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小儿咳嗽(介绍一个外感咳嗽的收尾方)
懒兔子,你好:小孩现在3岁3个月了,自从开始上幼儿园,就小毛病不断,有段时间他开始咳嗽,症状是白天完全不怎么咳嗽,也不发烧,舌质,嗓子也不红,大小便均正常,唯独晚上咳嗽几阵,会咳醒过来,一声接一声,并且感觉气有点回转不过来。
于是按照外感治疗,尝试用了小青龙合剂,止咳散均无效,因为舌质也不红,小便也都正常,没有按养阴清肺的法子再治疗。
后面就送医院检查了,发现是支原体引发的肺炎咳嗽,服用西药阿奇霉素差不多痊愈了。但是服用阿奇霉素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每次服完都有呕吐,吐的眼泪都出来了,看得我心疼的呀。
西医治疗支原体引发的咳嗽可以用阿奇霉素,那么中医该怎么治疗呢?
去幼儿园才呆了一周,小孩又不幸有中招了,因为听人说支原体感染后容易复发,不会这么快就又中招了吧。
小孩晚上回家就感觉有点发烧,量了下体温37.5℃,有点咳嗽。第二天上午发烧严重,39.5℃,无汗,睡着背部有微微汗,流清鼻涕(晨起黄色),依然咳嗽。左右脸颊红,舌质红苔薄黄,因为口渴喝水较多,小便多,小便颜色正常。大便干,脉浮数。口气正常,无伤食。
我辨证后诊断为风热表症,辛凉解表的法子。参考了下赵绍琴的温病的法子,用银翘散合桑菊饮:
连翘9g 银花5g 薄荷 3g (后下) 杭菊花 5g荆芥4g 芦根15g 淡豆豉 9g 桑叶9 g 前胡4g 浙贝母贝9g 黄芩5g生甘草3 g 一剂水煎服。
昨天喝完药后,第二天宝宝发烧已退,精神已经恢复正常,吃东西也算正常,但是食欲不如以前,体温有时候正常,有时候低烧37.5℃,有点寒热往来。清鼻涕已经很少,咳嗽依旧,咳嗽为干咳无痰,舌质暗红,口不渴,中后段舌苔白腻,小便正常。
按养阴清肺的法子,用点沙参麦冬汤:南沙参10克 、桑叶10克、生甘草3克 麦冬9克、 生扁豆5克 、天花粉4克、桑白皮6克 生地3克 ,一剂水煎服。
喝完一剂药后,发现舌苔变的更白腻了,小孩精神也一般,舌质暗红,白天寒热往来的症状已经消失了,但是晚上依然阵发性的发热,温度依然在37.5℃左右。
感觉身体,应该是湿温,单纯性的养阴清肺效果不好,会造成身体湿更重,热反而不去。
用三仁汤加减:杏仁6克,生薏仁15克,白蔻仁6克,白扁豆9克,麦冬6克,黄芩4克,桑白皮6克,前胡4克,桔梗3克 炙百部4克 生甘草3克 ,一剂水煎服。
白天喝水的时候也适当的喂了点金银花露,香香的,甜甜的,有芳香化浊和清凉的功效,小孩完全不拒绝。喝完药后第二天,舌苔白腻的现象减了一半,咳嗽也好多了,晚上也不再发热了,继续喝两剂药后(白天依然喂些金银花露),舌质已经淡红,只剩下轻微的咳嗽。
这次小孩因为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咳嗽拖的时间有点长了,可能肺气虚了,因为小孩还
有点清鼻涕,用彭坚教授观音应梦散善后。
观音应梦散:党参5克,生姜10克,水开后煮15分钟,每天三次,每次服用加入一小勺蜂蜜,味道只是有点轻微的辛辣,小孩比较好接受,服用4天后,咳嗽完全好了。这个医案有点儿长,我几乎没做删减,就是因为案子里有好几个细节,值得我们探讨商榷。
首先,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白天不咳嗽,只有晚上阵咳。家长有没有想过,这个可能不是外感咳嗽,而是肝咳?就是因为刚上学,孩子对新环境不熟悉,情绪有点儿紧张,导致肝火犯肺而引起的肝咳。
这时候应该用什么药?疏肝理气的药,比如加味逍遥丸或者小柴胡颗粒。
可是西医认为这是支原体感染,用了阿奇霉素。没有把郁火散出去,而是压向了身体的更深处。所以才会有支原体感染后容易复发的情况。因为邪在里啊,基本和定时炸弹差不多。
第二次咳嗽复发后,发烧39度。各项症状都指向了热证,但其实应该不是风热外感,而是内热炽盛,散不出来。此时用银翘散+桑菊饮其实挺好,透热转气,辛凉散热,给热邪以出路。
所以用后第二天烧就退了。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位妈妈没有乘胜追击,再用一剂,把热邪彻底赶出去,而是停了药。结果晚上出现寒热交替,此时是非常明显的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肯定能一剂而愈。
但妈妈想太多,用了养阴清肺的方子。要知道,热邪不除,滋阴可能反而导致热更胜,
相当于火上浇油,热邪更难去。因此孩子仍有持续性的低烧、咳嗽。
后来妈妈辨证为湿温,用了三仁汤,我个人认为辨证用药不是太准确,孩子之所以后来顺利退烧,应该是她不间断喂金银花露的结果。
金银花露的功效就是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正好对证。
我看过很多例医案投稿,都是妈妈治疗孩子的感冒咳嗽。其中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频繁换药。中医里有句话叫做效不更方,治疗感冒也是一样。当我们用了某个药初显成效时,一定要坚持至少再用一剂,巩固疗效,而不是急于换方。
身体也有个自我恢复的过程,用药只是帮助脏腑功能恢复而已。莫要太心急。
那么下面,我们再详细地说一下这位妈妈最后用于收尾的咳嗽验方:观音应梦散。
这是记录在湖南名医彭坚教授书里的方子,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文如下:
“反复感冒,咳嗽久而不愈,往往是因为元气受伤,不能恢复,寒热夹杂所致,有时小青龙汤不能胜任,伯父曾传给我一首民间验方,用于咳嗽“收尾”。伯父经常提到治病之难,一难于“转方”,二难于“收尾”。收尾难,又莫过于感冒咳嗽。感冒咳嗽虽称之为“小病”,但治疗不当,可以迁延日久,即使治疗得当,有 时也易留有一点尾巴,患者每天偶尔咳几声,别无不适,然而一旦受一点风寒,咳嗽又起,老人小孩尤其如此,患者大都不愿再吃药,惟“观音应梦散”颇受欢迎, 因为本方乃药食两用之品,口感甚佳,患者乐于接受。用于外感咳嗽后期,迟迟不愈,干咳无痰或少痰,倦怠少气,扶正祛邪两难者,每每有效。
其方为:党参50克(或西洋参15克) 生姜100克 蜂蜜100克.
方中以生姜散寒止咳,蜂蜜润燥止咳,党参益气补虚。生姜得蜂蜜之润,则温而不燥,蜂蜜得生姜之温,则润而不涩,党参得生姜之温散、蜂蜜之甘润,则补虚而不留邪,益气而不伤阴,对于反复感冒咳嗽,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十分贴切。 '
这个方子我原来并不知道,看了作者的这篇文章后,才立刻去查找的,真的是学习了。方子很小,药简力专,应该效果很好。所以家有容易外感咳嗽的朋友,一定收藏,想必会有大用。
方子的剂量比较大,应该是煎煮好了以后,放置冰箱,每次服用1-2勺,一日三次。
虽然这篇医案的某些地方我有些许不同看法,但是整体来说,妈妈已经处理得很冷静周到。如果以后能在有效的情况下坚持用药,不随意变方,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再次感谢作者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