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 李轶
一、作者介绍
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发表的教育著作有:《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心智成长丛书》等等。
二、内容简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注身边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也忘记了去帮助孩子,甚至制止了孩子的某些活动,但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什么,没有人知道。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家长不理解并强行压制,抹杀或者用爱的名义禁锢了儿童的正常成长。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误区。认识各种敏感期,对于孩子的完整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很详细地描述了孩子各个年龄段会出现的敏感期,以及各种应对的方法,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伤害,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后盾吧!
三、精彩部分及个人思考
(摘自《捕捉儿童敏感期》第四章)
(一)摘录: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个人思考:3岁-4岁幼儿的执拗不能单纯的叫做固执,说孩子很倔,其实他只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会形成一定的心里秩序,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一旦成人破会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而读到这里我也想到了我们班的宋柏杨,只要你不按他的想法去做,他就会生气,不理人,一个人趴在桌子上。而在书中我也学到了解决的方法,首先教师不要按自己的秩序规则来想事情,你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要学会理解他并且表现出对他的理解。其次学会变通,教师应该灵活处理问题,不能死守规矩。而且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理解罢了,而这也是孩子多需要的。
(二)摘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这个发现又使他开始重复说一句话。语言的秘密何止于此!很快,儿童又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诅咒的敏感期来了。
儿童发现了语言的力量,便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使用。成人很怕儿童使用诅咒词汇,一听到就反应强烈,视诅咒为洪水猛兽。儿童感受到了这些语词的力量,反而特别关注和喜欢使用这类词
个人思考:诅咒的敏感期是幼儿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里的话语就是诅咒,而且成人反应的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我们班常耘豪这种现象就很严重,他总是叫别的小朋友:“臭**”,然后看到别人生气了他就会很高兴,老师越教导他,他就越这样说。看了孙老师的书我才知道这也是幼儿的敏感期之一。如果老师越管孩子越说诅咒的话,可以进行冷处理,让他看不出老师因为他的行为而引起的情绪波动,也可以使用暂时隔离法,让他周围少坐点孩子,尽量减少给他语言攻击其他孩子的机会。如果孩子没有过多的这种行为,可以先观察一下,过一段时间这种语言就会悄没声地过去了。
(三)摘录:从某个时刻起,儿童突然要圆圆的完整的大饼,整瓶的大瓶饮料,套装的衣服……饼子太大,被家长掰开,孩子就会痛苦,难过,甚至哭闹。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个人思考:追求完美不能等于独占,也不等于不会分享,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曾存在误区。我们班有一个宝贝叫翔翔,玩玩具的时候他会拿一整盒,只要小朋友拿了其中的一个,他就立刻推到一边不玩了,但若是教导他把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他也会分享,而且不会出现将一整盒不玩的现象。在吃馒头的时候也是,第二次过来要馒头,老师一般怕孩子吃不了都会先给他半个,然后把另外半个给别的小朋友,可他哪次都不愿意,就非得要
一个整馒头,要不就不吃了。我原本以为他是不会分享,看完书后我才恍然大悟,他这是处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并不是独占或者不会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