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来源:锐游网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这是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第2篇

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古人谈读书 2 摘录了古人谈读书的经典名句,告诉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并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1.会认32个生字及6个多音字,会写23个生字,会写相应词语。

2.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4.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忆读书 2 本文主要写冰心奶奶回忆了自己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体会,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我的“长生果” 1 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了作者读书的独特感受及读书对其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

口语交际 1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1.分条讲述,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

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习作 2 推荐一本书 1.写清楚推荐理由。

2.推荐的重要理由要写具体。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 1.交流读过的书和读书方法。

2.学会仿写比喻句;能根据句子的层次梳理段落内容。

3.书写提示注意点画的写法。

4.读懂并背诵《观书有感》,理解这两首诗的大致意思。

25 古人谈读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l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l 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4.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应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

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

5.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蕴含的寓意或道理后,再让学生熟读文言文,要读出感情,练读,指名试读,自己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预习提纲

(1)认读本课生字。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多媒体课件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

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第4篇

课时目标

1.会写、会认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

1.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预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韩愈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我们知道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那么读书的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

预设:批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

3.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通过读书名言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热烈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部分,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画出分隔符。教师相机纠正“识”的读音。学生自由读两遍。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教师范读第二部分,学生跟读。对照课件画出分隔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3)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跟读。画出分隔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2.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

注意:第一部分的“识”与第三部分的“识”读音不同。

通过教师正确地范读,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在词意、文意上有初步的理解。

三、学习生字。

1.师: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是否还有读不正确的音。

读会认字:

耻chǐ 矣yǐ 岂qǐ

分组读,找同学读,教师相机纠音。

预设:“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第三声。

2.学习会写字。

(1)找同学说一下易写错的字或者写这几个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岂”上部是“山”,下部是“己”,不是“已”,注意不要露头;“窥”是

(2)学生在习字本上将每个生字写两遍,教师相机纠正。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的三句读书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穴”字头;“皆”上部“比”字应写得较大,下部“白”字写小一点。

2.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关于《论语》你了解多少呢?

预设:《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再加上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

“四书五经”。

3.请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句话。

生: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注意这里面“敏”和“耻”的意思。(敏:勤勉。耻:以……为耻。)

(3)这句话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不耻下问),对,“不耻下问”便出自这句话。

(4)指名学生翻译第二句话。

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5)翻译这句话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字——“知”。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的意思)在相应的地方做好批注。

(6)指名学生翻译第三句话。

生: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

(7)这里的“默”是“默默”的意思,“识”在这里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需要大家多加注意。“厌”是“讨厌”的意思吗?(预设:不是)这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这里也要大家多加注意。

4.课堂总结。

(1)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

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2)在文中合适的地方做批注。

五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可以自主地翻译课文,在小组讨论时可以发挥自主性,教师的适时点拨可以使其更好的理解课文。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第一部分。

2.书写本课生字。

3.背诵第一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