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旱的概况 干旱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 灾害。干旱问题十分复杂,涉及的面也特别广,可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 水文干旱以及经济社会干旱等。干旱作为一种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具 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 不但会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 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干旱灾害较其他自 然灾害妨碍范围广、历时长,对农业生产妨碍也最大。严峻的旱灾还妨碍工业 生产、城乡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经 常受旱的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并已成为制约农牧业生产的重 要因素之一。
干旱在我国是妨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对旱灾虽有一定操纵,但仍不断发生。1951〜1990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7.5次, 受旱农田面积约 2000 万公顷,成灾面积 670 万公顷,近 30 年因旱灾损失粮食 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 50%。 1959〜1961年三年连旱, 累计受灾农田面积达 1.1 亿公顷,共减产粮食 6115万吨。 1997年全国受旱农作物 3351 万公顷,相当全 国耕地面积的 63%。
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 1951〜1990年我国 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 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部。
目前,内蒙古中东部、东北西部和北部、江南和华南大部旱情持续进展。 干旱对东北地区作物产量造成的妨碍后期无法弥补,受旱地区粮食将会出现不 同程度的减产;牧草生长也受到不利妨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晚稻缺水移栽, 旱地作物生长和水果品质受到妨碍。 【二】干旱对我国农作物的妨碍
〔一〕东北、江南华南旱情持续进展对农业生产的妨碍 6 月以来,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和北部降水量持续偏少。 7 月份, 黑龙江中部和西北部、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 5 成以上,同 时气温偏高,上述区域旱情持续进展,重旱区要紧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黑河、 松嫩平原东部。 7月 28日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说明 :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地区中北 部旱情持续加重〔图 1〕,大部地区干土层厚度达 5〜25厘米。东北地区秋收作 物均处于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水稻、玉米抽穗受到妨碍,结实率 下降;大豆植株矮小,幼荚脱落、秕粒秕荚增多,同时干旱使大豆蚜虫严峻发 生。干旱对作物产量形成造成的妨碍后期无法弥补,受旱地区粮食将会出现不 同程度的减产,局部地区绝产;牧草生长也受到不利妨碍。
6 月下旬以来,江南大部和华南中东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5〜 8 成,日 最高气温》35C的高温天气达12〜38天,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达 38〜40C,持 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湘、赣、浙、闽四省出现伏旱并迅速蔓延,部分大中型水 库蓄水严峻不足。旱区晚稻移栽和返青受到妨碍;部分地区甘薯、蔬菜、玉米 等旱地作物出现凋萎;正当成熟季节的桃、梨和葡萄等水果提早成熟,品质偏 差,且易腐烂变质。目前 4 省作物耕地受旱面积 2411 万亩,其中 644万亩水田 无水栽插,江西、湖南两省旱情更为严峻,分别有 320万亩和 310万亩晚稻无 水栽插。
〔二〕对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建议 1、受旱地区应及时启动干旱预警应急方案,因地制宜开展抗旱工作,科学 调度利用好水资源,减少非生产性用水,优先保证人、畜和农业抗旱用水。气 象部门应紧密监视天气变化,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东北地区出现降水过程后,要加强田间治理,及时施肥,提高秋收作物 结实率和粒重,绝收的地区做好恢复性生产工作,可补种蔬菜,尽量减少干旱 造成的损失。
3、江南、华南各地应注意计划用水,合理灌溉,力争晚稻适时插秧;对已 移栽的晚稻加强田间治理,注意以水调温,灌水护苗,防止高温危害。
4、干旱天气有利于部分地区虫害的发生进展,各地应注意虫害的监测防治 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