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层面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87・
从高校层面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张温静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校层面对大学
生就业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3—0087—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
响,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已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必须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大学生是否顺利就业,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是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的社会效应逐渐显现,外加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扩招是件好事情,可以更快地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但我们也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否为大学扩招提供支持,能否保证每个学生都享受了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二是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也有许多优秀的企业无法招聘到足够数量的合格人才,这种矛盾远非供需数量的差异可以解释。
大学生就业难也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高校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轻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不够。(一)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国高校普遍把研究型院校作为发展战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不顾校情地迎合需要,导致了学校基本建设不能满足专业设置需要,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而另一部分高校则是只顾校情忽视市场。有些学校是按条件办专业,按师资开课程。北京大学教育学者岳昌君认为:“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确实有问题。普通高等学校专
业结构和劳动力需要结构完全不一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不顾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办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
[1]
重要原因之一。
课程作为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必须充分考虑三个要素,即学生发展、市场需求和学科体系。课程的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更要着眼于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学生学科知识的验证和拓宽,关注学生、关注市场需求、关注学科,从而发挥活动课程的整体功能。而当前课程设置偏重于学科性,与地方性高校的教育责任相悖,即承担了学生“谋生”教育的责任。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根据市场需求,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二)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轻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现象,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动手能力较差,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有差距,从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比如温州很多民营企业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他们比较看重个人能力,比如组织能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他们认为工作实习经历是衡量高
[2]
校毕业生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但是,目前高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较少,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将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另一方面,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却没有在学生的个人能力上加以足够的指导。不管是评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还是发展党员等等,都把智育成绩作为衡量学生
[收稿日期]2012-04-03
[作者简介]张温静(1981-),女,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88・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的重要指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只会考试不会实际操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三)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不够1.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性弱、不够深入人员配备、资金投入不足,就业指导人员专门化程度不高。在目前大多数高校中,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思政辅导员,无专职人员,他们缺乏对就业指导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面向群体过窄,大多是面向毕业班的学生。而且各高校只关注学生就业率,很少关注就业质量。
2.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虽然教育部在2007年12月也发出通知,提倡所有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必修课。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把上这门课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温州大学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还处于摸索状态。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传授为主,缺乏跟社会、用人单位的直接接触。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也很表面,不能很好地对今后就业起指导作用。
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对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加强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就业市场的研究,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确立新的就业工作理念,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提升个人能力,以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一)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
高校对专业的设置一定要紧密联系市场需要,要有前瞻性,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而不能盲目跟从,更不能滞后于市场。因此要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的毕业生。温州高校应该更新办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主,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例如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结合自身的特色,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先后与中国华峰集团、中国人民电器集团等70多家温州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二)加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21世纪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这种国际产业链中的
合作与竞争,更需要具备自觉、上进和沟通的能力。[3]
所以,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社会指向性,不能一味地只重视专业知识,更应该强调对未来职业的相
关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尽早让学生接触社会,接
触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岗位对能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获得“能力和技能通行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毕业生由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为主。这迫切要求学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与调适。
1.高校要做好就业教育工作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面对全体在校学生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未雨绸缪,显得重要而紧迫。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各高校要加强理论研究,转变观念,建立全程化职业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心理培训。在学生入学时进行就业意识培养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拓宽就业视野,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城乡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和艰苦地区就业。在毕业前夕开展择业观念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树立行行建功、行行立业的职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2.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着重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各高校在抓好常规就业指导活动的同时,也要继续做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与咨询工作,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宣传与咨询,鼓励更多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力争毕业生自主创业再创新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除了高校要采取合理措施,还要各方面多管齐下,合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林才溪,张明龙.地方性高校招生就业问题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霞燕.2011年温州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实践经验[N].温州晚报,2011(08).
[3]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J].商务周刊,2006.
[4]王尹芬.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率相关性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3(08).
[5]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03).
[6]江勇.关于我国就业压力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1998(08).
(责任编辑:杨晓娜)“产销对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