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 管理制度;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插队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身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一)规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
(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 (二)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交接程序,并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交接程序的正确执行。
(三)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的正确、完整与 及时性.
(四)规范并严格执行重要检查结果和诊断过程的口头、电话和书面交接流程。
(五)强调跨专业协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供团队合作能力,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制定重大医疗风险应急预案。 (二)评估有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压疮)等风险的高危患者,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三)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四)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的健康教育。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一)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二)为患者提供多种参与医疗照护过程的方式与途径。 (三)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相关培训,鼓励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四)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一)领导班子重视,定期听取患者安全工作汇报,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患者安全。
(二)建立医院安全事件报告平台,提供有效、便捷的报告途径,鼓励医务人员全员参与自愿、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近似错误和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应制定强制性报告事项。
(三)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分析、反馈。对严重事件有根本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落实并反馈结果。
(四)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采用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针对医院的薄弱环节,主动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患者安全文化。
(六)加强对医护人员暴力伤害的防范。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安全操作使用流程,加强对装备警报的管理。完善医学装备维护和故障的及时上报、维修流程。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确保设备仪器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三)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标本采集、检测、报告的安全操作流程,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临床实验室及标本的安全。 (四)落实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
一、护理副院长岗位说明书
一、基本资料 岗位名称 业务副院长 二、工作概述 在院长领导下,协助院长管理全院的医疗、护理、科研教学等业务工作,保证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而有序地开展。 三、工作关系 直接上级 内部联系 四、工作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的护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分管工作。制定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定期参加全院护理活动,及时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严格遵守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对护士的任职资格,确保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3.负责指导并审定护理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定期检查危重护理、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的实施,发现情况,采取有效对策。 4.定期参加护理查房,定期听取护理部工作汇报,了解护理管理指挥系统的组织管理效应。重视护理部正副主任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支持护理部对全院护理工作行使领导、管理职权,确保护理不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5.负责指导护理部开展护理继续教育工作及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引进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有计划地培养护理骨干人才,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队伍。 6.督促检查各级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护理教学、整体护理及护理科研工作。 院 长 各业务科室及全体医技护人员 直接下级 外部联系 副主任、护士长及护理部干事 卫计局、兄弟医院及相关的职能科室 五、任职资格
(一)从业资格 (二)教育培训 (三)工作经验 执业资格:护士执业证书 技术职称:副主任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 学历要求:护理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培训要求:管理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人际沟通培训 临床工作:1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管理工作:5年以上护理管理工作 专业水平:精通护理学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掌握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趋 势及新技术信息,并保持与本专业护理发展的相应水平。 外语水平:外语达到中级水平 计算机水平:熟练应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系统 1. 在事业上有拓展意识、预见和分析能力。 2. 很强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 3. 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4. 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5. 较强的护理科研能力。 (四)知识水平 (五)能力要求 六、工作权限 1. 对护理系统人员的管理指挥权。 2. 对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士长任用的提名权和建议权。 3. 对所属下级的工作争议的调解与裁决权。 4. 对所属下级的监督、检查与考核权。 5. 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权。 6. 对所属下级工作差错的责令整改权。 7. 部门预算范围内财务开支的审批权。 8. 对部门及护理方面各类上报材料、报表的内容审查权。 9.对院长工作和行政部门工作的建议权。 七、工作质量标准 1. 医院各项指令贯彻执行及时、有效。 2. 管理目标明确,年有计划、季有重点、月有安排,年终有总结,目标管理达标。 3. 护理管理体系健全,护理垂直管理有效落实。 4. 有健全的护理例会制度并有效落实。 5. 负责全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院内调配,遇有重大、突发等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负责随时调配护理人力。 6. 有健全的护理工作制度、操作规程、护理常规等,并有效落实。 7.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有持续改进方案和质量可追溯机制。定期组织护理质量与安全检查,各项护理质量与安全指标达标。 8. 及时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患者投诉,有记录、有反馈,重大事件及时向主管院长汇报。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重症及特殊患者抢救工作组织有序、效果好。 10. 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培训率和继续教育率达100%,考核合格率100%。 11. 有全院各级护理人员的培养目标及培训计划达标,每年考试、考核1—2次,成绩记入技术档案,作为护理人员晋职、晋升、奖惩依据。 12. 护理科研有计划、有落实措施,有科研成果。 13. 资料记录及归档管理规范,各类报表上报及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