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推进区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推进区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来源:锐游网
第4卷第l5期 2015年5月 教育观察 Survey of Education Vo1.4 N0.15 May.2015 推进区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于宏.侯文忠 (潍坊市奎文区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41) [摘要]潍坊市奎文区教研室基于解决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原有的课程 理念和实践技能与新课程实践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进行了以课程标准引领教师教学的探索项目研究。 项目组以构建和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研机制为突破口,通过指导学校构建教研机制、开发教学设计载体 引领教师实践,搭建交流平台和跟踪服务促进研究改进,有效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教师课程实践能 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研机制;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03—02 潍坊市奎文区教研室于2008年开始致力于以 研室提供引领、服务指导,形成“促进教师主动持续 课程标准引领教师教学的探索。当时基于解决区 发展,课堂教学不断优化”的教研、科研和师训“三 域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原有 位一体”的实践研究推进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各研 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技能与新课程实践要求不相适 究主体的职责是: 应的矛盾,我们依据《课程论》和《教学论》,借鉴上 实验学校:探索建立适合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设 海市徐汇区课程统整的经验。结合区域多年来在课 计和实施学科教学的校本研究机制,引导教师将理 堂教学改革中积累的经实践检验的优质教学策略. 论学习、学科教研与此项研究结合起来,建设基于 提出了“双整协动”的概念。双整协动是致力于构 课程标准的学科课程体系。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 建一种课程实践机制,引领教师在国家课程纲要和 课程体系是一个在教师课程实践中不断改进的动 学科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 态体系,较前期的研究改变是:原来的学科结构目 培养目标调整教学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课程资源整 标群变为“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校实际的学科课程 合(以教材为主选择教学内容),同时进行教学策 目标体系”:学期指南的制订从依据学科结构目标 略整合(设计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 群变为“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参考学科课程目标体 容和教学方法能有效协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科课程目标体系进 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的 行调适;单元指南和教学设计同样也是依据学科课 专业发展、课堂的持续优化、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程标准.参考学期指南,并在课程实践中对其进行 一、理清思路,构建机制,为项目研究奠定基础 动态调适。在这样的动态调适过程中,教师不断地 首先,教研室内部协调教研、科研和师训各部 深化理解和践行新课程理念,以提升自己的课程认 门,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双整协动”项目研 识和课程实践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究思路调整意见(讨论稿)》,理清实践研究的新路 教研室:由科研和师训部门联合组建研究团 线:指导学校立足实际,探索建立新的学校教学管 队,对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研究的实践机制和研究活 理常规。引导教师自觉地用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 动方式、策略提供指导与服务,在此基础上总结提 指导自己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并在自己 炼形成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科教研员组建研 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修正。提取有效的策 究团队,对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和 略,在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教学文化 完善提供指导和服务。在此基础总结提炼形成区域 的传承。 内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学科教学策略体系。这两方 其次,建立研究的组织机制:以学校为实践主 面的成果共同构成区域内科学实践新课程的有效 体,引领教师以教研团队为单位开展实验研究:教 机制 [作者简介]于宏,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研室科研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侯文忠,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研室师训中心 主任,高级教师。 3 我们在2010年9月15日的奎文区科研主任 会上解读项目研究新思路后,招募实验学校,全区 有潍坊十中等4所初中、奎文区实验小学等6所小 学积极要求加入研究团队。各实验学校的研究由 骨干教师孤军奋战转变成教研组团队攻坚。项目 组根据研究目标和教师可能的研究能力分解研究 任务.分别是“学校组织研究的实践机制”“构建某 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构建某学科学期指 南、单元指南的研究”“某学科典型课例展示”,各 学校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师资状况自主选择研究范 围和研究重点。在实验学校自主申报和教研室调 研考察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潍坊十三中、潍坊日 向友好学校和奎文区实验小学为以典型学科为先 导进行校本研究机制探索的试点学校和潍坊十中 等7所学校为选择试点学科进行基于课程标准教 学实践探索的试点学校的区域研究格局。 二、开发载体,技术指导。为项目研究提供支撑 学校和教师有了主动参与的意愿.但“怎么 做”还需要有效的引领。基于这种思考,教研室各 部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分析教师在实践 操作中的困难,并针对困难联合研制了《“双整协 动”与教学研究常规整合的操作要点(讨论稿)》, 对修改学期指南和学科结构目标群提出指导意见, 为学校进行实践研究提供方向引领、内容载体和技 术指导,为项目研究提供保障。 (一)课时备课卡——引导做好课标引导下的 “独立设计”(分工初备) 课时备课卡是教师进行独立教学内容(课题或 框题)备课的载体,它可以引导教师将“课程认识” “标准应用…‘资源整合”和“策略优化”等实践操作 要素融入日常的教学设计中。备课卡中的“课标要 求”“学情分析”和“调适目标”栏目,意在强化目标 意识,引导教师理清课标要求,使其站在学科、学段 的视角审视本课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 目标;“课内资源分析”栏目意在引导教师吃透教材, 理清教材文本所包含的学科教学信息:“调适资源” 栏目则是引导教师思考教材内容结构的调整和其他 课程资源的引入或调适;“教学方法(策略整合)”栏 目引导教师梳理积累有效的教学方法,为理性思考、 总结提炼有效教学策略奠定基础。课时备课卡引导 教师以每一个教学课题的设计为例子.不断经历“标 准应用”“资源整合”和“策略优化”的实践过程。在 一次次的历练中实现对课程认识的提升。 (二)集体备课汇总卡——引导做好个体智慧 的分享和积累(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卡即单元指南.其项目的设置与课时 备课卡基本相同.是引导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进行研 4 讨修改。并汇总梳理教师集体备课要点的有效载 体.也是学校教学文化积累和传承的有效载体。在 此表中.“调适资源”和“教学策略”两个栏目是开 放的.在交流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 课程资源库和教学策略库,其他项目是不断修改完 善的.这样能体现教师课程认识和课程实践能力提 升的轨迹。 在这些实践载体的引领下,构建起用课程标准 指导集体备课的实践机制: 第一步:提前分工备课。在进行单元集体备课 前,备课组协商把单元教学内容分配给每个成员, 每个教师在通览单元全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 做好自己承担课题的教学设计,完成此课题的课时 备课卡(包含导学案)。第二步:集体研讨单元备 课。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全体成员集合在一 起。汇总并讨论修改单元内各课题的教学设计(包 括课时备课卡和导学案),把修改后的课时设计汇 总到单元指南中.同时总结梳理原设计中的问题、 达成共识的修改意见以及存在的分歧。在集体单 元备课过程中需注意,不能寄希望于一次研讨就把 所有课题的教学设计改成精品,需根据教师的认识 水平和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研讨课题的详 例,以详例为典型总结此类课题的教学设计之法. 以求“研题得法”之效。第三步:个人反思个性备 课。教师以达成共识的单元指南为参考,根据自己 和所教班级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 善 形成既有共同学科教学目标.又保持教师个体 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 学的依据。 三、实施建议,指导统筹。使各项工作相得益彰 教研室通过制定 双整协动”项目研究思路 调整意见(讨论稿)》和《“双整协动”与教学研究常 规整合的操作要点(讨论稿)》等指导性文件,引导 实验学校理清项目研究与常规工作的结合点,构建 起教研、科研和师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 现单元指南的制定与集体备课的结合、学期指南的 制定与学期计划制定的结合、项目研究中各实践要 素的细化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的结合、学校推进项目 研究与科学推进自主课堂研究的结合,使学校的各 项教学研究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美]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