绩
①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和亲匈奴,改善民族关系。
②汉武帝:加强皇权,解决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光武帝刘秀: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
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
⑥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⑦明太祖: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⑧康熙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
重点问题精讲
1.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的本质和规律
(1)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
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
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改革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结果和作用
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③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
④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⑤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6)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
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④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但通过改革能革除弊端,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
⑤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
2、对重大改革的综合评价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扩大势力、消除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改革的结局是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
②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需要注意用人。
③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
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②放入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坚持历史的观点;
③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④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⑤既要充分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克服英雄史观;
⑥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具体分析。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考点03)同步训练
1、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废除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斗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3、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性质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5、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7、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A、商靶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
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②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②④ B、①②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利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利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下列改革及其结果、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根据相关历史知识,据此回答10----14题:
10、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不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荀子 C、商鞅 D、荀子
1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12、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13、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
14、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15、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
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④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
16、韩非子指出,商鞅软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
影响。
17、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之前,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在变法期间,上述方针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司马光对此评论说:“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考点03)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B6、D 7、C 8、D 9、B
10、C 11、D 12、D 13、A 14、A
15、①大地主,高利贷者。
②封建国家。
③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④有道理。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
16、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吏治理,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盛。
17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
体现:青苗法,由政府每年在青黄不接之时,对农民进行低息贷款,即限制高利贷盘剥;募役法,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征助役钱;方田均税法,按土地的实际占有数量征税,通过打击大地主的利益扩大税收标准和范围。这些措施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国家实力。
评价: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