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来源:锐游网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心理学》关于后进生的研究

什么是后进生?后进生俗称“差生”,是教育学、社会学上的概念,系指在同龄人、同一集体中,与“先进者”和“一般者”相比较,其社会化进程落了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从以下两个方面给“后进生”定性,一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划线,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这就容易让我们的眼光只关注到学业而漠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进步或闪光之处;二是背离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以衡量成人的尺度去衡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即衡量指标成人化,这就容易使教育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从而人为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造成了教师“恨铁不成钢”的遗憾,从而也间接打击了孩子追求进步的积极性。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其主要贡献在于:(1)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促进了当代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2)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两大心理学派(刺激?D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对动物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偏向,直接开拓了人的学习理论的建构,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弘扬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方面做出了贡献。

3、《没有孩子是差生》·清澈小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书中提到:“差生”这个名词的确无法考证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它的存在却像“魔杖”

一般,导致了多少心灵暗无天日,多少童真烟消云散,我也被这个问题围绕着。但书中也有一些观点是我不能苟同的。如:是谁制造了“差生”?是谁让孩子们对这样的词语记忆得如此深刻?从各类小词典再到《词海》,我想要找到对这个词语的解释,但是没有。很显然,着是在学校里派生出的词语。再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

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实践者都在关注和研究“差生”问题。一方面教育在费尽心思地转化“差生”,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正在层出不穷地制造“差生”。这是多么令人迷茫和痛心的事啊!我认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差生”和“差异”的区别。“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人们经常说: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孩子生下来就是有差异的,包括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生活环境等等。但是,作为家长,一家一个宝贝,他们只能看到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的缺点,而作为教师,我们面对四五十个孩子,总能看到不同孩子的各个方面。我们怎么看待“差生”和“差异”。我认为,作为家长,首先要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比。今天比昨天怎样,现在和过去比怎样。然后自己的孩子再和别人的孩子比,有优点,继续发扬,如果有缺点有差距,就应该把心态放平和,能改正或者是能赶上别人更好,如果不能,也不能强求,因为毕竟每个孩子都不同。作为教师,我们也清醒得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孩子学习好,但他的活动能力并不好,有的孩子学习不是太好,但是他的体育或者是劳动能力特别好,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特长,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取长补短。这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做。

4、《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赵国忠2008年第一版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够获得成功。所以,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苏霍姆林斯基

今教其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阳明

谈话对教师和班主任来说是一门艺术,很多教师会把谈话看的很简单,不注意利用对方的语言及心理活动进行反馈活动。这会使得谈话效果较差,甚至有时起到副作用,谈话时应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推心置腹的方式触动学生情感,通过语言媒介,真正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情景中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获得心理平衡。师生谈话切不可操之过急,简单粗暴。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心,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再好的药只有吃下去才能有效果,再有用的话只有听进去才能起作用。如果良药难以下咽,忠言难以入耳,再好的用心也会打折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