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跨国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作者:姚 曦
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8期
摘 要:近年来,世界出现了跨国并购热潮,国外学者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相关研究成果。尽管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金额在2009年上半年跃居至全球第二,但国内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务界对跨国并购的热情相比有些滞后,对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实务存在着制约作用。因此,文章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以供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时参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 研究述评 目标企业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00-02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使全球并购金额从2007年的10311亿美元急剧减少到2008年的6732亿美元,下降了34.71%。{1}但金融危机却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重要机遇,2008年全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高达368.61亿美元;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②然而,我国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却不容乐观:一项权威统计显示,我国近年来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成功率不足三成③。导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的是,与实务界对海外并购的热衷程度相比,国内学者对海外并购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法律、财务、人才等诸多问题,亟待理论界加强有关研究。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以供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时参考。
一、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并购实务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因而与并购相关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并购动因与经济后果、目标企业的搜寻、筛选与价值评估、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并购风险和并购后整合等方面。
1.关于跨国并购的动因研究。现有研究认为企业主要是为了:(1)获得新的资源和技术;(2)多元化;(3)快速进入外国市场;(4)获得协同效应而进行跨国并购。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多元化并购有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关于跨国并购的经济后果研究。关于(跨国)并购的经济后果。现有研究大都表明,并购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多元化并购有优势。Bettis和Montgomery(1992)等在考察西方企业在80年代中期以来所采取的策略后认为,企业的不同业务如果可以分享其己具备的核心能力,则往往可以使整个企业获取成本或其他竞争优势。④Hin(1994)在对美国过去30年间实施过混合并购的大型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绝大部分获得充足利润回报的公司是围绕其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并购和经营的。⑤
3.关于目标企业的搜寻研究。搜寻理论(Search Theory)的研究始于1942年二战时为消除来自大西洋德国潜艇的威胁,美国海军反潜研究小组所进行的工作。由于搜寻理论军事色彩浓,保密性强,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Jacques Crémera等(2006)在对有相互关联的潜在购买者的拍卖行为进行研究后认为,尽管一般情况下获取全部收益是不可能的,但通过设计搜寻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4.关于目标企业的筛选研究。Salter和Weinhold(1979)将战略匹配的概念引入并购研究领域,以此作为目标企业筛选的标准之一。Harrison等(1991)则对匹配的相似性标准提出质疑,认为并购双方资源的差异性是协同效应的来源并带来了更高的长期绩效。
5.关于目标企业的估价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Fisher创造和发展的净现值法,Weston提出的股利增长模型,Rappaport提出的未来现金流量方法,Copeland等建立的公司市场价值的估值模型以及Stern Stewart等提出的经济附加值(EVA)价值评估模型等。 6.关于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研究。Stulz(1988)指出,管理层保持公司控制权和个人私利的意图会影响并购融资决策,成长性企业可能会求助于债务融资以维持管理层所有权水平和表决权。Faccio和Masulis (2005)发现对公司治理的关心和债务融资约束的权衡会影响到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由于外国股票存在更大的交易成本、更低的流动性和及时性,信息不对称更严重,因而与国内并购相比,跨国并购更常使用现金支付。
7.关于并购风险研究。Sarkar等(2006)描述了怎样运用条件型支付(collars)、盈利能力支付计划(earn-outs)以及或有估价权来管理并购风险。Reuer等(2004)的研究表明,缺乏国际和国内并购经验的企业在并购高科技和服务型行业的目标企业时倾向于运用或有支付来缓解并购风险。 8.关于并购后整合研究。Kearney(1999)对1998-1999年全球发生的115项并购交易进行了调查,其中53%的被调查者将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于整合失败。因而,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均非常重视并购后的整合:现有文献主要从文化、人力资源等方面对并购的整合进行了研究;在并购实务上,有许多专门为并购整合提供建议咨询服务的机构。 二、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内研究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内学者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并购目标的搜寻、融资与支付方式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经过研究后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着:(1)并购对象大多为海外绩效低下或破产的企业;(2)企业整体竞争力弱,体制约束问题严重;(3)缺乏跨国并购战略,并购计划准备不足;(4)缺乏国际型人才,整合管理能力弱;(5)政府管制过多,法律体系尚不完善;(6)资金不足,缺乏中介机构支持等问题(贾名清和方琳,2007)。尽管如此,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依然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吴添祖和陈利华,2006)。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潘勇辉,2007)。
“走出去”的企业从事并购时应如何寻找并购目标呢?张金鑫(2006)认为,不应以目标企业符合若干条件为标准,而应从并购双方资源匹配的角度寻找并购目标才能成就完美的并购。 与国内并购不同,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与支付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在设计跨国并购的融资支付方式时需要考虑目标公司控制权获得、流动性变化、公司资本结构、税务等因素(季成和任荣明,2007)。
整合失败是一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企业生命周期的吸引与冲突是导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康晓剑和刘思峰,2007)。为避免并购整合失败,除了加强并购的可行性研究并进行详细的并购前调查外,要正确分析研究并购双方的资源特征,充分考虑组织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正确选择并购后资源整合模式(李广明,2006a),在众多资源整合模式中,系统整合式、供应链导向式或技术导向式、充分式或集约式的整合模式比较适宜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李广明,2006b)。 三、企业跨国并购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1.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现状评述。总体而言,国外有关并购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系统的并购理论体系,既有丰富的并购理论模型,也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据。跨国并购研究成果中既有理论模型,也有实务指南。然而,我国公司并购研究起步较晚⑥,研究工作多集中在介绍和引用国外的理论,尚未形成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并购理论体系,也罕见有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务指南,因而与国外的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概括起来,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将核心竞争力贯穿于跨国并购全过程的系统研究。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大多从理论或实证的角度去分析或检验某一个并购环节(如目标企业搜寻、筛选与估价、融资与支付方式、并购风险防范或整合等)的设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缺少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全过程的系统研究。由于基于不同目标的不同并购环节的设计可能会相互冲突,从而使企业无法实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初衷,最终导致企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跨国并购活动失败,因而现有相关研究的结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被大大地削弱。(2)缺乏基于行业特征的跨国并购实务指南。现有基于通用行业的跨国并购理论研究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业(如对技术和资本均高度依赖的航空制造业)的并购实务很难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因而需要针对行业特征对跨国并购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以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跨国并购实务指南。(3)重事后分析,轻战略研究。最近10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以跨国并购为主题的论文共有370余篇,其中战略研究论文仅22篇。跨国并购战略理论研究的不足是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真正的跨国并购战略的原因之一。跨国并购战略的缺乏使得中国企业开展的跨国并购多数为机会性并购,这为日后的整合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导致跨国并购的失败。
2.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并购实务领域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有关跨国并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⑴将核心竞争力与跨国并购密切结合,以获取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对目标企业的搜寻、筛选、定价以及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风险防范和整合管理等跨国并购全过程进行研究;⑵开展特定行业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为特定行业的跨国并购提供实务指南;⑶将战略管理理论与跨国并购理论结合起来开展跨国并购战略研究。 注释:
①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9年度《世界投资报告》。 ②花馨.09年前两月中企海外并购资金达218亿居全球第2.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3.16 ③转引自人民网“我企业海外并购整体成功率不足三成?钱不是万能”http://ccnews.people.com.cn/GB/142052/10092174.html
④转引自魏江等.企业并购战略新思维——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与整合管理模式.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⑤转引自胡玲.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⑥自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兼并事件和1993年宝安事件以后,我国公司并购研究才开始起步。
参考文献:
1.Faccio,M.,R.W.Masulis. 2005.The Choice of Payment Method in Europea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60 (3):1345-138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Harrison, J. S.,M. A. Hitt,R.E.Hoskisson,R.D.Ireland.1991.Synergies and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Differences Versus Similarities in Resource Alloc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17 (1):173-190.
3.Jacques Crémera,Yossi Spiegel,C. Z. Zheng. 2006. Optimal Search Auctions with Correlated Bidder Types. Economics Letters, 93 (1):94-100.
4.Kearney, A. T. 1999. Corporate Marriage:Blight or Bliss A Monograph on Post-Merger Integration. Chicago: AT Kearney.
5.Markides,C.C.,P.J.Williamson.1994.Related Diversification, Core Competencie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5:149-165.
6.Reuer,J.J.,O.Shenkar,R.Ragozzino.2004.Mitigating Risk in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The Role of Contingent Payou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35(1):19-32. 7.Salter,M.S.,W.S.Weinhold.1979.Diversification Throught Acquisition.New York: Free Press. 8.Sarkar,S.,T.Sarkar,S.Beria.2006. Structuring and Pricing of Collars,Earn-Outs and Contingent Value Rights to Manage M&a Risk.SSRN.
9.Stulz,R.1988.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 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25-54.
10.李广明.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模式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6(5) 11.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12.季成,任荣明.2007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支付方式研究.经济纵横,2007(10) 13.潘勇辉.跨国并购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研究——基于中美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7(7)
14.吴添祖,陈利华.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
15.贾名清,方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对策再思考.经济问题,2007(10)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0) (责编:若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