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浅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来源:锐游网


浅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探究、协作互助、平等对话的活动过程。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回答、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养成勇于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帮助学生对课堂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对课堂积极参与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教师都需要在介绍学科学习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激发自己的思维,而且有助于锻炼自己的胆量、反应、语言表达能力等;认识到每一份思考就会有一次难得的收获,每一次参与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只有善于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勇于接受挑战的人,才会最终取得成功。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性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每周主动回答问题不得少于多少次,并让学生自己统计,自我评价,教师则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个别交流,帮助其逐步地养成良好的积极思考、勇于参与的习惯。

二、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活跃、开放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积极思考、勇于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表现欲,才会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活跃、开放的课堂气氛,一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这种权威性的角色,转变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同时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低姿态”,让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可挑战,而不应总是居高临下,不应总是以绝对真理的“代言人”自居,使学生望而生畏。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

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厌倦、疲惫,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鼓励学生去讨论、交流、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交流;既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学生答,还可以学生问教师答,师生在思维碰撞中提高,在思想交流中进步。在新课程实施中,需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而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过程中体验,在交流中提高。

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扣紧学生的情感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只有坚持以生活为基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引进源头活水,才能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也才能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于多媒体等多种手段,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五、增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勇气,肯定

学生的思考。提出的问题应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大而空”、“深而难”,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没有思维力度、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懒于思考。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而不应急于灌输。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充分肯定其可贵之处,而不应求全责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理想时,可引导其再思考,而不应急于求成。一名学生作答后,可鼓励其他学生作出修正和补充,教师少越俎代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少作限制性的要求,多作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有“言”即发,有“理”就说,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倾听者、引导者、欣赏者、鼓励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