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来源:锐游网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741209 甘谷县谢家湾乡丁家沟九年制学校 丁玉强 李霞花

[摘要] 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科学方法之一。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观察进行理性的思维的培养。科学是一门以观察为主的学科, 小学科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更有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观察力培养 观察方法

《科学教学指导纲要》指出:科学课的教学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可以说,科学史上每一重大发现无不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去看。小学科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观察力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目标是导向

在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之前,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要求,防止学生在观察中只看热闹或视而不见的现象出现。有了明确的目标,观察就有了方向,又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足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新鲜感,使他们迫不急待地去观察。如教学《鱼》一课时,在对鱼的观察中,不时地提出“鱼的身体形状像什么?”

“表面覆盖着什么?”“分几部分?”“各部分长着什么?”等问题。这样学生有了观察的目标,会加深对鱼的印象,在观察时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又如教学《昆虫》一课,在观察时,要明确昆虫的形态可分几部分?是怎样分的?足有多少只?其他昆虫的足是多了还是少了等问题,使之观察有门,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观察之路。

二、感知是基础

调动学生用多种感知器官去观察事物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知器官的协调功能,是观察事物本质属性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教学《怎样认识岩石》一课时,让学生对多种岩石标本作如下的观察:

(1)看: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泽和构造(粒状、片状或层状)。

(2)摸:用手摸岩石表面,比较它们的粗糙程度。

(3)刻:用小刀在岩石表面刻划,比较它们的软硬程度。

再如教学《怎样认出它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作如下观察或感知:

(1)水和酒精的气味的不同。

(2)酱油和牛奶的颜色的不同。

(3)热水和冷水的感觉的不同。

以上观察或感知动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味觉等感知器官,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

物体的不同特征。

三、实验是关键

在观察结果不明显或不能完全确定时,则可用实验来验证。如教学《自然界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时,清澈透明的自来水、河水、井水,肉眼虽然看不出其中的杂质,但通过实验手段,如水的沉淀、过滤、蒸馏等,就能观察水中的杂质,这能帮助学生认识自然水域的水是不纯净的。又如教学《沙和泥土》一课时,玩沙和粘土学生当然很喜欢,要知道他们的不同性质就得通过捻一捻、捏一捏、比一比。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观观察的结果,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让他们主动地感知自然事物,使他们建立一种比较牢固、清晰的概念。

四、兴趣是动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如教学《影子》一课时,一上课就用投影表演各种各样的手影,把学生引入到手影游戏中。当学生兴趣正浓时,便将手影换成物影——用硬纸剪成小白兔进行投影,当学生看到银幕上形象逼真的兔影,兴致会更高。这时突然将投影关掉。问:“银幕上的小白兔跑掉了,谁能把他找回来?”同学们纷纷说:“没有光,把灯打开,小白兔就会回来的。”我照着学生说的把灯打开,小白兔果然回来了。这时我又把小白兔拿在手中,问学生:“银幕上的小白兔又不见了,现在谁又能把它找回来呢?”这时,同学们便马上说:“要把小白兔放在有光的地方。”我以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参与度高,收效也大,正如皮亚杰所说:“认识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又回过来加深认识活动。”

五、思维是核心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思、善思、深思,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核心和关键。观察也是一样,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要经过思维,要多方面去认识事物及规律,而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焦点所在。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当学生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提出气体、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如自行车胎打足了易爆、水泥路上留有缝隙等),自己去观察讨论,作出解释,不要面面俱到地讲解、示范。没有给学生探索机会的思维过程,就是不科学的。又如教学《怎样使物体放得稳》一课时,学生已经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认识了上面小、下面大,上面轻、下面重的物体放得稳。但在教学《不倒翁》一课时,就不能急于把不倒翁的秘密告诉学生,要鼓励他们向科学家们那样通过亲自观察、实验、思考,去认识其中的奥秘,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只要我们在探究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不但重视利用各种课内探究活动,也重视利用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增加科学观察的训练机会,就能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甘谷县谢家湾乡丁家沟九年制学校

丁玉强 李霞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