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农民工_用工荒_与大学生_就业难_

浅谈农民工_用工荒_与大学生_就业难_

来源:锐游网
学生管理工作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31.075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31期 总第182期

浅谈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胡昌宝

摘要:在全国经济复苏的形势下“民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出现。造成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产业转移、工资水平相对下降及供需双方认识上的误区等。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就业观念、对大学生与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及国家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农民工;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

作者简介:胡昌宝(1973-),男,安徽六安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光电技术。(江苏 扬州 225127)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超过758万人,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2010年新春伊始,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缺工,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荒蔓延到普工荒。

在全国经济复苏的形势下,“民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出现似乎是件荒谬的事情,然而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一、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可是由于我国现在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很强,结构性缺工无法避免;而产业链的单一化又不能很好地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用工荒”。

2.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

有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而且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使是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工作,不管薪水多少,目的在于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很多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老”可 “啃”,依仗“父辈”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等找到理想工作为止。

这些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想要的工作社会无法提供,从而出现 “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3.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近年来,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金融危机加速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于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有了更多的去处。再加之这几年国家推出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愿望降低。由于产业转移正处在一个过渡期,仍然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留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他们需要大批农民工,而产业转移和惠农政策导致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求职人数减少,从而出现“用工荒”。

大学生与农民工的不同是,哪里有好处哪里工作轻松他们就去哪里工作。新时代的大学生经过“独木桥”的洗礼、高校的培育,头顶知识的光环,往往好高骛远。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又喜欢大都市的繁华,认为只有“北上广深”这些地方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一些人涌向东部沿海城市求职,于是造成东部人才济济,导致 “就业难”。

4.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对下降

近几年,房地产火爆,中国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大,当数字游戏越来越高深时,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却在走下坡路。买不起房自不用说,中国的城市基本上都把自己城市内的普通劳动者挤出了自己的管辖范围。虽然这两年各地的最低工资水平都在上调,却始终赶不上物价的飙升速度。工资的绝对值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同等生活水平相比,其相对值却在下降。所以有近半80后漂一族被迫离开“北上广杭深”,导致这些地方“用工荒”。

5.供需双方认识上的误区

企业培养熟手大学生要高投入,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农民工实操性很强,大学生是理论型人才,两者满足企业的不同需要,但对于企业都同等重要。不少企业认为,农民工带来的是“现时利益”,大学生带来的是“长远利益”,在还未能为企业盈利时,不会给大学生过高的起薪。一些企业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企业不得不投入时间、金钱为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刚毕业大学生起薪低的原因。

169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31期 总第182期

学生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农民工待遇,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让更多高素质的农民工认可企业,把企业当成自已的家。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4.国家制度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愿望比较强烈,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于农民工的流向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应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供需双方认识上的误区还体现在彼此的价值取向上。企业的目标是“物超所值”,大学生的目标是“所值超物”,只有双方的相互退让才能达成一致,如果互不让步,就会出现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企业怕“留不住人才,成为大学生的培训基地和跳板”,而绝大部分大学生有“最多三五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然后跳槽到更好的单位”的想法。大学生想跳槽,企业不愿当跳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二、解决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设想1.着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低端,依赖廉价劳动力。不论是从前的“微笑曲线”(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和销售,而制造处于中间环节,其附加值最低),还是新近流行的“6+1”产业链理论(“6”指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1”指产品的制造),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制造处于产业链低端,而产品价值的90%由设计、营销等环节创造。

现实情况是,企业大多紧盯“制造”,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集中在技术工人和普工上,而在被忽视的环节上正是大学生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因此,解决“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着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2.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要转变只当干部和只去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在就业地区上,既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中小城市及农村,既可以是东部发达地区,也可以是中西部地区。另外,要把握择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合理评价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另外,选择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有根本性转变的体现。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用工荒”即可迎刃而解,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会存在。社会、企业、家长、大学生本人都要转变就业观念。社会宽容、企业接纳、家长支持、大学生勇敢,从普通员工做起,找到生存的空间,就一定会获得发展。

3.重视对大学生和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一些高校教学质量滑坡,学生素质低下,用人单位只好拿硕士生当做本科生用,专科生的活儿由本科生做。这自然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将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联系起来看,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教育制度、“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都需做调整,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

解决 “用工荒”与 “就业难”的问题,应该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合理设置专业,使大学毕业生更加

170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改善工作环境。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中央及地方应大力推行惠农政策,从而保障农民工回乡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国家还应当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对在中西部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对东部沿海进行技术密集型转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促进其升级转型。

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比如,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使得高校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具体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这种基于信息平台的沟通与交流为大学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国家还可以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促使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对于积极支持和与大学合作办学的企业,国家将给予一定的补偿、奖励及扶持。这不仅为大学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并存,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而不是“用工荒是局部性、结构性用工短缺”的说法那么简单。这不是企业一涨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咬牙上调工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有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它们便会死灰复燃。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消除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诱因。这样不仅能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还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缘何“就业难”与“用工难”同时突现东部地区[J].出国与就业,2010,(34).

[2]曾黎.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交点——当前形式下进一步发挥人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2):154.

[3]胡欢欢.“就业难”与“用工荒”成因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9,(5):237.

[4]罗芳,罗琴.浅析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与对策——对“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7-3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