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历史高三总复习(课件)作业18高考调研2020一轮总复习
A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武汉十月联考)梭伦时期,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
A.民主政治处于繁荣阶段 C.平民权益得到充分肯定 答案 D
解析 “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说明当时雅典对于僭主政治是非常反感的,所以说明雅典城邦公民对民主制的向往,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2.(2019·浙江省“五校联考”第一考试)古希腊的“陪审法庭”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没有职业法官,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由此可知,“陪审法庭”( )
A.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 B.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 C.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和各类习俗 D.直接影响了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
B.贵族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D.重视维护城邦民主秩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陪审法庭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而不是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的依据,而是强调陪审法庭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排除C项。雅典的司法制度对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排除D项。 3.(2019·安徽阜阳三中模拟)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 A.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C.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即雅典民主制度能更好的把人民和政府联系在一起,把维护城邦国家的利益建立在雅典民主制度上,D项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思想,故排除;C项中“必然”说法绝对,排除。
4.(2019·安徽省皖南八校10月联考)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
《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可以得出,法律保护的是罗马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说明不仅保护贵族的财产权,平民也可以获得保护,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B、D两项错误。
5.(2019·湖北黄冈9月质检)《十二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于是,法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这体现出( ) A.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 C.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材料中法官判决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受害人的利益,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对人身权的保护,故排除B项。由“固定罚金制”到根据“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的变化体现的是公平,是对材料中“一些贵族”不正义行为的约束,故选C项。《十二铜表法》根本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排除D项。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6.(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湖北、山东部分重点中学联考)翻开罗马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遵守你自己制定的法”“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这些话体现了罗马法( )
A.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C.法律至上原则 答案 C
解析 “遵守你自己制定的法”“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说明法律制定者以及皇帝都必须遵照法律执行,体现出法律至上的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中君主也要服从法律,并不是君主意志体现,故A项错误。平等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正义和理性材料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7.(2019·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三调)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当时罗马法被“发现”( ) A.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
B.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 C.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 答案 C
解析 根据“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越
B.具有平等的原则 D.具有正义和理性
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可知,材料反映了罗马法被“发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提供借鉴,不是罗马法,排除B项;启蒙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影响,排除D项。
8.(2019·湖北武汉十月联考)柏拉图说:“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即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所以正义的落脚点是一种秩序……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他所属的位置。”这从侧面反映了柏拉图主张( ) A.社会平等 C.等级秩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柏拉图的思想。根据“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他所属的位置”可知,柏拉图并不主张社会平等,故排除A项。柏拉图主张每个人都安于他所属的位置,但并不能说明这是在划分等级,故排除C项。柏拉图的观点中没有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故排除D项。柏拉图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安于他所属的位置,说明他在政治上主张精英政治,故选B项。 9.(2019·甘肃靖远联考)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
B.精英政治 D.主权在民
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 )
A.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B.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C.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D.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非外部世界和主观感觉,把哲学引向理性的道路,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美德知识的来源,而非追求个性解放,排除A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重视道德,C项“继承”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非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排除D项。 10.(2019·福建三明第一次月考)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表明古希腊( ) A.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 C.理性思维推动科学发展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中可以看出,当时古希腊宗教信仰
B.宗教思想主宰政治生活 D.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
和理性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A项正确,D项排除;B项错误,错在“主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学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11.(2019·山东邹城二中10月月考)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各项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才能拥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美好的事,故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D项正确。智者学派是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而苏格拉底是批判这种现象,排除A项。智者学派是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且B项中的“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否认绝对权威,而是强调苏格拉底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排除C项。
12.(2019·黑龙江绥化二中第一次月考)分析下表中各思想家的主张,下列结论最准确的是( )
国籍 古代希腊 苏格拉底 孔子 孟子 古代中国 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以言, 荀子 深于矛戟 A.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 B.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 C.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 D.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到优先位置,排除A项;由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说明古代中西方都关注人,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所以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故选B项;古希腊思想包含有哲理思辨,并非一概简单易懂,排除D项;中西方思想存在明显差异,不能因为
美德即知识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人物 普罗塔哥拉 观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而认为“趋于雷同”,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2019·四川德阳五中第一次月考)(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材料二 普罗塔戈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应根据各自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塔戈拉的天人思想。(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
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16分)
答案 (1)荀子:明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天行有常);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普罗塔戈拉:怀疑神灵;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10分)
(2)背景:政治改革对旧秩序的破除;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思想界活跃和科学技术进步。(8分)
影响:荀子,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改造自然不能过度,不能破坏自然环境。(4分)普罗塔戈拉:冲击了传统神学对人们的束缚,具有启蒙作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和自由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4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可以得出荀子的天人思想是明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依据材料二“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可以得出普罗塔戈拉的天人思想是怀疑神灵、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2)第一小问的背景,结合所学荀子和普罗塔戈拉所处的时代,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荀子的思想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改造自然不能过度,不能
破坏自然环境,普罗塔戈拉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神学对人们的束缚,具有启蒙作用以及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和自由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等方面思考回答。
14.(2019·江西抚州月考)(26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1/10,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至40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
——摘编自《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目前,美国有两种人数不同的陪审团,分别是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由23人组成,小陪审由12人组成,每位陪审员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词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
——整理自《试论英国的陪审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雅典陪审制度相比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12分)
答案 (1)特点:陪审员由公民抽签产生;陪审员的法律素质不高。 评价:古代雅典的陪审制度既是当时司法民主的体现,也是维护城邦民主的重要保证,但其抽签产生陪审员的方式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多数人的暴政)。(14分)
(2)不同:陪审员人数减少;陪审员不再由抽签产生;选出的陪审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益相关方采取回避原则。理念:公平、民主。(1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的陪审制度。从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及其评价、美国现代的陪审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中可以分析出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2)从材料“大陪审团由23人组成,小陪审由12人组成”“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中可以分析出美国陪审制度
所体现的价值理念是公平、民主。
B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云南红河州一检)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 A.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C.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答案 B
解析 材料“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反映了国王的命令低于法律权威,体现了“法律至上”思想,故B项正确;国王的命令并不等于成文法,材料并不能说明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以安提戈涅之口表达作者观点,并不能体现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法律至上的观点,而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D项错误。故选B项。
2.(2019·山东宁阳模拟)古希腊雕塑家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在公共场
B.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D.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所摆放,不用于装饰私人房屋。与雕塑作品一样,古希腊所有的建筑杰作也都是公共性的,希腊人的私人居所却简陋而朴素。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
A.公民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 B.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贵族 C.人文主义精神尚处于萌芽时期 D.民主政治限制了公民个体意识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古代希腊所有的雕塑作品和建筑杰作都是服务于公共设施,反映出古代公民都是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公共设施,不是贵族,故B项错误;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开始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是限制个体意识发展,故D项错误。 3.(2019·福建莆田模拟)公元前8世纪,雅典的英雄崇拜兴起,崇拜的对象是史诗里的英雄、建城者或某个具有神奇经历和业绩的死者,他们被认为即使死后仍然有能力保护在周围居住的人,因此每一个点的周围都能聚集一个崇拜群体由此构建起村庄、部落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英雄崇拜( ) A.反映了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 B.具有极强的血缘和宗法色彩 C.顺应了城邦意识形态的发展 D.旨在维护雅典民主政治体制
答案 C
解析 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理念,材料中“崇拜的对象是史诗里的英雄、建城者或某个具有神奇经历和业绩的死者”的信息说明这种崇拜主要和雅典城邦意识相适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直接民主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崇拜和血缘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崇拜符合雅典城邦意识,不是维护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上饶模拟)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 )
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 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和拿破仑“民法典”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尤其强调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注重私权保护和契约;而拿破仑的“民法典”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两者反映了私权保护与契约来构筑社
会规范,A项正确;B项“轻视”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故选A项。
5.(2019·浙江台州9月选考)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注重调解商业纠纷 C.保留习惯法的痕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古罗马法强调诚信原则,没有诚信是不道德的行为,故道德意识融入法律,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注重调解商业纠纷的信息,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排除A项。材料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没有涉及法律的形式且程序繁琐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保留习惯法的痕迹,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排除C项。
6.(2019·广东佛山七校联合体联考)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材料表明古罗马( )
A.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C.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B.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D.法律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D.道德意识融入法律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可知,古罗马保护私有财产是受到限制的,故C项正确。根据“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表明尊重死者,B项无法体现材料主旨。由“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可知宗教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无法说明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排除A项。材料中对于私有财产罗马法有明确规定,排除D项。
7.(2019·福建福州联考)《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 A.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C.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对于“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的规定说明罗马法秉承公平公正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法律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平等的理念,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一种公平自然法思想,故D项错误。 8.(2019·考前猜题卷)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
B.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D.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底的这一思想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C.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 D
解析 苏格拉底作为人文主义者,关注的重点已经由神灵转向人自身,排除A项;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已经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C项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排除;材料“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是强调要承认自己无知,可见具有理性主义的精神,故选D项。
9.(2019·黑龙江哈九中四模)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幸福不是仅仅拥有品德,而且还要使用品德,将其贯彻到实践中去。这一思想( )
A.是对“美德即知识”思想的继承发展 B.主张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C.体现了幸福标准取决于个人主观感受 D.继承唯心主义理念论原则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项正确;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并非主张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B项错误;材料强调幸福标准取决于“品德”,不是“个人主观感受”,排除C
B.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D.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项;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唯物论相对,材料无法体现唯心主义理念论原则,排除D项。 10.(2019·广东肇庆模拟)来雅典讲学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普罗塔哥拉被控“不敬神”,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 A.人文主义思想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人们心中神的地位至高无上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答案 A
解析 普罗塔哥拉倡导人文主义,突出个性思想,被控“不敬神”,说明人文主义思想在雅典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正确;个人自由并不是严格限制,限制的是思想,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2018·山东、安徽名校高三大联考)在柏拉图的共和国中,正义原则要求统治者的统治应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每个人不可能模仿许多事情,只能从事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司其职,不能任意更换。这反映出柏拉图( ) A.认为国家最佳政体为共和制 B.政治理想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C.痛斥现实政治中非正义行为
D.代表古希腊全体人摇旗呐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思想主张。A项材料依据不足。材料中心是在柏拉图的理想王国中每个人按智慧、品德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柏拉图各司其职的理想政治,并非对现实政治中非正义行为的痛斥,C项错误。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属于他个人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
12.(2019·河南豫北名校联盟精英对抗赛)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与人的感受和行为相关,而人的感受和行为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道。过度和不及会使人犯错误,招致责备。中道是经实践理性规定而形成的正确因而会受到称赞。而正确和受称赞是德性所特有的或者说是德性的标志。由此可以得出( ) A.守中道就是不犯错误 C.中道是德性的本质特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道是经实践理性规定而形成的正确因而会受到称赞”“正确和受称赞是德性所特有的或者说是德性的标志”可知,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A项信息;B项颠倒了二者关系;材料只是讲“过度和不及会使人犯错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2019·长沙长郡中学三轮冲刺)(26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
B.守中道必须具有德性 D.过度和不及是犯错的根源
跃,是人类精神的觉醒时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利”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材料二 雅斯贝尔斯还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讲“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个论断在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可以得到证明了。
——摘编自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
人类社会之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先哲财富分配观的异同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汤一介所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的认识。(12分)
答案 (1)相同:不同阶层对待财富态度不同;统治者应以维护国家秩序而不是积累财富为目的;承认被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原因:两者都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同:柏拉图从理想政治秩序构建角度勾画不同阶层对财富的态度。孔子从道德伦理角度要求不同阶层在财富态度上遵守礼的规定。原因:柏拉图不满于城邦民主政治,希望构建理性的理想国。柏拉图当时的社会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柏拉图时代的人文主义关怀更关注大众利益;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孔子的主张建立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孔子提倡礼乐等级。(14分)
(2)认识: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在继承中才能创新和发展,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在新的高度传承人类的文明。欧洲的文艺复兴借用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成就使欧洲文明重新燃起了光辉;中国的宋明理学,是在印度佛教冲击下,再次回归到先秦的孔孟,从而把中国本土的哲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孙中山先生在学习
西方文化的同时,吸取了中国儒学的民本思想和大同理想,创立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实现中国20世纪第一次巨变;在战争不断、恐怖主义盛行,生态危机的当今世界,儒家的和谐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依据材料一“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的信息从统治阶级对于财富态度归纳回答,原因从二人阶级属性分析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的信息从政治构建等角度思考回答,原因从中西经济模式和思想态度回答。
(2)依据材料二“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个论断在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可以得到证明了”围绕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宋明理学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救国思想回答。 14.(2019·湖北公安县9月月考)(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苟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攻击。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八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国“铸刑书”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族和平民通过《十二铜表法》各自获取的利益,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国“铸刑书”与《十二铜表法》所反映的政治斗争差异。(12分)
答案 (1)背景:春秋末期,奴隶制经济瓦解,封建经济逐渐形成;贵族垄断法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礼治秩序趋于崩溃;法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诸侯国变法革新成为时代潮流,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目的:与礼治秩序决裂,提升刑法的地位;巩固郑国新兴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14分)
(2)利益:贵族通过主导法律的制定,保证《十二铜表法》维护自身
的利益;平民获得法律的审批权,他们通过将法律编订成明确的条文,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侵害其利益。
差异:郑国“铸刑书”是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斗争的产物,具有封建色彩;罗马《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奴隶主贵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12分)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郑国“铸刑书”的时代背景要从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的形成、政治方面礼治秩序的崩溃、思想文化方面法家思想兴起以及变法革新兴起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其目的主要突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之类的答案即可。
(2)从材料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贵族获得的利益是制定法律的权力,而平民获得的利益是审批法律的权力。所反映的政治斗争差异主要突出双方斗争的对象不同,即郑国“铸刑书”反映的是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而《十二铜表法》反映的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