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思考——张子康访谈

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思考——张子康访谈

来源:锐游网
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思考——张子康访谈

张子康;高学森

【期刊名称】《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4页(P31-34) 【作 者】张子康;高学森

【作者单位】今日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正文语种】中 文

高学森(以下简称高):张馆长,咱们都知道,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民营美术馆的建设浪潮,今日美术馆是第二次建设浪潮中的重要代表。特别是您接任后,带领美术馆成功完成了从企业型向公益型的转变。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中,无论对中国美术馆事业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今日美术馆也逐渐成为了一家在融资、典藏、学术、社会教育等方面极具学术性、创造性、前瞻性、试验性的民营美术馆,并对其他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现就一些关于民营美术馆发展中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的问题向您请教。作为中国有代表性的非营利性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是如何实现从企业型向公益型蜕变的?

张子康(以下简称张):今日美术馆发生转变所处的时期,第一波民营美术馆浪潮中的美术馆有的不存在了,有的还在维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对美术馆未来的发展寻找一种出路。但是,这种出路必须要从根上去解决,就是美术馆本身的

性质能够带来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去推进,这样才能够发展下去。倒闭的为什么倒闭,维持的为什么没有做好,我们要从根上找到原因。要从根上找原因的话,大家必须要研究美术馆,美术馆它本身是干什么的。关于美术馆,国际上有特别严格的定位,就是它的非营利性,建设文化的长远性。它建造的东西得有长远的文化价值,这是对于博物馆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对于美术馆来说,它一定是艺术价值的建造,所以说这是一个根本。那么非营利性,在国际上,尤其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艺术机构中早就做了多少年了。公益性、非营利性是由美术馆的特性所决定的。假如不是非营利性,它就不是一个美术馆,那就是画廊。画廊跟美术馆必须要区分开,要不然我们都叫画廊或者都叫美术馆,就没有必要区分了,它就不涉及生存问题了。如果是画廊的话,倒闭就倒闭,反正画廊多得是,这就不是那个概念了。所以说建立美术馆,首先要确定这样一个概念。关于“非营利性”,我们就在思考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当然有一定的风险和试验性。但是,从大的环境及整个发展趋势上,当时我认为在中国是可行的,因为中国需要这个。比如说我们国家里面如果都是画廊的话,那么可能就没有学术建造的这么一个平台。因为美术馆与画廊的区别是:一个以学术建造为目的,一个以商业为目的。我们都知道,在发展当中,我们寻找的价值。我在即将出版的《未来的艺术模式》一书中,用一个坐标轴来具体划分,美术馆作为纵坐标,代表的是一个学术的高度,画廊代表了一个广度跟宽度,其实是代表了商业,中间有个45度角,这个45度角,就是国家制定政策,包括我们自身发展当中寻找的一个最佳的点。比如说画廊要操作商业性的艺术家,假如我们去做策展,我们寻找的价值点、平衡点在哪,实际上在学术。因为我们都知道,艺术水准越高的,它的价值就会越大,它不是一个材质与工艺的概念了,现在不再是说你的本钱有多少,而是去寻找这样一个价值的平衡。一旦一个很不怎么样的艺术家,经过商业卖得很火,放大得太大的话,就有一个骗人的嫌疑。过于放大的话,大家可能就喜欢,可是他没有那么高的艺术价值。画廊可以推进市

场临时赚钱,但它不能做一个正确的引导,它可能给予人们一个误导。学术需要平衡这样的一个点,因为只有通过学术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有价值。一个好的画廊永远会寻找它的高度与商业性发展的潜力的契合点。在寻找这个点的时候,它才能够发展得好。所以说建立美术馆,不仅是中国需要非营利性的美术馆,而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的繁荣,需要美术馆建立学术的高度,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来推动。国家体系的美术馆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它的综合性特别强。实际上在民营美术馆里面,更需要它的学术纯真性。不是说今日美术馆做到了,而是它做不到,只是往这方面努力。因为很多社会的条件不具备,只是先生存下来,实际上在逐渐地向这个方向去发展。所以说,建立美术馆从这个方面说有意义。从学术方面来讲,中国如果没有建立一种当下的文化高度的话,在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位置。比如说埃及等古文明过去都很辉煌,中国已经消失的楼兰也曾经辉煌过,而现在却成了一堆废土。为什么会成为废土,因为没有建立当下文化的这种高度。所以说,从美术馆的社会需求、中国的需求、国际环境的需求来看都需要中国有一个好的美术馆。当然,有了一个国家体系的美术馆,尤其是原来国家体系的美术馆成为一种为大众服务而形成的政治性、综合性很强的美术馆,更需要大家清晰以艺术建造博物馆的国际概念的美术馆出现的必要性。实际上,在这儿它虽然做得不好。我不承认今日美术馆做得很好,但是我只承认它立志的方向和建造的未来的发展的导向是对中国起着很大积极作用的,这是根本。

高:那成功转型后,今日美术馆能否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得到了怎样的政策支持?

张:因为在中国,这样的美术馆没有出现之前,国家体系里都不知道有这样的美术馆。其实从官员、我们的体制来讲,都是滞后的。所以他们不可能懂得对于这样的美术馆,应该怎样去实施。他在看你发展的时候,在逐渐放大你的价值。觉得你对社会有价值,看到你好的地方,他才给你一定的政策。其实在中国某一发展时期,

不是先有政策的。政策都是滞后的,每一个国家制定政策都是滞后的。因为发生了事情,我们觉得在当代发展里面,政策体系不适合这个形势,就要改进我们的政策体系。或者说,原来没有民营美术馆这么一种美术馆形式。针对这个,我们看到它对社会有推进作用,并且能对社会带来好的一面,或者对文化有作用,符合大的潮流,可能国家才会制定政策来完善。所以说,政策在中国都是滞后的。这两年对民营美术馆的政策,包括从文化部,从各个下面部门,其实支持力度在逐渐加大。但是远远赶不上像美国这种相对成熟国家的政策支持得全面,包括对生存问题的考虑。我觉得中国政策还是滞后的。

高:也就是说,今日美术馆究竟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就是美术馆在与社会和国家政策碰撞中,政策不断完善的一种状态。

张:对。尤其是新的业态或者新的文化生态的建设,需要这种政策的同步发展。同步发展,就算政府跟得很紧的了。其实,我觉得稍微滞后点也比较理想。但是,滞后得太多可能会影响美术馆的发展。我觉得,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政策还跟形势相对滞后一些。

高:成功转型为非营利性机构后,今日美术馆主要接受怎样的监督?

张:监督,其实主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的监督,一个是民政部、民政局对你的经营、财务的监督,文化部门比如说北京文化局、文化部对你的业务、展览的监督,然后美术馆自身也有一个监督的机制,就是说美术馆里面有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监督人等,本身具有这样一个监督机制。这几个方面会对美术馆构成从机构、自身体系方面的监督机制。这些还是一种手段性的硬性监督,但是,真正的监督,软性的监督就是在社会。我觉得,中国的监督机制,更多的靠自身的这种自觉的建立。其实,这种监督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我觉得尤其是在民营美术馆里面,搞形式的东西太多了以后,不利于美术馆真正的发展。实际上,还是要求它自身的这种推进。

高:现行的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门等这种多重的监督,会不会对美术馆的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张:目前来说,他们在监督中,还是监督得很直接,并不是很苛刻,我觉得目前没有太多的影响。我觉得反而是好事。个人以为这种监督不是一种干预。这种监督在中国,我觉得需要加强。而真正的干预,有时候不懂的干预,我觉着是破坏性最大的。目前对民营美术馆其实没有多大的干预,基本上还是正面的监督。你的经营、财务当然不能出问题,比如说你挣的钱进了自己的腰包,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那是公益性的款,这是犯法的,这需要社会的监督。包括文化部门对这儿的监督,北京文化局对这要求很松的,他知道美术馆里面的这种试验性,会尽可能地给你放松更好的环境。目前,从北京这样的形势来看,他的监督没有起到坏的作用。 高:还是支持的一种态度。那么成为公益性的美术馆后,今日美术馆的融资渠道是否更宽了,或者融资渠道主要有哪些?

张:今日美术馆的融资渠道主要是赞助资金,还有自身的一种经营性的放大,比如礼品店,还有咖啡厅,这样一种自身资金的放大。关于赞助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有一部分艺术家,在我们拉不到赞助的时候,就像做展览,他们自身会利用社会的力量,去获得自己展览的一种社会赞助。实际上我们不算场地费,中国美术馆其实算场地费;而我们每一个展览必须保证它的资金,实际上是要大家来共同完成的一个资金链。

高:现行的捐赠税收制度是否会对今日美术馆的融资产生不利的影响,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那肯定有一定的问题,中国的税收免税制度跟国际上的发达国家还没法比,所以造成中国艺术发展当中的很多问题。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办法,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文化部想积极推动这样的事,但是税务部门或财政部可能不答应。这是国家体系里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有国务院出来协调才能解决。

高:今日美术馆是否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基金的运营是否像西方基金会那样,聘请专业人员经营?

张:目前,今日美术馆还达不到这样一个融资的力度。实际上,这是美术馆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说,如果它有很多资金的话,再让这些资金去造血,然后再回归美术馆,这是国外美术馆常用的惯例。但是在今日美术馆,这一块很薄弱。 高:那今日美术馆是否考虑过,像其他民营美术馆那样增加像艺术酒店等营利性的配套服务项目?

张:我觉得一个美术馆的生存跟具体做法关系不大。在中国应该形成各具特色的美术馆方式,但是不能违背美术馆的根本宗旨。根本宗旨,就是说第一,美术馆不能去卖画,不能为了商业目的,主要是以学术目的建造,这个有根本的区别。因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有美术馆这样的平台,才能推进中国艺术的未来,然后才有长远的发展,中国发展的潜力才存在。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在国际上的位置都不会有。从未来发展上,它也不会带来长效。从经济上不会带来长效,从位置上不会带来我们的高度。如果我们的学术体系跟商业模糊起来以后,人们就会对美术馆推出艺术的价值产生质疑,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所以说,这几个方面都促成美术馆的本质不能变。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供给美术馆资金,让它形成一个最佳的学术平台,然后推进中国一种新的审美发展,使其各具特色,还需要探索。而这些是美术馆必须要达到的,必须要做的。如果影响了这个,那都不是一个好的美术馆。至于资金模式的建立,实际上在中国应该有很多种。但是,我觉得中国很多做美术馆的人,由于人才的不综合,就是这个人才可能是搞专业的,那个人才可能是搞经营的,不懂学术,这种不懂学术、不懂专业的独立性的建造,给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可能会是最严重的。比如说,你懂业务不懂专业,有时候比较独断或没有建立起一种机制,这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需要这样的平衡。国外美术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平衡,因为它们的机制建立得非常完善,就是学术委员会机制的运营,它是各

管各的。所以说,馆长个人起的作用并不大,他更多的是服务跟拉资金,整合这些资源,这就是国外美术馆馆长工作跟中国的美术馆的不同。关于中国的美术馆馆长,我们原来更多的看他的理论水平怎么样,是不是画家很有地位,其实美术馆有美术馆自身的专业。这个自身专业人才的建设在中国美术馆的发展当中是薄弱的。因为美术馆的馆长可能不是一个画家,也可能不是一个评论家,他至少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懂艺术,懂美术馆整体模式,懂得美术馆建设等等所有这些专业性的东西的人。这些才是一个美术馆馆长所要具备的素质。

高:现在许多美术馆都存在这种情况,就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学者带着一帮极为平庸的人在做美术馆。

张:对。但是后面跟不上,美术馆就没有长远的发展。实际上,尤其在这个社会发展里,民营美术馆跟国家美术馆不一样。国家美术馆由国家拨资金,有可能就让你做得好。这个“好”字,实际上有一个双面评判。在商业的消费时代里,商业对艺术的推广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在一个学术单位里,如何利用商业的方式将学术推广到大众当中去,而又不影响其学术本质的建造,在这一方面的分离、梳理跟自身体系化的建设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很多东西不清晰,混在一起,造成了中国各个方面的混乱。如果不清晰这些东西是肯定发展不了的。

高:今日美术馆的收藏主要集中于哪一方面,每年的收藏有怎样的规划? 张:收藏这块,很多通过展览,有艺术家的捐赠,有别人赞助的收藏资金,通过学术委员会来选一些作品。但是,要形成一个固定资金的收藏体系,今日美术馆还没有到那个阶段。现在实际上是一个转型期,还需要一个时期来把这些东西完善起来。方向是往这方面在努力。

高:在收藏时,如果学术委员会与办馆宗旨之间出现矛盾,美术馆是如何具体处理的?

张:不会有矛盾的,因为一个美术馆如果战略方向做得好的话,我想都不会有问题

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如果做不好,就是因为没有整体战略。这个整体战略,其实是几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美术馆的愿景是什么。关于“愿景”,我们大家必须一致,比如说我们要建成国际最好的美术馆。这是愿景,是想象。战略,实际上是你的打法。打法,你必须很明确。你必须让你的学术委员会、理事会、财务人员知道你要什么,不要什么。我要的是建立当代的学术,要的是收藏当代艺术,当代资料、文献。怎么去收藏,建立什么样的高度,这都是一个体系建设。这个很明确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战略都已经定好了。这一方面,在今日美术馆的发展当中还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说,你一打开我们的网站,一看我们的宗旨,很明确:就是以艺术建造为目的,通过建造这么一个学术性的平台来推动中国艺术审美的发展,这是共识。至于里面一些细节差异,就是这个展览是好是坏,是做这个还是那个展览,要经过学术委员会讨论。如果讨论不定的话,就会投票。这个不存在我们管理上的混乱。尽管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但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机制里也必然会存在它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会影响主体的发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九个人来评选三个展览,最好的那个展览可能有一部分人是反对的,因为最好的、学术性很强的展览,可能会有问题,就是学术比较尖锐。学术得有倾向性,学术都有倾向性。比如你是理论家,为什么叫“家”;“家”是一个个体,个体里面有个人的建造。你是批评家,你有个人的看法,有个人看法的才称得上“家”。这些“家”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大家。我们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就可能会弱化某个小“家”,一个独立的“家”。在这九个人的评选当中,有可能通过的展览是大家都认为不错,但不是最好的那个。这个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几个人的观点不一样。这种观点性的、很学术性的东西,有可能真理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这种情况是怎么解决的,只能是这个人去陈述这个展览是如何的好,但最后的决策还是大家的决策。这种决策机制,只是造就了中国艺术展览处于不断推进当中。这种机制,实际上在西方建立了很多年。每次做展览、学术活动,都会引起大家的批评、争论、讨论、观点的碰撞甚至

吵架,这个在学术机制里面反而会成为一个好的现象。在中国很多人的认识当中,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其实是错的。假如每一次都是选的那个最好的展览,每一次一点讨论也没有,大家形成共识的时候,此时学术就会弱化。正因为在讨论、批评当中,大家才能思考,不断地思考才能推动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团队是否有创造力,肯定取决于大家想法是否多元化,取决于策划能力,取决于能否整合大的想法、小的想法为整体的创造能力。大的想法就是依照群体的想法进行策划,就是策划人的作用,是整体策划一个大的概念,是大家的概念。个人的大概念,还有整体建造的大家的大概念,才能够推进我们整体的创造力。我们国家现在提出来“创新”,这个词,大家是有争议的。但是,它有一个多层面的理解。商业上的创新跟学术上的创新是两个事。学术上的“创新”,一般更偏重于创造力;商业上的“创新”,更偏重于从无到有,比如说美国有,我们没有,这也算创新,单位里用新的方式做书,这也算创新。从学术方面来讲,世界上没有的,它自己发明出来叫创造。“发明”跟“创造”是连得比较紧的,“创新”跟“发明”离得比较远。当代美术馆的作用,更多的是推动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创造力,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未来。因此,创造力的推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建造一个有创造力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我们的学术委员会必须产生争吵,这样才能产生思考和推进。其实,我们原来对此的理解是错误的。过去,我们认为争吵是大家的相互攻击。实际上在学术层面,它是对创造力推进的一个最好的学术平台。

高:现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学术人物发表了这样的观点,下面一帮人就极力附和、推崇。

张:我觉得这种推崇就说明中国对某一种权威性崇尚的放大,并且在各个地方都会出现,像咱们现在流行的叫“粉丝”。但是,如果我们都是粉丝,就一个是主观的话,那肯定他不是一个平台。比如说,陈丹青粉丝很多,但他不是一个平台。美术

馆需要一个平台,需要十个陈丹青这样的人物去推进。这就是美术馆跟个体概念的不同。现在很多的美术馆在建造过程当中,它更多地放大了个体。为什么说今日美术馆内部包括我在内不当策展人。为什么我不再做策展人,因为我是一个平台的概念。中国或世界上最好的策展人都能在我这儿策展,我不会树立个人的形象,这就是平台概念的不同。

高:美术馆的虚拟典藏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处理好与原作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张:这些工作一般没有太多的问题。虚拟馆藏跟正式收藏在手续上是一样的。按正规程序来说,虚拟馆藏都得需要授权的。这种收藏的程序体系越来越规范。这对未来博物馆新模式的建造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中国的美术馆包括当代的美术馆,无论从艺术的形式上还是科技的发展上以至美术馆自身的建设上,都会需求新的美术馆模式的诞生。新的美术馆模式诞生,就需要我们重新来建造虚拟展览、更大范围的学术性的网上交流。原来我们是一个实体的空间,我想美术馆的未来是两个空间,就是未来的数字空间(或者叫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会形成未来美术馆发展的新模式。

高:今日美术馆在典藏及展厅的具体设置上具有怎样的方法与标准?

张:大家都知道,一些重要的作品需要恒温恒湿的建造。今日美术馆还有一定的缺陷,有的厅具备,有的厅不具备。因为里面有一个成本问题以及改造的限制。其实,有些展览不需要这样的标准,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展览。现在很多当代艺术的展览在工厂、商场里展出,它不需要恒温恒湿。但是,一定要有这种恒温恒湿的设施。针对不同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不同的恒温恒湿的保存方式。比如说,我们关于油画体系的恒温恒湿的保存已经很完善了,但是国画的恒温恒湿的标准与油画的不太一样。原来我们按照西方的标准,后来我们发现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恒温恒湿的标准并不一样。如果一样的话,对画的保存还是有问题的。再者,我们现在的装置作品就是一堆石头,不需要恒温恒湿,也没必要花这么大的成本。关于新的不锈钢的作

品,恒温恒湿对它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此基础上,对美术馆新的概念的涉及,新的理念的放大,适合于新的艺术的空间的试用都在不断推进。

高:美术馆所举办的展览主要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是否具有体系性、持续性? 张:实际上,今日美术馆2004年刚成立的时候,最早就是请范迪安做的一个化妆的展览,然后在这两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在放大。一个是从展览的质量上,一个是从展览的规模上,再一个是从放大的范围上。放大的范围上,就是指我们从原来的国内进入国际。从前年开始,我们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今年,我们又进入广州三年展,并且,今日美术馆在做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所以说,我们实际上已经在从一个点放大到一个面,不断地在进行国际化的推进。这就是今日美术馆从开始就进行的战略性的发展,包括我们后来又建立了一个大的文献展。这个文献展,从第一届到现在已历三届。而且,从个体的展览上,我们从原来重视的个体现有的新作品展览逐渐延伸到一个对个案的研究性的展览。尤其是像王广义到了一定的阶段,下一个展览将是对王广义全面研究与文献展示的整体思考的展览。这都是在学术力量、学术水准上不断放大,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跟很多东西有关系:你的资金、环境、各个方面的跟进,这都是一个过程在推进。

高:这种体系的建立对美术馆整体学术平台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您谈到的“今日文献展”已渐次成为今日美术馆的一个品牌,美术馆是如何保持这种学术前瞻性的,是否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在进行探究?

张:学术展览实际上都要由学术委员会来审。都是学术委员会的这些专家来看看展览够不够学术标准。因为美术馆定得很明确,今日美术馆关于展览、研究的发展宗旨就是学术性、创造性、前瞻性、试验性。宗旨确定后,学术委员会是根据我们的整体战略去做的,这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选择展览的时候,尽可能选择有新意、能称得上有新的思考的展览。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我们在选择传统展览的时候,一定要与当代形成对话,然后让大家产生思考,不能产生思考的展

览,我们不会做。比如原来做的李桦的版画展览,外面就是一个徐冰的展览作为对应。这就是一个传统的版画家在他的时期对版画的思考与当代的一种新的版画形式的对照,这种展览会引起对于这几年发展上的思考,这样它的学术性就会很强。我们在做展览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到这样一个学术性的概念。虽然五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刚解放时期的艺术不是我们的重点,但是这些作品一旦给当代形成学术上思考的时候,我们会纳入进来,让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对当代进行更深的思考,来反思当代的一些创作问题或者反思当代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潜力的东西。这样才能推进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利用我们的传统怎么放大今天的创造力而不是照抄传统。 高:场地出租是否会影响美术馆的学术质量,美术馆在这方面是如何具体处理的? 张:会影响的。今日美术馆的主体展览,有三分之一是学术性比较强的;三分之一的展览,我觉得还说得过去;有三分之一的展览还达不到学术水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就是因为今日美术馆的发展没有那么多资金,它需要一个发展的阶段。我想这个作为阶段,对一个美术馆来说,大家都觉得它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是,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所能够操作的,所以说,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新的推进。因此说,今日美术馆到了十年这样一个里程当中,通过这样的发展,下一步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下一步如何来逐渐改变这样一个模式,最终要实现每一个展览都是通过学术委员会做出来的,因为那时候的资金是起一定作用的。现在不是没有问题,还是资金的问题。国际化美术馆提供的条件,你是不能对等的,像古根海姆等美术馆,一年的资金要超过中国包括国家美术馆在内的四五个大馆的总和。人家可以天天看到世界上最好、最精彩的展览。为什么中国没有?资金的放大没有。在中国,国际化的美术馆实际上还没有诞生。今日美术馆是一个缩影,是国际化的一个小的诞生,但是一个真正大的学术模式的还没有出现。什么代表一个美术馆真正的学术?不是说天天做国外展览就是有国外学术,得看你的学术机制、策展人、学术委员会的人是不是全球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天天在做国外的展览,你也不是国际化美术馆,

顶多是推动国际艺术的一个中心,而不是真正的美术馆。美术馆应该是产生学术、推进审美的平台。如果要成为一个很权威的国际美术馆,你起码要有百分之四十的国际化最有影响力的人群。你有吗?没有。没有的话,你就不可能是国际化。每年进入中国美术馆的国际化的重要策展人有几个?是不是能达到百分之四十?这至少是一个点的衡量。满足这些条件,你才是一个国际化的美术馆。今日能达到,它是国际化的,但由于资金问题,我觉得需要后十年的推进。 高:今日美术馆是如何具体开展自己的社会教育的?

张:社会教育,我觉得开展得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公益性的放大,现在,每个星期都有很多公益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主要从几个层面去放大:一个是,如何将我们的学术推广到大众当中,这是根本,就是把好的展览,有影响力的、新的审美的建造影响到大众当中去;再一个,如何将美术馆的创造机制推向社会,产生对社会的拉动,推动创造力的发展;第三,通过教育,让年轻人在娱乐当中了解艺术,获得信息;关于儿童教育、活动的体验,让他们从小就跟最好的作品产生关系,并形成自己对艺术的认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都是美术馆来完成的各个方面教育的放大。这种教育放大如果做不好,考虑单一的话,都会影响美术馆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美术馆的教育不是硬性灌输,而是通过体验、娱乐来传授知识的。尤其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体验型、娱乐型获得知识的概念一定会越来越强,这样才能增强想象与创造力的推进。所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问题,包括学院教育、学校教育,都存在着一种传统的模式。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改革,将使整个中国的教育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国际化教育怎么去推进,如何进行新的教育模式以推进新的这轮人知识结构创造力的发展。现在的小孩获得知识的方式,从小就玩电脑,跟我们60年代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代人,如果我们还用60年代的方式去教育的话,其结果一定是失败的。现在的教育,我看作是失败的。为什么是失败的?有几个标志:关于出国留学,我们的精英出国留学,大学毕业都出国,然后是高中

毕业出国,现在是初中毕业出国,小学毕业也被送到国外去。这样一种可怕的教育流失,我们要对教育自身体系的改造进行自我检讨,为什么不能留住这些人在中国做放大教育。其实,美术馆在这种教育当中,是社会上推进的一个重要平台,而且,美术馆也担负着这样非常重的责任。为什么担负着责任?因为我们到了国外去学艺术,可以有一半时间在博物馆上课,而中国的博物馆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搞艺术的,为什么去法国、美国留学?因为我可以天天在这些场所里进行交流。我的课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上出来的,中国有吗?所以说,我们美术馆的削弱、美术馆的不发展会造成中国教育的缺失。所以,我们必须要放大美术馆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今日美术馆是否像卢浮宫拥有常设参观者观察所那样,拥有专门的参观者研究部门并设立数据库以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

张:现在中国好几个美术馆都有这个,叫做观众服务中心。关于观众服务这块,必须要研究观众的人群、人流量、对作品的反应。这个反应的数据直接用作对战略、学术研究的一个范本。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学术活动,得到观众的任何反馈,对于我们美术馆自身的专业性的学术放大都会带来非常重要的信息。这块建设,现在很多大美术馆都在做,中国美术馆也在做。

高:美术馆是否拥有固定的为之服务的人群,如何扩大自己的参观群体? 张:其实,今日美术馆跟中国美术馆相比,这块偏重于专业的人群,如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这儿的多,但大众人群不如中国美术馆。这跟美术馆的定位有关系,因为新的东西推进需要一个过程。然后,还有自身的一种检讨,因为今日美术馆有一些让他们进来的通道或者让他们获得娱乐的环境,我觉得还没有具备,这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其实,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学术很高的美术馆,它仅吸引一个层面的人群。当能够放大到一个最大化人群的时候,这个美术馆的作用会不一样。但是,这种放大方式并不是弱化我们展览的学术质量,而是通过另一种手段,比如说咖啡厅的优势,延伸艺术的发展,然后逐渐来放大。我们需要一个庞大的队伍去研究能给观众带来

新奇、亲近的东西是什么。假如中国美术馆来做的话,它基本上要有一个这样的队伍专门对观众的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在中国,这个还真没做到那么细,还做不了那么好。

高:今日美术馆是否考虑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互动教学,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张:现在有。尤其是志愿者这一块,有五六个大学都是这儿的志愿者实习基地。 高:美术馆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怎样,如何留住专业人才?

张:我们的工资在这种公务体系里还是偏高的,就是中上,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一进来美术馆,一定给你一个概念:你是在公益机构工作,得有奉献精神,不会有太高的工资,想挣钱不要来这儿。因为它不是一个商业基地,就像你进入国家体系里成为一名公务员,肯定你该拿多少拿多少,并不会获得巨大的利益。这个在招聘当中,会对每一个员工说明。

高:“全国民营美术馆联盟”是怎样一个组织,如何发挥连接全国民营美术馆的作用?

张:“民营美术馆联盟”已经开了两次会了,大家有一个愿望,就是经常坐在一起做一些讨论,做一些建设性的推进,并跟政府产生一些交流。为什么我在负责民营美术馆这一块的同时,还在政府里面担任职务,这样在交流、对接当中,有很多意见能够反馈上去,也利于国家对整体的一个了解。在这种过程当中,推进美术馆的发展,这是“联盟”最根本的目标。但是,关于“联盟”,我们并不是把某一个东西立一个江湖,规定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不是这样的;我们实行轮流主席制,每个美术馆都有一个当主席的机会。

高:最后请张馆长总结一下,作为中国公益性民营美术馆重要代表的今日美术馆,对中国美术馆事业及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张:作用,我觉得有这么几点:一个是从美术馆的国际化推进当中,这个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民营美术馆要比一个官方美术馆的推进作用大;再一个,这样一个当代

美术馆的方式在国有体制里还是没有的,比如说中国美术馆做展览,年轻人很难进,因此在如何建造当代美术馆这样一种概念方面,今日美术馆也起了一些推进作用;第三,今日美术馆要制造一个国际化模式的链接,而这种美术馆模式的诞生会对中国包括国有美术馆在内的美术馆未来发展体制上的改革带来一个多面的影响。 高:谢谢张馆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通过与您的交流,对您跟今日美术馆以及民营美术馆事业的发展都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谢谢。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原馆长

高学森: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0级研究生 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思考——张子康访谈

作用,我觉得有这么几点:一个是从美术馆的国际化推进当中,这个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民营美术馆要比一个官方美术馆的推进作用大;再一个,这样一个当代美术馆的方式在国有体制里还是没有的,比如说中国美术馆做展览,年轻人很难进,因此在如何建造当代美术馆这样一种概念方面,今日美术馆也起了一些推进作用;第三,今日美术馆要制造一个国际化模式的链接,而这种美术馆模式的诞生会对中国包括国有美术馆在内的美术馆未来发展体制上的改革带来一个多面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