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来源:锐游网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董广安 媒介融合的浪潮给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并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传统新闻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而形成的传统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强烈的变革诉求。 “媒介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播过程中的传播管理、受众分析、术(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单一学科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报业、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闻业对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人用,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才具备跨学科知识,即在掌握必要时,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在我国,由基础上,精通本专业核心知识,并于高速发展的传播技术的驱动,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取长媒介融合的趋势在2005年就初露端补短而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倪。近几年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 具备跨媒体技能的人才。在媒而衍生的新媒介形态发展迅速,对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有变化,也对界限亦被打破,具备跨媒体技能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多面手”将成为未来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的首选。例如,美国的报摊(News 才的新要求Stand)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与全球200多家报刊形成了合作关 近几年来,媒介融合的结果,系,共同制作以及通过网络发行新使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新型电子报纸,这其中包括《纽约时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新闻报》、《今日美国》等大报。2006载体与新闻传播方式均发生变化。这年10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南方些变化,已经和正在引发新闻传播业广播影视传媒集团联手,实现跨媒所处的环境发生剧变。媒介融合背景体合作,共同打造新闻信息合作、下,急需以下三类人才:广告经营合作、大型文化传播项目 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媒介合作、经营管理模式交流以及人才融合环境下,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培养交流等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新闻传要求新闻工作者既要为报纸提供文622009.4字报道, 又要为广播电视提供音频和视频报道,还要为网站提供网络报道。但目前在我国能够胜任这种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还极其匮乏, 新闻院校也往往停留在单一技能新闻人才的培养上,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闻从业人员或在读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进行跨媒体技能的培训。 具备跨文化思维的人才。在全球化浪潮的现实情境下,媒介技术的进步,将加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跨文化传播将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传播者在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加工与传播信息时,不但要充分了解自己国家和他国的文化背景,还要在这些差异中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不但要了解各国受众的共性,还要了解各国受众的个性,以及不同受众群体之间的差异,然后才能在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变革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前述具备新 闻 战 线THE PRESS大量大量专门人才的前提前提下,曾发挥了一了一定的作用。但面但面对今天传播科技科技高速发展、媒介媒介融合日益加剧的剧的现实,基于 本文作者(中)带学生到农村调研实习。传统传统新闻学教育的课的课程体系已经“三跨”素质——跨学科知识、跨难以满足新闻业的变革难以满足新闻业的变革需求。媒体技能、跨文化思维的人才将成 新的课程体系应立足于“宽口为新闻业的急需,传统的新闻传播径、厚基础”,并包含如下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将难以适应当前新闻是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业对“三跨”人才的需求。在这种知识教育;二是深厚的新闻传播专业情况下,传统新闻传播教育亟须在知识教育;三是各类媒介技术使用能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三力的训练;四是科学思维方法与专业个基础部分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工作方法的培养;五是职业素质与职应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业道德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完善:知识重构与 包含了上述内容的课程体系,能力再造即可满足通识教育和新闻传播专业 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队伍,普教育并重的要求。遍面临知识重构与能力再造的任务。 关于通识教育应当设置哪些课 师资队伍的知识重构与能力再程,近几年西方教育界有诸多尝造,意味着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试,国内的新闻传播教育学者也对队伍应首先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基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人础,即不仅掌握同一学科不同专业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认为,新之间的核心知识系统,亦应掌握其闻人才的通识教育应至少包含以下他跨部类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课程:国学通论、西方哲学、中国系。其次要具备两类能力:一类是文学、世界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技术与操历史、经济学基础、法学概论、社作,二是科学工具在新闻传播实务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基础、管理工作与专业研究中的应用。学基础、宗教学、地理学(历史地 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识教育与理、现代政治地理、自然地理)、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并重传播概论、自然科学知识。 作为大学的教育理念,通识教 关于自然科学知识,应包含数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远大目学(统计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或叫标、通融见识、自由精神和优美情概论。操的人才,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 实践环节的加强:推行“行知提供的高层次人才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新闻学 美国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教育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多侧重于应密苏里新闻学院一直以自办商业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报纸、电台、电视台为荣。该院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粗放年来一直实行着被其他新闻院校所型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科学技术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密苏里与文化、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急需模式”。“密苏里模式”的核心理学术界面念是: 新闻实践,是培养新闻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课堂和报社编辑部、教授办公室整合在一起,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环节与专业实践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密苏里模式”相当独特,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都难以复制,而且“密苏里模式”的实用主义与职业取向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当前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尽管如此,“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有相当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借鉴“密苏里模式”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行知观”,推行“行知模式”,可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思路。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就其现代意义而言,探讨的其实就是认知和实践的关系。将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观”借鉴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中, 就是将“非教学途径”与“教学途径”结合,让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先实践,后认知,即先通过设计实践性环节(“非教学途径”)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的认知和提升。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外讨论、媒体参观(如参加节目录制)、专业讲座和实践作业。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高校可加强横向联合,与周边大中型媒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每学期派遣一部分优秀学生去这些媒体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并经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杨芳秀 2009.4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