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参与视角的社区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
钟萍
【摘 要】社区图书馆本质上是为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服务,具有公益性、全民性、多样性、教育性等特征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在服务社区居民,培育社区文化,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公众参与对于现代图书馆建设尤其是社区图书馆建设非常重要.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公众平台困境,并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提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优化路径,构建合作治理的社区图书馆模式.%Essentially, community library is to give service to the residents of certain region,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public good, soci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al. It is of great signiifcance for community library to serve community members, cultivate community culture and create a good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etc.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and tools for community library to attrac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modern library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he commun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Based on what have mentioned above, this paper figures out the real dilemma for the public platform of commun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way of commun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builds a new community library mode of cooperative governm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has methodology value with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期刊名称】《图书馆》 【年(卷),期】2015(000)007
【总页数】3页(P88-90)
【关键词】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 【作 者】钟萍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图书馆 合肥 23003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50
社区图书馆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社区图书馆兴起于19世纪中叶,184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议会颁布了一项规范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组建方案的法案,并据此组建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1850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该法案明确规定了人口达到1万的地区都要设立一所图书馆,经费从房地产税收中提取。[1]此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具有公益性、教育性并且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美国为例,在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公共图书馆”逐步走向“社区图书馆”,其根本目的与诉求在于追求广泛而自觉的平等。[2]日本于1977年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在该计划中提出了明确的“定居圈方案”,要求在居民徒步20分钟的范围内必须有一个图书馆,大力普及了社区图书馆,通过社区图书馆来唤醒公众的阅读意识,提升国民素质。新加坡的《社区住宅规划》也明确规定了每个社区都必须建设图书馆,通过国家财政与社会公共基金共同建设的模式确保社区图书馆的有序运转。
社区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带着普及教育的机构形象,通过不断调整和改善图书馆的功能、布局、结构及其运作模式,社区图书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纽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人们人际关系模式构建的一个新的场域。[3]中国由于人口众
多,地域广大,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还任重道远。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图书馆兴起于五四运动之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要求图书馆积极主动向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贫民)开放,积极倡导遍布城乡的通俗图书馆和一些基层图书馆,成为社区图书馆兴起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此后,中国社区图书馆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读者对象不断普遍化,各个阶层、年龄的读者都逐渐被纳入到社区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之内。[4]但是受到战争、文革等历史因素及经济、教育本身发展水平滞后的影响,社区图书馆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数量少、质量低、 经费不足、 公众参与度不高成为制约中国社区图书馆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其中,公众参与问题作为一个具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对于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十分重要。
社区图书馆发展的终端在服务公众。社区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区图书馆的公共性、区域性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社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与功用也日益突出,需要科学合理、 运转有序的管理活动才能更好的实现其根本价值与诉求。但是当前的大部分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还是停留在单向度的线性模式,缺乏与社区公众的双向、 多元的互动网络模式构建。具体而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公众平台困境体现以下几个层面。 2.1 社区图书馆缺乏对公众需求层面的关怀
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是指参与主体以及这些主体参与的社区图书馆建设领域的广泛程度问题。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是一张网,但是这张网对于受到公众直接影响的主题(affected parties)、利害关系人(stake hoiders)与一般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是有所区别的。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民主性和正当性需要体现“广泛的社会合意”,透过协商实现“合作治理”[5]。这就要求受到社区图书馆影响的公众(或者说社区图书馆覆盖的公众)可能成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实际参与者,参与的比例越高,参与面越广,参与的人数越多,参与的代表性越强。也就是
说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的广度越广,对于社区图书馆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传统的社区图书馆从图书申购、采购、入库登记、借阅、续借与归还、整理图书等流程都较为机械,甚至一些社区图书管理较为混乱,公众的需求难以满足,难以实现对读者灵活性需求的满足,使得社区图书管理失去了服务读者的本来目的与宗旨。 2.2 社区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缺乏与公众的互动
良好的图书管理流程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并吸纳公众的科学合理、 行之有效的建议。当前的社区图书管理流程更多的是从图书馆的发展以及社区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方便角度出发进行规划的,对公众需求和意见的采集较少,缺乏一种评估与沟通机制,使得图书管理流程实现图书馆、管理员、读者三方互动、 合作共赢的目的。[6]尤其是社区图书管理中涉及到读者的一些关键环节,如采购流程涉及到公众需求服务,借阅与归还涉及到读者便捷性等问题,这些关键环节缺乏互动交流很容易使得图书管理流程与读者实际需求出现脱节。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真正的利害关系人没有能够参与到社区图书馆管理过程,现在的事实是往往一些管理机构成为了实际上的“议程设定者”(agenda setter)。在利害关系人(社区图书馆辐射的公众)中的公众参与角色常常出现错位,普通公众更是“缺场的”,被排除在了社区图书馆管理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之外。[7] 2.3 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的深度不够
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不仅要求公众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在于公众的主张能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公众参与可以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及其经营管理提供正当性、公共性以及一定程度的理性。[8]传统的社区图书馆管理流程往往是单向度的线性流程,是一个单一链条的循环,图书申购、采购、入库登记、借阅、续借与归还、整理图书等流程中的关联度不高,缺乏各个环节之间的多维度关联。整个图书管理流程就显得较为呆板与僵化,缺乏灵活性,缺乏公众参与的导入机制,缺乏对一些错误信息的纠偏机制。进而难以实
现高质量的读者服务,与以人为本的目的相悖。 3.1 从战略层面出发实现社区图书馆的公众关怀
社区图书馆的服务终端在于公众,因此对于公众的关怀务必从战略层面给予高度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公众关怀必须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读者为本”,确认并保证读者在社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读者为根本,即以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9]社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要以读者为图书馆服务的价值核心和本位,把读者的需求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促进读者的全面发展。尊重读者主体地位,发挥读者的首创精神,流程优化要依靠读者。 3.2 加强社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机制构建
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不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一些社区图书馆,往往缺乏动力与读者互动,而真正的社区图书管理流程优化恰恰需要与读者科学合理沟通进行确定,读者与图书馆及管理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方能确保流程畅通,行之有效。公共行政学者谢莉·安斯汀(Sherry Arnstein)在其《公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中将公众参与按照深度与广度分为实质性参与、象征性参与、非参与三种类型。[10]那么,在社区图书馆与公众(读者)的互动机制构建中,公众参与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咨询、通知等象征性参与层面,应该实现公众分享的实质性参与。
3.3 扩大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深度
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深度涉及到社区图书馆的基本的价值选择与目标确定,社区图书馆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问题。如果是涉及到专业性或者技术性的问题,那么专家应该被赋予更多的决策权,公众的讨论和参与也应该有所回应,而不是最终方案的选择。所以对于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的深度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追求深入参与。在信息技术时代,公众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手段应该充分考虑工作流技术的引入,工作流(WorkFlow)是在现今信息发展中逐步
发展并成形的。经历过电子数据流、事务处理流、信息管理流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根本的内涵是把独立分散的业务系统,通过工作流,整合成完整一体化的系统。[11]引入工作流技术,将工作流技术植入到图书管理系统之中,实现图书管理的网络交织多元互动,对于图书管理流程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众在这些过程中也能够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互动参与,实现对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有效参与。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合作治理”成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之路。社区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公众参与的路径支持。在参与的广度、深度及其路径构建方面都需要体现广泛的公众合意,以能够促进社区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战略理念,在具体的参与主体、形式和评估方面也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机械式的操作。尤其是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很多个体都在新媒体时代重新定义或者说找到了自己的发言权。较之于传统时代,新媒体所带来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每一个个体既是信息的受众,也随时随地可能生产信息。尤其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工具的兴起与发展,使得公众对于自身的参与感有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公众的“公共表达”成为了可能。[12]在一些社会热点(或者说本身不是热点但可能被公众打造成为热点)上可以形成公共表达,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以一种“多数派”的形式影响公共问题。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仅要选择与其服务对象(社区公众)实现“合作治理”、“共同建设”的路径,而且在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结构、经营管理模式上对于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反应和诉求也应该更加迅捷和明确。
(来稿时间:2015年2月)
【相关文献】
1.Barbara Sen,Multiple Strategic Orientations: The Public Library as a Societal Organization,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47(25):111-119 2.黄俊贵,邓以宁.政府立足服务,行业联盟自治,公众积极参与——完善图书馆社会管理探析.图书情报知识,2011(6):55-60
3.孙旭友.社区图书馆“网格化”格局共建研究.图书馆,2014(1):126-128
4.徐文贤,康福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社区图书馆外包.图书馆论坛,2013, 33(6):67-71 5.杨祖逵.文化创意构想下的社区图书馆功能拓展——以Idea Store为蓝本的思考和启示.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 (4):23-26, 43
6.曲哲.动静结合的城市社区图书馆服务规划概论.图书与情报,2014(4):114-116,131 7.王纪坤.社区增权——社区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13(5):94-97 8.曾梁羚.社区图书馆的公益传播困局及发展路径.中国出版,2013(6):39-41 9.曲晓玮.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众参与建设图书馆.图书馆论坛,2009, 29(6):247-250 10.Yang Jing, Liao Zhijiang, Ye Suping,The Community Library Anniance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29:2804-2808
11.田伟.构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公众参与平台.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6):37-38
12.滑海,王纪坤,苏百灵等.从社区参与到社区增权——以北京市社区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4):13-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