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温习第08课兰亭集序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身世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那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重点理解】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一)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置)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隔壁,水边;今义:指顺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高雅) (二)
①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隔壁、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②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高雅;文化或文人。) ③怀抱(古义:胸怀理想。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④以为(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以为。)
⑤所以(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⑥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垂头抬头。)
⑦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饮酒) (2)映带左右(带:环抱)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2)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做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做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抵达”)
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便,连词) 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 若合一契 (一路)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做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组成判断) 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世人)列坐(于)其次
2.(世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六、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难点探讨】
1.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
【探讨】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富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归纳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精练而清楚。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赏誉》) 2.《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
【探讨】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可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情感,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完全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3.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一、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何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情感如何由“乐”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如何的生死观?
【探讨】(1)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址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可是,不知不觉中光阴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旧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迷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3) 作者以为人无论以如何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身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虚诞(dàn) 癸丑(kuí) 管弦(xián) 峻岭(jùn) ....B.国殇(shānɡ) 会稽(jī) 形骸(hái) 晤面(wù) ....C.嗟悼(dǎo) .D.嗟叹(jiē) .
修禊(xì) 骋怀(chěnɡ) 符契(qì) ... 流觞(shānɡ) 激湍(tuān) 曲水(qǔ) ...
1.B【解析】A项,“癸丑”中的“癸”应读“ɡuǐ”;C项,“嗟悼”中的“悼”应读“dào”;D项,“曲水”中“曲”应读“q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群贤必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B.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 倡叙幽情 C.天朗气清 慧风和畅 放浪形骸 D.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 世殊事异
2.D【解析】A项,“群贤必至”应为“群贤毕至”;B项,“倡叙幽情”应为“畅叙幽情”;C项,“慧风和畅”应为“惠风和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利用得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于“专家”所说的“从活熊身上取胆汁简单、舒畅”的说法在惊诧之余,而又感慨系...之,“简单”似乎好理解,而“舒服”则真不知是对熊而言,仍是对取胆者而言。 .
B.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昔时的街巷已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古井老树已不知去向,这真是斗转星移,情随事迁,而不变的是浓浓的乡音和浓浓的乡情。 ....
C.大学毕业三年了,城市串了三四座,工作换了六七个,不是嫌待遇低就是嫌专业不对口,至今他仍然在一个个招聘会上放浪形骸,苦苦地追寻着自己理想的工作。 ....
D.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蓝的天,白的云,碧的水,绿的树,星罗棋布的井架,鳞次栉比的屋舍,一览无余,足以让你游目骋怀,饱览这新兴油田的大好风光。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实在,确实。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与:交往。 .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望。 .D.齐彭殇为妄作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4.C【解析】期:至、及。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D.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5.C【解析】A项,酒杯/饮酒;B项,用来/……的原因;C项,都是指时间短暂;D项,虽然/纵使。 6.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6.B【解析】“悟”通“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活用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一死生为虚诞 .D.齐彭殇为妄作 .
8.B【解析】A项中“贤”形容词作名词,译为“贤达的人”;B项,“兴”译为“引发,产生”;C项中“一”数词作动词,译为“把……看做一样”;D项中“齐”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把……看作相等”。
9.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 .
C.不能喻之于怀 .D.因击沛公于坐 .
9.B【解析】B项中,解释为“对”,其他项中的意思是“在”。 10.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10.D【解析】①把,②用来,③因,④来。
11.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前人常常利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顺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流觞,前人于弯曲的沟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眼前,谁就取来饮酒。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2.请按照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当选择相应语句别离填入文中横线处。(只填字母)
《兰亭集序》(见下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顶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
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① 。结构上,极尽转变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 ② ;或修长,或浑圆,冲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给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 ③ ;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独具匠心,韵味无穷, ④ 。
A.本性、精神、风仪各异 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答:① ② ③ ④ 12.①D ②C ③A ④B
1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王羲之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文句表达不拘泥于示例。(不超过80字)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效”;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本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参考示例: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领悟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对其进行评论要符合所选人物的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4.下面是一段介绍书法家王羲之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归纳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那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
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份。
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眼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以后,眼力伸展,胸怀开畅,
极尽视听的乐趣,于是写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咱们在感叹光阴流逝时,往往会说“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⑸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归纳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 ; , 。
⑹生活中当咱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轻忽光阴的流逝,这很容易让咱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⑺咱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为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 。
⑻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偏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顶用了一句来批评: ,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交往。 .B.虽趣舍万殊 趣:兴趣。 .C.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理想。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做一样。 .2.以下句子别离编为四组,都能揭露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④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 ⑤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址、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奢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本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精练雅致。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B
4.⑴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⑵等到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情的转变而转变,感慨也就油但是生了。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日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石崇《金谷诗序》)
(乙)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毕备 毕:完成。 .B.故具列时人官号 具:详尽。 .C.暂得于己 暂:一时。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及、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以元康六年 足以极视听之娱 ..B.感性命之不永 不知老之将至 ..C.当其欣于所遇 吾其还也 ..D.已为陈迹 阿母为汝求 ..
3.(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日夜游宴/屡迁其坐 B.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日夜游宴/屡迁其坐 C.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日夜游宴/屡迁其坐 D.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日夜游宴/屡迁其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D
4.(1)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按序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寿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第(1)题要译出重点词语“及”“递奏”“中怀”“或”的含义,译文句意正确。第(1)题要译出重点词语“固”“虚诞”“齐”“或”“妄作”的含义,译文句意正确。译文语意通顺。
(甲)参考译文:
我在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外任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另一处居处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离城十余里,那里有的地方高峻,有的地方低下,有涌流的清泉,茂密的树林,还有各类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全的。又有加工粮食的水碓,养鱼池,土窟等,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有了。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路给他送行,到涧中去,白天黑夜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那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路载于车中,世人同时演奏;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按序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感慨生命的短暂,恐怕死亡的没有一按期限,因此一一列举那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并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参加游宴的一共有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五十岁,是其中为首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重视。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令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2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20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切,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念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突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裂痕。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其中有全书,并非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念书三十乘,万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顾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顺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念书三十乘 乘:车。 .
①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茂先坐与论说 B. 若二十年外书 ..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 多所未闻 D. 望石再拜而去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眼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 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露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 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精练,描述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 致使典籍损毁的行为,表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长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 “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沉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16.A 17.B 18.C
19.(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干净不是人世能拥有的。(2)(通过此事)才知道我见地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20.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17.B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若是是”;第二句作动词,“仿佛”之意。A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温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讲义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讲义的虚词的含义,然后对各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
18.C项“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错误,原文并无批评秦王的意思,文章之所以议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留完整,没有只字遗漏。
19.第(1)句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自失”即“自己感到失落”,“饷之”即“给他吃”,“鲜洁”即“鲜美干净”。第(2)句的“方”即“才”,“见小”即“见地浅陋”,“春秋问蛄蟪”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篇》,蛄蟪就是蝉,蝉的寿命很短,不知道春秋季节的轮换。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按照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肯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以后必然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中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 书躺在石板上,张华同他谈轮。张华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惊讶。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若是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数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突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加倍丰硕。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用牢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全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干净不是人世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造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转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裂痕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维持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
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李。海外有很多出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念书即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万万分之一二。(通过此事)才知道我见地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犹如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抵达。转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后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连年,或许这中间会开门。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丰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擢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罢了。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约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竞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促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选自《明史·陈以勤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
B.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
C.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
D.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
户部/得并/给三岁资/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后来指朝中官员恭请同僚一路讨论朝政。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首辅。 D.驰传,古代驿站中的马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设置的交通机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以勤不畏权势,义正辞严。严世蕃询问高拱、陈以勤太子向他们如何说现今皇帝的,高拱用戏谑的语言责难严世蕃,而陈以勤态度严肃地反问严世蕃从哪里听到的这些话。
B.陈以勤恪尽职守,忠诚坚贞。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辅助、保护裕王的功劳,但陈以勤从来没有炫耀过这些,因此裕王曾经写“忠贞”两字赠给陈以勤。
C.陈以勤上书言事,皇帝嘉许。陈以勤在穆宗即位后凭借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的建议,都取得皇帝嘉许。
D.陈以勤洞察局势,辞官回籍。彼此倾轧的高拱是旧僚、赵贞吉是同乡,加上从中构陷的张居正是自己推荐,陈以勤揣度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不会被三人所容,兢辞官归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
译文: (2)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罢了。
译文: 【答案】 1.B 2.B 3.A
4.(1)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心里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留在宫中。(2)高拱掌管吏部,憎恨陈以勤的奏请侵害了自己的职分,搁置了他的奏疏不用,所用的只有都察院商议实施惩办赃官一事罢了。
2.B项,“后来指朝中官员恭请同僚一路讨论朝政”错误,不是“恭请”,就是一般的会面。 3.A项,“高拱用戏谑的语言责难严世蕃”错误,原文有“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这里的“谑语”是高拱用戏谑的语言回答严世蕃太子是如何说他的父亲的,而不是责难严世蕃。 参考译文: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选任为庶吉士,授任为检讨。好久以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耐,太子的位号尚未肯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瑞。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贯很淡薄,裕王一年时间也难以被召见。正常的俸禄外,依照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很窘迫。裕王左右的人用一千金行贿严世番,严世番高兴,因此吩咐户部,得以一路供给三年的财物。可是,严世番常暗自怀疑,一天使其他人回避后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疑心,他说过皇上父亲什么吗?”高拱故意用一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听后(对严世蕃)正色说:“你从哪里听到这些话?”严世番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宁下来。陈以勤担任讲官九年,有辅助保护的功劳,却深深藏匿自己,裕王曾经写“忠贞”两个字赐给他。父丧期满服除,回来后仍担任侍讲学士,掌管翰林院。穆宗即位,陈以勤以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行政的十件事情。他陈述收揽权利、听取谏言尤其恳切。皇帝下诏奖励他的忠心诚恳。穆宗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身旁受宠的人多因为宫内的降旨取得犀恩。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心里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留在宫中。四年分条呈上时政园循保守的短处,请求慎重提升任用。皇帝奖励他,下交有关部门商议。高拱掌管吏部,厌恶陈以勤说的侵害自己的职分,停止了他的奏疏不用,所周的只有都察院商议实施惩办赃官一事罢了。起初,陈以勤入值内阁,徐阶任首辅大臣,而高拱刚被任用,朝廷士医生各有所依附,彼此解决。陈以勤中立无所朋比,也不偏私某人,直到徐阶和高拱离去,没有诋毁他的人。到高拱再次入内阁,与赵贞吉彼此倾轧,张居正又从中间构陷。陈以勤与高拱是旧罔僚,赵贞吉是他的同乡,而张居正又是他推荐的,揣度不能为他们调停,恐怕最终不会披世人所容,极力称病请求罢免官职。于是,升任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赏赐乘坐驿站快车还乡,诏令他的儿子陈于陛担任编修侍奉皇上出行。之后两年,高拱被驱逐,仓促出国都城门,慨叹说:“陈以勤,是洁身自好的人啊。”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皇帝又送发宫庭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籍赏赐他,而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又过了六年,归天。追赠太保,谥
号为文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