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量的多管发酵法。 2、了解大肠菌群的数量在饮水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水携带的病原菌的存在与肠道来源的细菌相关,肠道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随水流传播可引起肠道病爆发流行,所以必须对水中病原微生物严格监控。但要从水体中直接检出病原微生物比较困难,它们在水中的数量很少且培养条件苛刻,分离和鉴别都比较难,即使样品检测结果是阴性也不能保证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因此,常用指示微生物作为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指标。大肠菌群细菌在人的肠道和粪便中数量很多,受到粪便污染的水容易被检出,且检测方法比较简易。所以,常以大肠菌群为微生物评价水的卫生质量。大肠菌群是一群需氧或兼性厌氧的、在37℃培养24~48h能发酵乳糖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包括埃希菌属(Escherichi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大肠菌群数是指每升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的近似值,根据水中大肠菌群的数目即可判断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并推断水源受肠道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本实验主要通过多管发酵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多管发酵法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并倒置一杜拉姆发酵小管。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 1.初发酵试验
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37℃下培养,24小时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并且培养基混浊,颜色改变,说明水中存在大肠菌群,为阳性结果。48小时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2.平板分离
初发酵管24至48小时内产酸产气的均需在伊红美蓝琼脂(EMB)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菌落。
3.复发酵试验(本实验只要求做到镜检) 以上大肠菌群阳性菌落,经涂片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者,通过此试验再进一步证实。原理与初发酵试验相同,经24小时培养产酸产气的,最后确定为大肠菌群阳性结果。 三、实验材料
1、培养基及试剂:
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三倍浓缩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灭菌水,革兰氏染液等。
2、仪器或其他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锥形瓶(1个),灭菌吸管(1支),灭菌试管(20支),平皿(12个),无菌枪,试管架,酒精灯,接种针,棉塞等。 四、实验步骤 1.水样采取:
本实验水样来自辽宁科技大学花坛和人工湖。取距水面10~15cm的深层水样,先将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后翻转过来,除去玻璃塞,水即流入瓶中,盛满后,将瓶塞盖好,再从水中取出。
2.培养基的制备:
本实验使用的培养基是商品培养基。准确配制出120ml的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10ml的三倍浓缩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150ml的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 3.灭菌消毒:
取出18支干净的试管,每个试管中倒置一个杜拉姆发酵小管,均加入5ml的乳糖胆盐发酵
液体培养基。另取2支试管,倒置杜拉姆发酵小管,各加入5ml的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将上述的试管,平皿,EMB培养基等实验器具,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121℃下,灭菌30min。 4. 初发酵试验
在两个装有已灭菌的5mL三倍浓缩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的大试管(内有倒管),以无菌操作各加入已充分混匀的水样10mL。在18支装有已灭菌的5mL乳糖胆盐液体培养液的试管中(内有倒管),以无菌操作加入充分混匀的2种水样的各种稀释梯度1mL,混匀后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48h。 5.平板分离:
上述各发酵管经培养24h后,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的发酵管分别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挑选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上:深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淡紫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 6.革兰氏染色镜检:
取上述特征的群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1)取上述特征的培养物涂片,涂层要薄; (2)将涂片在火焰上加温固定(不宜过热)
(3)待冷却后滴加结晶紫溶液进行初染,1min后用水洗去;
(4)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进行媒染,1min后用水洗去;
(5)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脱色,直止无紫色脱落为止(约20~30s),用水洗去;
(6)滴加番红复染2~3min,水洗,晾干、镜检,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红色者为阴性菌。
7.证实有大肠菌群存在后,再根据初发酵试验的阳性管(瓶)数查表,即得大肠菌群数。
五、思考题
(1) 何谓大肠菌群,它主要包括哪些细菌属?
(2) 为什么EMB培养基的琼脂平板能够作为检测大肠菌群的鉴别平 (3)为什么要选择大肠菌群作为水源被肠道病原菌污染的指示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