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校教学管理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切实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入的挖掘新课程中课堂适应的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了具体框架,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都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被教育理论家们成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所谓创新性教学目标,就是目标中要含有创新要求。要确定这样的目标,挖掘教学内容的创新点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按照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来思考:根据本节内容比较恰当的进行哪些方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确定出符合要求的创新性教学目标。
2 加大改革力度,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落实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进行新课改革、推进创新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全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认真实践,构建了初具规模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体性是创新型教师模式的核心和灵魂。新课改所要求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是教师的讲能培养出来的,要求教师向学者型、科研型的身份转变,变老师“强制教”为学生“主动学”,变消极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的吸收。
2.2 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突出了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自主探索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个过程应是“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样子,把获知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可见,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地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让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2.3 巧妙设置问题情境。问题要设置的新、奇、有思考价值。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给学生交流、占相当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逐步探究出结论,这对学生思维的创新和拓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恰当地落实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方面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目标。
2.5 提倡教学自主。我向学生提议“我想和你们交换一下角色,让你们讲一篇课文给我听,谁愿意上台讲课?”学生们觉得新鲜,就会有人饶有兴趣地问“老师,讲哪一课?”“讲《孟子》二章中任意一章,我要求讲课的学生自己备课,钻研教材内容。也可以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一起研究。”当时各组的小组长都举手报名,我挑选了语文表达能力较好的三组同学。
第二天语文课,三组的同学们意气风发,组长首先带头讲了第一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读,有板有眼;教态,大大方方;在同学质疑讨论时,点拨,恰到好处。我很欣慰,尤其是在最后
的教学环节,还安排了一个课本剧,选了几名同学,把当时六大名人磨励过程还幽默风趣地表演了出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这堂精彩的课,课下同学们热烈的要求,自己也想讲一堂课。这样的尝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了兴趣,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热情高潮起来。
2.6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有矛盾吗?怎样处理?”有不少同学在讨论怎样玩游戏,我在巡视时真想发火,狠狠批评这些同学,但我冷静一下想,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应该因势利导,先让他们谈谈自己怎样玩游戏,然后请同学们点评。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需要,又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3 建立新课评价管理制度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估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出发建立符合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体系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管理者应对教师教学和素质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师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