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来源:锐游网
文艺评论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杜洁欣 (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红色经典歌曲真实、生动、感人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在战争年代犹如铜墙铁壁,在 和平时期势如移山填海,体现着中华民族渴望复兴的不懈追求和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本文对红歌的艺术特征作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红歌;艺术特征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问,江西电视台在井冈山上举办 的创作过程。在这样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中,歌手们所遵从的最 首场红歌会。这台歌会经卫视直播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 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简洁、精炼。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 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今年“五~”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 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 次把红歌会的舞台搭上井冈山,并在全国设立了五大唱区。各地 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 报名参赛者达一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多个民族, 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78岁。这样大规模的赛歌 会其实在国内并不少见。但是,不同于常见的流行音乐歌会、种 种歌手选秀节目的是,“红歌会”是一个有着特定歌曲类别的歌 会,这个类别即我们现在常说的“红歌”,红色歌谣的主题是围 绕着以革命年代歌曲为核心、为开端,延续至今,其内容扩展到 的一切积极向上的歌曲范畴。 那么是什么使得红歌这样的历久弥新、百听不厌呢?我想, 应该要从红歌本身的艺术特征上来分析了。 红色歌谣,从素材上看大多取自于民歌。这里的取分为两 类:一类,直接由最原始的民歌改填词而成:另一类,由民歌为 素材,经过改编或编写而成。但是不管哪一类,其根源都来自于 民歌。所以,红色歌谣的性格还是带有鲜明的民歌风格的。在整 体上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文献表明,原始民歌发展到 到今天,几千余年间,作为社会大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 式,民间歌唱从未中断,而且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但 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从本 世纪开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采录活动,音乐家们记下了数以万 计的民歌作品。据1979年以来开展的“中国民歌集成”编撰工作 统计,每个省区在普查中记录的曲目,平均约在15000首左右。 而实际收入正式出版的曲目,一般在800—1500首之间。这样, 三十巨册《中国民歌集成》将会收入30000余件民歌。这可以说 是中国民歌蕴藏的一个直接体现。尽管它们是从生活于20世纪的 歌手口中采录的,但我们深信它们之中有不少是明清之际或更为 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作为红歌的基础的民歌是中华民族歌曲 的精髓,也是红歌拥有深厚传统底蕴的原因。 第二,红歌的体裁丰富,风格多样。中国幅员广大,地理 地貌复杂,由此形成了各地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习俗,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上述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 民歌体裁也就十分丰富。除了以上介绍的号子、田歌、山歌、小 调、多声部民歌之外,实际上还有儿歌、摇儿歌、风俗歌、秧 歌、灯调、牧歌、船歌、渔歌、叫卖调、等。很多红歌也沿用了 这些体裁,并将宣传革命的内容与民歌的曲调结合。这些歌曲作 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更与不同的语 言、方言音调相融合,因此,其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和风格几 乎与生俱来,异常突出。如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 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 云、贵、川I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以及“东北平原风 格”“华北平原风格”等。这只是就大的方面而言,如作深入分 析,则每个民族的不同聚居区,每一‘个处下不同生活方式下面的 社区,几乎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而红歌就遍及了每一个区域每 一种风格,这样多样的风格可以使得各地域、各民族的人民都能 在红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调。 第三,红歌的创作手法简洁,语占精炼。歌曲是一种传唱的 艺术。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日,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 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口益精炼、成熟。但即使如此, 它仍然要继续经受歌者tf]El传的反复推敲。这是一个永远不结束 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或被淘汰,或被继续打磨。事实上,所谓简 洁、单纯、明畅,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红歌是大众创造的 艺术,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以便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从 曲体结构上看,大多数红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 但正是运用这种前后重复、呼应、对比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两 句体或建立在“起、承、转、合”逻辑关系上的“四句头”, 千千万万首山歌、小调不知咏唱了多少人间真情,并一次不同于 一次地揭示了这种结构的形式美。 第四,红歌具有时代性。红歌创作的源泉是民歌。无论从 旋律还是歌词以及演唱形式都非常贴近生活,所以它在不同社会 与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所表现的时代性也有所不同。 到了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增 加了人民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这一时期的民歌大多表现劳动人民 反对内战,反对民族压迫的抗日作品。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不 少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调性的填词歌曲在民间流传。如: 《小放 牛》、《五更调》、《孟姜女》、《风阳花鼓》。反映抗日题材 的作品有《王老五》、 《游击队歌》等优秀作品。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红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 中国民歌艺术不但在作品上,而且在教育与教学体系上得到了进 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涌现出吴雁泽、李双江、郭颂、阎维文、彭 丽媛等一人批歌唱家。在作品上如《赞歌》、 《十五的月亮》、 《春天的故事》、《祝福祖国》等。 第五,红歌具有很强的群众性。 红歌是革命前辈、人民群众自改、自编、或是曲作者为群众 编写.他们为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其创作、加工、流 传都是由人民群众在革命的生产生活中自然地产生的,他植根于 民问,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平民百姓真实情感的表达。它 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娱乐之中,真实反映人民 群众的思想感情,所以历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人民群众不 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之一。这种民歌多为集体创作,民歌手人人都 可以加工润色,而其口头即兴创作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甚至不 受定稿限制,众多歌手的创造,体现为民歌中集体智慧的融合, 而且这种融合儿近天衣无缝。这些特征使民歌的旋律呈现一种大 众化色彩,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歌的重要特点。音域和音 区上大都属于群众歌曲写作范围,歌词及曲调都可由群众集体改 编,可以非常的口语话、生活化。这样产生的红歌就有了很好的 群众基础,并且一定是最适合群众传唱的歌。如《东方红》、 《映山红》、《}一送红军》等。 第六,红歌有生动的革命历史记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 好途径。“吃水不忘挖井人”“军民鱼水一家亲”……红色歌谣 中记忆了太多的革命的历史,激励了多少群众人民,在那个浴血 奋战的年代,战士是唱着这样的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 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出一批宣导 建设祖国的红歌,如: 《我为祖国现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 等。再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出现的励志红歌不胜枚举,浸润过多 少心灵。所以说,红歌不但有着红色记忆,也在开创历史,对于 人民群众、青年一辈有着实实在在的教育意义。 ■ 55 文艺评论 论威尔第《法斯塔夫》中喜剧形象的塑造 靳冉 (人津市艺术研究所天津300000) 摘要:威尔第是19 ̄-f5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法斯塔夫》是他继创作《一日为王》后,取得深远影响的唯一一部喜歌剧。本文将对这 部歌剧中的创作手法、如何用音乐和戏剧紧密配合来塑造以法斯塔夫为代表的喜剧人物形象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威尔第;法斯塔夫;歌剧;喜剧形象 演唱作为此段的主要音乐表现方式,这种人物交流在先,个人发 威尔第是l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与同时代革新派 挥在后的布局使得剧情紧凑,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充分的被表现出 作曲家如瓦格纳等人相比,他的歌剧风格比较保守。但实际上, 来。尤其是法斯塔夫面对三种情况下的三种形象:医生面前的无 威尔第始终在探索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新意。在《奥塞 赖面孔,体现了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却又一副假威严的形象;罗》中,出现了分场不分段、注重整体连贯性等做法;在《法斯 面对没钱交帐,法斯塔夫又是一幅推脱责任、乐观、自大的形 引言 塔夫》中,他更强调了上述写法,并通过对话式的宣叙调和多人 象:谈到爱情法斯塔夫又变成了一幅柔情似水的形象。这里作者 对法斯塔夫的喜剧形象虽是在主人公的出场段落中塑造的,但更 重唱等形式更加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加强歌剧戏剧性场面的意图。 多的则是通过不同人物与之交流的过程中侧面塑造了一个在部下 《法斯塔夫》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1889年7月,威尔第阅读了脚本作家博伊托寄给他的《法斯 面前逞强却又没钱、窘困还想谈两场美好恋爱却得不到部下帮助 塔夫》的剧本,他虽然对这个题材十分中意,但顾虑到自己在喜 的可怜人。三个侧面的立体塑造让人看到了法斯塔夫可悲、可怜 歌剧创作上以往的失败,同时又考虑到年事已高,因而并未给予 的可笑形象。肯定的回答。但威尔第在和博伊托不断的信件交流中逐渐被绝妙 《法斯塔夫》中作者的自我突破与艺术表现手法特点 众所周知,威尔第继《一日为王》后就再也没有写过喜剧 的剧本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正是法斯塔夫那种辉煌背后的 没落,自信背后的胆怯充分显示了人的两面性,而法斯塔夫天生 题材的歌剧,这次《法斯塔夫》的完成可以说是威尔第在歌剧题 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是威尔第想告诉世人的人生真谛。就如歌剧中 材与主题上的一大突破,并在突破的同时充分丰富了艺术表现手 的最后一句台词所说的:“生活不过是一则笑话”。最终,威尔 法,成功的塑造了法斯塔夫这个喜剧形象。本章主要包括作者在 第决定创作这部歌剧。 题材和主题上的自我突破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部分。 主人公形象塑造的音乐分析 题材与主题的突破 喜歌剧《法斯塔夫》取材于莎士比亚的著作《温莎的风流娘 法斯塔夫出现场景中的音乐分析主要以部下面前的法斯塔夫 (第一幕第一场)为例。在这一幕中法斯塔夫对部下的态度在同 们》和《亨利四世》中的数段。这部歌剧在创作前历经了重重困 场景中产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在羞辱卡尤士医生、发现没钱 难——时间、舆论、信心的考验。从《法斯塔夫》的创作之初到 完成,整个过程中的威尔第都是充实并快乐的。虽然曾经《一日 还帐而推卸责任并训斥两随从和朗读情书让随从送信遭拒。 一第一次,对于医生的指责法斯塔夫丝毫不在乎,他并没有因 为王》的失败让他一度打消了再度创作喜歌剧的念头,但莎翁的 为自己部下的所作所为而训斥他们,而是在愤怒的医生面前表现 巨作,博依托的积极配合与鼓励,最重要是威尔第对自己心理障 出一副当家的面孔。面对医生一次又一次的质问和部下惊慌的回 碍的克服都促成了这部歌剧题材上的突破。 “从创作的角度说,主题可能是激发歌剧作家创作冲动的基 答,法斯塔夫都用平静沉稳的态度来应对。在音乐手法中,主要 以对话式的演唱为主,没有固定的音乐主题。医生常以同一音连 本母体。从这一母体出发,根据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所获得的 续演唱到结尾处音程大跳进,表现出一副质问的样子,而法斯塔 素材、灵感和启示,调动他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手段,最终发展成 为有血有肉的歌剧作品。”“一般地说,体现歌剧的主题主要通 夫的演唱则是平缓的上下行旋律走动,一副无赖的样子。 第二次,把医生气走的法斯塔夫转变了对部下的态度,面 常是歌剧主人公——即由他的性格、他的心路里程、他的命运结 对酒馆老板的帐单而没钱还帐的情况,他开始斥责部下,埋怨两 局所展现的形象底蕴。” 主人公的性格、 命运等因素构成了 个人花光了他多年的钱财但最后则开始抬高自己的地位,歌颂自 部歌剧的主题。在威尔第以往的悲剧歌剧中,主人公本身就是 一身的伟绩。在这段中法斯塔夫的独唱段落加长、音符跳跃跨度加 个悲剧人物,让人可怜和同情。在此基础上通过主人公的悲惨命 大,感情色彩浓厚,尤其是一段慷慨激昂的咏叹调演唱更表现了 运、悲惨经历(如《茶花女》、 《黎哥莱托》)的描写来构成悲 他窘迫、潦倒下旺盛的生命力。 剧主题。而法斯塔夫本是个英勇的军人,一生给人以勇敢、富于 第三次,谈到爱情的法斯塔夫对部下的态度缓和了下来。他 冒险精神的印象。但在这里,威尔第选择了他英勇、高大下的另 用温柔的语调赞美爱慕中人的眼神、嘴唇、笑容。然而,在法斯 面——潦倒、游手好闲、用情不专但又具有阿Q一般天生乐观 塔夫要求两个随从为自己送信而遭到拒绝后表现的极为生气,警 的自愚精神作为歌剧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也能看出现实主义对 告两人违抗自己的后果有多么严重。这段中法斯塔夫丰要有两段 威尔第的影响,他没有再选择常用的下层人物伟大一面,也没有 演唱,前段以温柔的曲凋、抒情的旋律来形容自己的两份爱情, 选择上层人物显赫功绩,而是选择了一个贵族潦倒、被戏弄的一 后段则完全相反,音型开始变化,速度加快,以密集的十六分音 面作为创作主题,可以说充分刨析了人性的各个侧面,充分的描 绘了光明下的黑暗、伟大下的渺小这一真实主题。 符来表现自己遭到拒绝后的愤怒。 一整个这个大段落以宣叙调、简短的咏叹调组成,对话式的 艺术表现手法特点 红色歌谣真实、生动、感人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2 J余伯流.略论中国红歌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声屏世界 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于战争年代犹如铁壁铜 2008/02 墙,于和平时期势如移山填海,体现着中华民族渴望复兴的不懈 追求和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1】尹晓星.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现代红歌”.理论与创作,2008/02 杜洁欣(1982一),女,江西上饶人,江西省宜春学院音乐舞蹈 学院理论教研室。 5[5-,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