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情绪与艺术作品的关系

情绪与艺术作品的关系

来源:锐游网


情绪与艺术作品的关系

摘要:艺术作品是创作的成果体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包含一定的情绪。在抒情类作品中,表现的主要是创作主体的情绪;在叙事类作品中,表现的主要是人物形象的情绪。情绪的表达以艺术作品为载体;而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又都离不开情绪的表达,二者互相交融。

关键词:抒情类艺术 创作主体的情绪 叙事类艺术 作品人物的情绪

艺术作品是创作的成果体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包含一定的情绪。在抒情类作品中,表现的主要是创作主体的情绪;在叙事类作品中,表现的主要是人物形象的情绪。

一. 抒情类艺术的创作

一切艺术都是主体表现与客体再现的统一。重主体表现的艺术一般比较重抒情,重写意。艺术表现的形式包括音乐,绘画,语言等。下面我就绘画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西方绘画原先重视对客体的模仿和再现,画家的情绪灌注在所描绘的物象中,透过风景、静物、人体、肖像等各种形象流露出来。而现代派出来后,情况发生改变;在画面变得抽象的同时,情绪的宣泄变得更加直接而浓烈,注重内心,强调主观。后期印象派代表梵高更主张:“艺术家应该从他的内心去观察。”野兽派代表马蒂斯宣称,要“不停止地寻找忠实临写以外的表现的可能性”。立体派创始者毕加索也说:“绘画有自身的价值,不在于对事物的描写……而必须首先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从他们的作品来看,也的确具有浓郁的自我表现特征。譬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是画家在惊悉德国法西斯狂轰西班

牙小镇格尔尼卡、炸死两千多无辜平民的罪行后,满怀爱国激情和对法西斯匪徒的仇恨,在很短的时间内画成的。如他自己所说:“当我描绘那幅将被称之为《格尔尼卡》的画时,我清楚地表明了对那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虽然作品的超现实风格使人们对画面的理解颇有歧见,但透过那灰暗阴冷的色彩、极度变形的造型、怪异夸张的构图,还是不难感觉到一股阴渗、恐怖、狂乱的气氛,看出画家创作时的憎恨激愤之情。

语言艺术中,最浓于情愫的时诗歌。正如19世纪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感情是诗情天性的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抒发的就是骤雨初歇,作者与友人分别在即的不舍之情,争奈兰舟催发,容不得作者作更多的停留。于是作者与友人匆匆离别,只能于叹惋中想象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充分表现了作者与友人话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也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凄凄情绪才促成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诞生。从具体的创作来看,可以这样说,但凡成功的作品,都是在情绪被激发的前提下开始创作的。又如岳飞的《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重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我们都知道岳飞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在他为数不多的传世珍品中,主题大多和上面一样,表达的是抗击金兵,抵御外辱的激情。山河破碎,作者立志收复南宋失地,于是他的作品中便到处洋溢着激情奔涌的豪气。读柳永词倍感婉约,观岳飞词亦深觉豪放,二者词境不同正是因为两位作者情绪表达的不同。可以说,客观的事物诱发了情绪的产生,而伴随着情绪又有了相应作品的创作。

二. 叙事类艺术的情绪

叙事类艺术指的是有人物、有情节的艺术。这类作品的共同点是,其情绪主要通过所

描述的各种人物形象展露出来,而在人物、事件的描述中又会折射出作者的情绪。譬如,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

……觉新抬起头,从泪眼中看见梅的下垂的发髻和扎在髻上的淡青色的洋头绳。他看见她快要转过假山去了,忍不住又叫了一声:“梅!”

她又转身站住了,就站在假山旁边,等着他过去。

“大表哥”,她关心地唤了一声,抬起水汪汪的眼睛望了他一眼。

“你连一只蝴蝶也还要可怜,难道我就不值得你的怜悯?”他忍住眼泪低声说。

她不回答,低下头,把身子靠在假山上。……

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觉新和梅在花园里不期而遇后内心复杂的情绪情感。觉新和梅表姐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但由于双方父母的原因而无缘结为连理。两人虽然被拆散了,但内心依然深爱着对方,可是两人又同样遵循着家长的意愿,所以当两人偶然碰面时,怜惜、悔恨、难过等复杂之情全部涌上心头。所有的这些情愫我们可以从两位主人公的“泪眼”、低语中看出来,同时我们也看到巴金对觉新和梅表姐两人的遭遇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对黑暗及不公平的家长制度充满了愤怒。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巴金最初的十九年生活是在类似的公馆大家庭中度过的,自然是耳闻目睹了许多不公正甚至是惨剧事件的发生,而当时的他既无能为力也不能反抗,所有的这些不满的情绪只能一点一点的积聚于心中,直到作者有了创作灵感,把所有的这些情感都倾注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部饱含作者情感的著作。当我们阅读它时,会情不自禁地与其中的主人公产生相似的情绪变化。

因为作者情绪的变化才有了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又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作者的情绪。二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人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即囊括了情绪与艺术作品关系的问题。

参考文献:《情绪心理学》 孟昭兰 主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