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反思》

来源:锐游网
⼈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观潮》教案+反思》

1 观潮[教学⽬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第3~4⾃然段。3.能说出课⽂描写钱塘江⼤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说出印象深刻的画⾯,感受钱塘江⼤潮的壮美。【语⽂要素】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想象江潮的声⾳、样⼦,从⽽感受钱塘江的壮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课时[课时⽬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5个⽣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第3~4⾃然段。3.能说出课⽂描写钱塘江⼤潮的顺序。(重点)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激趣导⼊,释题,

(⼀)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标

1.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主要教学⽬标有哪些?分别⽤不同的符号标⽰出来。2.课件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结:这个单元的课⽂都是表现⾃然之美的课⽂,这些课⽂写到⾃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度展⽰了⼤⾃然不⼀样的美。学习时,要⼀边读描写的句段⼀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感受⼤⾃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个好地⽅”,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导⼊,释题,明确课⽂主要教学⽬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这个单元的第⼀篇课⽂的学习,看看课⽂向我们展现的是⼀个什么⾃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或⼤潮)的意思]。根据题⽬,我们可以知道课⽂要表现的是哪种⾃然现象的美呢?[课⽂要表现的是潮⽔(或⼤潮)这种⾃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标。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写的是作者观看潮⽔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的潮⽔?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表现了这潮⽔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字新词,把课⽂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内容,⼀边读⼀边想象画⾯,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指导预习,粗知课⽂⼤意(⼀)指导预习1.出⽰预习任务。

(1)读课⽂,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把⽣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课⽂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两句话说说课⽂的⼤意。2.反馈指导:字词。

(1)课件出⽰会认读的⽣字词(注⾳)。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法,指导读准⽣字读⾳,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预设:“昂”“⿍”“崩”。

(2)课件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习认读。

3.反馈指导:朗读。指名分⾃然段朗读课⽂,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4.反馈预习指导:粗知课⽂⼤意。(采⽤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预设:

问题1:课⽂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堤上观潮。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潮。

课⽂⼤意:农历⼋⽉⼗⼋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堤上观钱塘江⼤潮。

5.师⼩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了解课⽂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潮。

三、梳理课⽂,了解课⽂内容,揣摩写钱塘江⼤潮的顺序(⼀)梳理课⽂,了解课⽂内容

1.出⽰任务:⽤⽐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思考:课⽂从哪⾥到哪⾥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2.反馈指导。

预设:从“农历⼋⽉⼗⼋是⼀年⼀度的观潮⽇”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的第1⾃然段就是⼀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中起到什么作⽤呢?我们⼀起来了解了解。

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中起什么作⽤?(个体操作,同桌交流。)4.反馈指导。预设:

奇观: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1)总括了钱塘江⼤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那么,课⽂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任务:默读课⽂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6.反馈指导。(采⽤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预设:

部分1:第2⾃然段。⼤意:农历⼋⽉⼗⼋⼀早,我们来到海塘⼤堤观潮。那时江⾯很平静。(板书:江⾯平静)

部分2:第3、4⾃然段。⼤意:午后⼀点左右,两丈多⾼的潮头随着⼭崩地裂的声响飞奔⽽来。(板书:两丈多⾼⼭崩地裂)部分3:第5⾃然段。⼤意:潮头过后,江⽔涨了两丈来⾼。(板书:两丈来⾼)(⼆)揣摩写钱塘江⼤潮的顺序

1.导语:那么,课⽂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潮的呢?

2.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课⽂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潮的?(预设:课⽂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潮的。)四、了解《浪淘沙》意思(⼀)⾃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了28个字的⼀⾸七绝,描绘了钱塘江⼤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起来学学。

出⽰任务:借助拼⾳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活体验和课⽂,想⼀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师提问解决。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会⼉,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说说诗句意思

1.出⽰任务:朗读《浪淘沙》(其七),⽤⾃⼰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反馈指导。(农历⼋⽉的钱塘江潮⽔涌来,发出震⽿欲聋的巨响,数丈⾼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反弹回来。⽚刻之间,潮⽔便向⼤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样洁⽩⽆瑕。)

3.师⼩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课⽂中有哪些句⼦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课时[课时⽬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说出印象深刻的画⾯,感受钱塘江⼤潮的壮美。(重点)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难点)⼀、复习导⼊

1.课件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2.提问:[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

1.出⽰任务:[课件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横线画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2.反馈指导。

预设:与诗第⼀、⼆句内容相关的句⼦:午后⼀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会⼉,……只见东边⽔天相接的地⽅出现了⼀条⽩线;第4⾃然段全部句⼦;第5⾃然段全部句⼦。(⼆)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的第3~5⾃然段,⼀边读⼀边想象,看看这三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潮的⼏个画⾯,各是什么画⾯,分别是哪些句⼦描绘的?(个体学习,四⼈⼩组交流。)2.反馈指导。(采⽤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

预设:

(1)这三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潮的四个画⾯。(2)这四个画⾯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句⼦:午后⼀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会⼉,……出现了⼀条⽩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句⼦:第4⾃然段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句⼦:第5⾃然段第1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④潮⽔完全过后的画⾯;句⼦:第5⾃然段第2、3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3.出⽰任务:在这四个画⾯⾥,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的话和课⽂的句⼦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注意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4.反馈指导。指名两三个学⽣说,⽤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上⾃⼰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三)交流感悟。

1.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然段,想⼀想:钱塘江⼤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然段写了钱塘江⼤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尝试⽤有关的句⼦说⼀说。(个体操作,四⼈⼩组交流。)2.反馈指导。(采⽤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预设:

深刻印象:⽓势宏伟⾮凡,景象雄伟壮丽;写了钱塘江⼤潮潮头的样⼦和潮⽔⼭崩地裂的声⾳;样⼦的句⼦: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来;声⾳的句⼦:那声⾳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想⼀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势宏伟⾮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实⼼圆点标记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4.反馈指导。

词语:“横贯江⾯”的“横贯”;“⽩浪翻滚”的“翻滚”;“⼀堵两丈多⾼的⽔墙”的“两丈多⾼”(提⽰:⼀丈约等于3.33⽶);“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来”;“⼭崩地裂”;“⼤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5.出⽰任务: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4⾃然段。教师再进⾏反馈指导。三、了解钱塘江⼤潮的成因

1.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的话说说钱塘江⼤潮形成⽓势宏伟⾮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出⽰“资料袋”,学⽣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四、写字教学(⼀)字形教学

1.课件出⽰会写的字,读⼀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说。

3.反馈指导。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读,如“潮”与“朝”,“据”与“剧”,“堤”与“提”。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

点拨:“滚”,右边的“⾐”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的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2.各写⼀个,反馈评议。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教学板书]1 观潮⼀、天下奇观

⼆、江⾯平静(潮来前)三、两丈多⾼(潮来时)⼭崩地裂的声⾳

四、两丈来⾼样⼦:横贯翻滚(潮去后)出现⽩线飞奔⽽来风号浪吼[教学反思]

《观潮》⼀⽂是本册书中本单元的第⼀篇课⽂,我通过引导学⽣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标。紧接着,我以指导学⽣预习的⽅式,了解课⽂⼤意,揣摩写钱塘江⼤潮的顺序。顺应新部编教材的编排,我以课后习题中的古诗《浪淘沙》(其七)为切⼊点,让学⽣从课⽂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想象说话,落实本课“通过边读边想象画⾯,感受⾃然之美”的语⽂要素,顺利完成了语⽂要素与⼈⽂主题的双线教学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中不⾜的是,由于学⽣地理知识储备不⾜,在结合“资料袋”说钱塘江⼤潮的成因时,只有少数学⽣能⽤⾃⼰的话说出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