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 文
一、基础•运用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6 分)
中国的书有写在竹筒上的,写在帛上、纸上的,今天我在泰山经石峪却看到一部名副其实的石头书。这是一部 完整的《金刚经》,大约成于北齐年间。在一亩地大的石坪上断断续续刻着斗大的经文,每字半米见方,入石三分, 字体古朴苍劲。我在这本大书上轻轻漫步,生怕碰损它那已历经千年风雨的页面。我低头看那一横一竖,【甲】好 像是一座古建筑的梁柱,【乙】又像是塞北大漠的沙粒,【丙】或者是出土的古战场的剑戟......我慢慢地跪下轻 轻抚摸这一点一捺,又舒展身子躺在这页大书上,谛听沉思。
凡人素质中的胸怀开阔、志向远大、 ① 的一面确实要凭高御风、采天地之正气才可获得。历代帝王争上泰 山除借神道设教的目的外,从政治家角度,他要 (统一、统领)万众治国安邦,也得来这里饱吸几口浩然之气。 至于那些志士、任人、将军、诗人,他们都各怀着自己的经历、感情、志向来与这极顶的风雪相孕化,拓展视
野, ② 谱写浩歌,然后将他们的所感所悟镌刻在脚下的石头上,飘然下山,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泰山 (雄踞、雄据)神州大地,【丁】它是先人传给我们后人的一本巨书,人们在山石上填刻自己的思想, 一代一代,传至现今。
(1)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横线上所选词语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谛听(tì) 剑戟(jǐ) 统领 雄据
B.谛听(dì) 谛听(dì) 谛听(tì)
剑戟(jí) 剑戟(jǐ) 剑戟(jí)
统一 统领 统一
雄据 C.雄踞 D.雄踞
(2)文中划线句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甲】
B. 【乙】
C. 【丙】
D.【丁】
(3)填入文中①②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①磅礴壮阔 感情激越 磅礴壮阔 D. ①感情激越
②活得恣意 B.①②活得恣意 C.①②铸炼心剑 ②铸炼心剑
2.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是其六十三岁时所书,属于晚年的成熟之作。下 面是古人评价书法的四句话,根据这幅字帖的特点,判断其中属于评价柳公权 《玄秘塔碑》书法作品的一项是(2 分)
A.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着,气脉通于隔 行。
B.最露筋骨,道媚劲健,固自不乏,可谓惊鸿避戈,不足喻其驾意。
1 / 6
C.颜鲁公书,雄秀独处,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D.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子之上,奇形离合,熟意兼包。
3.象形之美是汉字的独特魅力。下图分别展示了四个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及其表示的意思。请从中选取一个,试着 推测它是哪个现代汉字,并推测它的意思是什么。(2 分)
4.下面四幅图画与课文、作者等信息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图①——朱自清——现代——《背影》 B.图②——都 德——德国——《最后一课》 C.图③——川德康成——日本——《我的母亲》 D.图④——沈 复——北宋——《活板》 5.默写(5 分) (1)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与朋友送别难免伤感,但王勃在送杜少府时却用了“ , 。 的句子,表明友谊不受时空的阻隔。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独标高格。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柳 宗元《小石潭记》) 二、古诗文阅读(14 分)
(一)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 6—8 题。(5 分) 雁门太
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6.《雁门太守行》首联历来被诗评家赞为“语奇”。请你结合其中一句,从用词或修辞角度分析首联“奇”在 何处。(2 分)
7.设色鲜明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除了《雁门太守行》这首诗以外,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含有颜色词的句子 还有“ ”。(填写一句即可,卷面上已出现的诗文除外)(1 分)
8. 《雁门太守行》一诗的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使用了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 家的决心,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典故的一项是(2 分)
A.会当凌绝顶 B.落红不是无情物 C.生子当如孙仲谋 D.不畏浮云遮望眼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9—12 题(9 分)
2 / 6
(甲) 崇祯五
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 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 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 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 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苍头]指年纪大的伙计。 ③[欱]hē,通“喝”。 ④[三鼓]三更时分。
9.解释下面文言加点字(2 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三鼓归寝.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雪皆呆白寒威所.. B.声为.慑
深三尺许. 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
唐人尚未盛为之 C.大雪.
潭中鱼可百许头 D.相抱.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
11.甲乙两文不仅都有对雪景的描绘,还写出了张岱的率性之举。甲文写出了西湖十二月雪景 ① 的特点, 而
乙文写出了龙雪山 ② 的特点。甲文中张岱夜间赏雪的独特之行事“ ③ ”;而乙文中张岱雪天玩乐的举动 是“ ④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概括,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 分)
12.以上两文均是写景佳作,说到雪,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填写一句即可)(1 分) 三、名著阅读(8 分)
13.根据你对古典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的阅读,完成(1)—(3)题。(6 分)
(1)书中塑造了众多英雄好汉的形象,他们虽然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却都具有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根据 小说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将下面展现兄弟情深的六幅图画进行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③⑤②④①⑥ B. ②⑥③⑤④① C. ③②⑥⑤①④ D. ③④⑤⑥②①
①戴宗 读了吴用的信,起身便拜宋 ②离了柴进东庄,宋江送了武松一程 ③薛霸把林冲连手带脚紧紧地绑在 江。宋江答理道:“适间言语冲撞, 又一程,仍是不舍。武松道:“哥哥 树上,提起火棍,望着林冲脑袋上劈 休怪!”兄弟二人便开怀畅饮,宋江 若不弃武二,就此受武二拜哥哥为义 将来,不曾想这一棍却被林冲的兄弟 诉说了一路遇见许多好汉的事。 兄。“宋江大喜,武松纳头便拜。 鲁智深隔去了九霄云外。
3 / 6
zz④几个军汉割断绳索,打开铁锁, ⑤林冲道:“我今日只为众兄弟义气 ⑥江州官军早已四散奔逃,那抡板斧 救出宋江。花荣叫他们先把宋江送到 为重,火并了这不仁之贼,我若有半 的第一个进法场的黑大汉正是黑旋 自己寨里去,随后绰枪上马,率领众 点谋此位之心,岂不惹天下英雄耻 风李逵。他江州路熟,在前引路;晁 人回寨。 笑!”众头领遂同推晁盖坐头把交椅。 盖吴用骑马随后,指挥众好汉掩护宋 戴二人,向江边冲去。 (2)图①中出现了三位英雄的名字,请任选两人,写出其绰号。(2 分) 人物: 绰号: 人物: 绰号:
(3)在图⑥的情节中,李逵展现出勇猛、忠义的特点,请你结合《水浒传》中的其他情节,说说李逵还有怎 样的性格特点。(2 分)
14.下面对《论语》中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分析:这是子贡对孔子具备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些道德品 格的高度评价。
B.“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分析:这是孔子认为的君臣相处之道,君主应按礼的要求去使唤臣,臣应 以忠俩侍奉君主。
C.“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分析:这是曾子对孔子所讲的“道”的理解,认为老师所说的“道”的基本 思想就是忠恕。
D.“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分析:这是孔子对治理国家需要礼让原则的强调,他认为有了礼让原则,国 家就什么都有了。
四、现代文阅读(共 21 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15—17 题。(9 分) 【材料一】
近年来,以微信、微博、各类阅读 app 为主要平台的数字化阅读成为时尚,这种月的方式也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它是在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技术飞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具有信息更新速度快、阅读便捷的优点。 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经典名作还是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大 部分的纸质书,数字化的阅读成本更低,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
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碎片化阅读堪称“耐心杀手”。通过微信阅读得到的内容 来自不同领域,包括不同方面、不同形式。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一种水果的新吃法,也可能会知道某一个健身的妙招; 可能会看见一则国际时事新闻,也可能会了解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法则;可能会受一则“心灵鸡汤”影响;也可能被 他人对经典名著的新诠释所吸引......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 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几乎每一条 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力、那种丰富的精神 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与此同时,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 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分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破坏了只有通过纸质阅读才能感受到的文化韵 味。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材料二】
我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年度 2015 2016 2017 图书阅读率 58.4% 58.8% 58.6% 报纸阅读率 45.7% 39.7% 32.4% 期刊阅读率 34.6% 26.3% 21.8% 数字化阅读率 64% 68.2% 74.3%
4 / 6
【材料三】 网络造成的结果是:我们从网络的到底额是知识的宽度,失去的是深度。我们正在经历的事回到文明演进的早
期:从个人知识的耕种者变成数据丛林里的打猎者和采集者。
——A 互联网评论家尼古拉斯•卡尔
网络技术不但没有让我们变傻,而且是唯一将使我们保持聪明的东西。
——B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夫•平克 随
着网络的出现,人们将能够把空闲时间用于创造性的工作,创造的产品多了,难免出现很多平庸的艺术作品。 当前存在大量看后便被抛弃的文化产物,然而,看后便被抛弃的东西好的一面在于它被抛弃了。
——C《认知冗余》作者克莱•舍基 书
籍有高下之分,上层是经典文学作品,底下是海滩读物。研究伟大作品的人会逐渐往上攀升。网络打破了等 级制,网络文化是平等主义的,上网时人们随心所欲,反对权威。网络能让你跟上潮流,但是要想教化自己,还得 顺从比你杰出的头脑,尊重“老师”的权威。
——D《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
1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使人们丢失阅读的主动性和耐心。
B.从近几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数字化阅读率显著上升,而纸质书刊阅读率总体呈下降 趋势。
C.从【材料二】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报纸阅读率逐年下降,快速更新的网络信息阅读的便捷可能是其中的重要 原因。
D. 【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网络上涌现的文化产物虽多,但值得庆幸的事阅读者依然有能力甄别它 们,平庸的文艺作品一定会被读者抛弃。
16. 【材料一】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 17.请结合前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消息链接】所示大量实体书店停业的原因。(3 分) 【消息链接】
2010 年 1 月,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停业;2011 年 6 月,拥有 16 年历史的民营学术书店“风入 松书店”停业;2011 年 9 月,广州仅余的两家“三联书店”宣布关闭;2011 年 10 月,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 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也关张歇业。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 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
18. 【材料三】中 ABCD 四人的观点, 的观点与【材料一】所述内容相符合?(请填写序号) (二)阅读《旧宅院中的老朋友》,完成 19—22 题。(12 分)
旧宅院中的老朋友
臧小平
①去年金秋十月,是父亲臧克家九十七岁寿辰。我和女儿送了父亲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一方窗檐下,两只小雀 比肩而立,嘴儿微张,似在争先恐后地 倾诉着什么;探出的小脑袋,专注地凝视前方。这晶莹剔透的小玩意 意儿, 后来被父亲置于床头,日日相对。大约已会意我们母女把这两位他期盼中的客人带给他的用心了吧。
②这些被父亲久久怀念着的老朋友,就是一群日日光临我家院落的小麻雀。
③自六十年代始,我家一直住在四合院中。在这老宅院里,父亲接待过多少挚友与宾朋,这儿又发生过多少感 人的故事,我已无从计算起,但是,随着日月的流逝却愈来愈深刻地感动着我的,是父亲暮年对这群鸟儿的一腔真 情。
④整整四十个寒来暑往,人类大约都已备尝世事变更、 人情淡漠的况味,但这群麻雀却—代代痴心不改地依 恋着我家的小小庭院。每天清晨,曙光初照,它们叽叽喳喳的欢闹,便打破了院中的寂静。在这些小生灵的眼中, 这里无疑是它们美好的天堂:这儿有翠竹摇曳,这儿有鲜花怒放,这儿有可供嬉戏的园地和倚偎歌唱的枝头,这 儿 更有我的父亲珍爱呵护它们的一片深情。多少年来,不畏风霜雨雪;不论多忙多累,不管身体好坏,年迈体衰的父 亲,每天必亲自按时为他的朋友们送食送水:细心地掰碎馒头米饭,撒在鸟儿们容易发现的地方;再将天天更换的 一碗清水,弯腰放在翠竹掩映的黑土地上。天降大雪,老人怕麻雀看不到食物,便小心翼翼地扫出一片空地;暴雨 倾盆,父亲打着那顶半旧的塑料雨伞,又将“饭 场”移到南房檐下的青石台阶旁。这些原先一见到人影便 “呼” 地四散而飞的麻雀,渐渐地,遇人不再像是害羞的小姑娘,惊惶地闪 进东屋窗前的竹丛,而是大大方方落在地上, 寻寻觅觅地蹦末蹦去。再到后来, 。此时,笑容总是写在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这群徜徉在旧宅院
5 / 6
中的小客人,为父亲忙碌的晚年生活,带来多少生机与情趣。
⑤鸟儿们与我们成了老朋友,可老朋友也有闯祸的时候。我的母亲喜爱养花,辛勤的劳动将我们的家变成了大 花园,一年四季鲜花不败。但是,馋嘴的麻雀却在一些好花的嫩芽蓓蕾初绽之时,便毫不客气地将其啄食干净,真 真是开了吃“鲜花宴”的先河。于是,分别视麻雀与花儿为心头爱物的一双老人,便产生了小小矛盾,儿女们对鸟 儿的无理行径,也颇有怨声。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影响父亲的爱鸟之心。他对老朋友的过失只是无奈地摇头:唉, 鸟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⑥他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有人喜欢将小鸟关在笼子里,用精美的食物喂养,以博得它们动听的歌唱。但是, 在我听来,这歌是悲歌!是失去自由后悲惨的歌哭!”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十多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在 院中发现了一只蹒跚试飞的雏雀,缺少玩伴儿的她,欢天喜地地准备了一只大盒子,想把这只小麻雀养在里边。父 亲看见了,严厉地制止了悲剧的发生,当下就三令五申,不准家中任何人惊扰这只可怜的小鸟。老人轻手轻脚地在 它藏身的花丛边撒了食物,搁置了清水盆,关切地站在卧室里的窗前,向外眺望雏雀的动静。直到下午,连午觉也 没睡好的父亲,亲眼见到焦急的老雀将自己的爱子带飞回巢中,才放下心来。父亲的心与鸟儿们的心是相通的呵!
⑦1995 年以后,父亲因为身体原因,离开旧宅院搬进了组织为他借来的楼房。一别几载。当年父亲喂养、关爱 的麻雀们,早巳繁衍数代、子孙满堂。后来依旧在这块天地中驻足的,大约已经不是旧时的老友了。但是,这些小 生命,早已成为父亲心头永远的挂牵。他总是隔三差五地亲自往旧宅院打电话,写便条,询问“麻雀替我按时喂了 没有”。即使是在病情危重的时刻,他也忘不了再三嘱托身边的亲人,照顾好他的这些老朋友。每当我从电话筒中, 听到他用病弱、苍老的声音,诉说着娓娓叮咛,我的心,便被一种难言的感动填满。更令人动容的是,楼房的阳台 上,小窗前,常有麻雀飞来唱歌。每当此时,父亲就会久久地深情地凝视着它们,然后,慢慢抬起头,充满情感地 对我们说:“是不是四合院中的老朋友又来看望我了......”
⑧今年年初,旧宅院终于迎来了拆迁的消息。哪里是麻雀们新的乐园新的家,成了父亲和我们心头的忧虑与牵 挂。我想,父亲那颗挚爱老友的拳拳之心,一定在期盼着鸟儿们神州处处可为家的那一天吧!
⑨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些极其普通的小麻雀,既无华美的外表,又无黄莺、百灵样的婉转歌喉;论 身份地位,它们是鸟类家族中最不起眼的平头百姓,父亲何以数十年前,便开始对它们倾注了如此厚重的关爱与真 情?后来,在我目睹和联想起父亲曾经对那么多的人和事,付出过那么多同样的真情与爱心。我懂得了,老人的这 些行动,这份情感,来源于他特有的胸襟!
19.阅读④—⑧段,概括父亲对麻雀们发自内心的爱表现在哪些行为上。(4 分)
20.请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在文中第④段横线处写一段文字,描写后来父亲给小鸟喂食时的情景。(80 字 左右)(3 分)
2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第⑨段划线句中父亲“特有的胸襟”。(3 分) 22.阅读第①段,就其内容或写法的作用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2 分)
(1)问题: (2)回答: 五、作文(40 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你展开想象,以“下雪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提起冬天,人们就会想到寒风刺骨,大雪纷飘,忍不住瑟瑟发抖。殊不知,在这样的严寒中,你也许 会因为自己特殊的经历,感到一种别样的温暖。 请结合自己这个冬天
的经历,以“暖冬”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在 600—800 之间,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姓名。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