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串联中介模型的认知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

基于串联中介模型的认知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

来源:锐游网
第14卷第4期 2017年4月 管理 学报 VoL 14 NO.4 Apr.201 7 Chinese Journa1 of Management DOI编码:10.3969/j.issn.1672—884x.2017.04.007 基于串联中介模型的认知重塑 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 尹 奎 孙建敏 陈乐妮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摘要: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以307名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路径分析探讨关系重塑、任务 重塑在认知重塑与工作投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综合自我决定理论探讨上述3种工作重塑 方式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重塑对关系重塑、任务重塑、工作投入具有显著 正向影响;关系重塑在认知重塑与任务重塑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任务重塑对工作投入具 有显著正向影响,任务重塑在关系重塑与工作投入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关系重塑、任务 重塑在认知重塑与工作投入关系中具有串联中介作用。 关键词:工作重塑;资源保存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工作投入 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84X(2017)04—0528—09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Crafting on Job Engagement:A Chain—Mediation Model YIN Kui SUN Jianmin CHEN Leni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 ing,China) Abstract:Us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ory,we discussed the linkages among cognitive craf— ting,relationship crafting and task crafting.In addition,we integrate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investigate how different job crafting affected employee’S job engagement.We collected data among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employees(N一307)and examined the mediated roles of relationship crafting, task crafting between cognitive crafting and job engagement.Results showed that:Cognitive crafting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lationship crafting,task crafting and job engagement.Cognitive crafting in— fluenced task crafting through the partial mediation of relationship crafting;Task relationship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job engagement and played a completely mediated role in relationship crafting job engagement relationship.People who performed cognitive crafting were likely to craft their relation— ship,resulting in task crafting and finally leading to the improved job engagement. Key words:job crafting;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ory;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ob engage— T11Pnt 1 研究背景 良好的工作设计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动 机,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从而获得高绩效 ]。在 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及员工对工作 内在价值期望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一种自 与工作相匹配,使工作认知、关系边界、T作任 务发生改变的一系列主动性行为。工作重塑对 工作投入 、工作绩效 、幸福感 ’ 、顾客满意 度 产生重要影响。工作重塑与传统工作设计 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相比于传统工作设计的 丰硕研究成果,有关工作重塑的研究尚处于起 步阶段 。 下而上的工作设计途径——工作重塑得到了学 者们的广泛关注 。wRzESNIEwSKI等 首 次正式提出工作重塑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员 工自我实施的,旨在使自己的兴趣、动机和激情 收稿日期:2Ol6一O5—28 工作投入的本质是将自我投入到工作中的 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重塑对_[ 作投入的积极影响在个体与团队层面都得到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2158) ・ 528 ・ 基于串联中介模型的认知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尹奎孙建敏陈乐妮 普遍证实 ]。工作重塑可以分为认知重塑、关 系重塑与任务重塑3种 ]。以往的研究大都将 其作为并行自变量来探讨各自对工作投入的影 响,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工作重塑中的认知重塑、 任务重塑和关系重塑维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 逻辑关系 。任务重塑、关系重塑强调员工行 为的改变,而认知重塑更侧重员工态度的改变。 认知重塑因不需要额外努力,风险性更低,花费 的时问短,逻辑上先于关系重塑与任务重塑 , 但上述推断尚没有得到实证的检验。根据资源 保存理论,资源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关系资源与 任务资源,而资源是相伴而生的,关键资源能够 促进其他资源的发展与使用,资源丰富的个体 会做出更多冒险性行为 。任务重塑涉及任务 范围、类型的调整,需要领导的授权、支持以及 同事的协助才能更好的开展;关系重塑则是构 建高质量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关系重塑构建高质量的社会性交换关系, 能够为任务重塑提供必要的资源。鉴于此,本 研究以期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梳理工作重塑不同 维度之间的关系,从实证上验证认知重塑一关系 重塑一任务重塑的逻辑关系链条;其次,综合工 作要求一资源模型、自我决定理论,验证工作重 塑不同维度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过程,既可响应 文献[12]的研究号召,又可拓展工作重塑的已 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研究模型见图1。 图1研究模型 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工作重塑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O世纪 80年代。KULIK等 指出,不管上级是否参 与,员工可以主动、自发地重新设计自己的工 作。早期任务修正与个别协议概念的提出是工 作重塑概念的直接理论来源。工作重塑具有如 下特征:①积极主动性,指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 性改变,是一种员工主动性行为 ;②过程适应 性,指工作重塑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并受职 业生涯阶段与工作情境的影响;③非物质回报 性,指通过认知、行为重塑追求工作的内在价 值,并获得精神满足和幸福;④隐蔽性,可能不 会被管理者发觉;⑤随时性,指没有明确的时间 段以及个人目的指向性,目的是满足个体的兴 趣、能力,不一定与组织目标一致 。从工作重 塑的维度划分而言,当前有两大流派:①基于 wRZEsNIEwsKI等 提出的概念,将工作重 塑分为认知重塑、关系重塑与任务重塑3个维 度 “ ;②基于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TIMSl_1 等 提出的四维度的模型,即增加社会性工作资源、 增加结构工作资源、提高挑战性工作要求和降 低阻碍性工作要求。本研究采用三维度模型进 行概念解释与测量,原因在于:①三维模型符合 文献[3]提出的工作重塑概念原意,且TIMS 等 提出的四维模型同样基于文献[3]提出的 概念;②TIMS等 开发的4个维度量表并未 包含认知成分,而认知因素是工作重塑的重要 组成部分 ;③认知重塑、关系重塑与任务重塑 分别对应于个人资源、关系资源与任务资源,便 于探讨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关系;④四维模型 在测量上是属于个体行为还是个体认知指向不 清 ],且已有实证研究表明部分测量题项的信 度不理想口 。此外,在BERG等 以中国大陆 样本的研究中将工作重塑分为任务重塑与关系 重塑。 2.1认知重塑与关系重塑、任务重塑 认知重塑是指员工通过转变对工作任务、 关系或者工作本身的认识,感受到的独特工作 价值 。对工作的认知重塑是个体重塑工作经 历的重要方式,是个体的思维过程,与工作无 关。关系重塑是指对工作中与谁互动和交流做 出的改变。例如,“与兴趣、价值观相似的同事 成为朋友”,可进一步分为构建关系、重建关系、 适应关系3种类型。任务重塑是指员工在工作 中主动增加或减少任务数量,拓宽或缩小任务 范围的行为表现 ],可进一步细分为增加任务、 强调任务与重置任务3类 。根据资源保存理 论,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就是进行资源积累以保 护其他重要的资源 ,这些资源是其所珍惜的, 对于获取高层次目标或理想的未来状态具有工 具性意义。资源可以分为任务资源、关系资源 和个人资源。其中,个人资源包括自我效能、组 织自尊与乐观 。认知重塑是对自己工作价值 与意义的肯定,有利于个体积极情绪的产生,实 现个体资源的积累。认知重塑先于关系重塑和 任务重塑,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①认知 指导行为,对工作价值的积极认知能够激发员 工改善工作的内部动机,而工作是任务与关系 的综合体 2l;②任务重塑与关系重塑属于主动 性工作行为,而已有实证研究发现,工作认知与 主动性工作行为正相关 ;③根据资源保存理 论,保护认同促使人们来保护与发展能够维持 认同的条件。高认知重塑的个体形成了积极的 ・ 529 ・ 工作认同,为了维持这种认同,个体会采取资源 获取与保存两种策略。关系重塑更多的是资源 获取,而任务重塑同时包括了资源保存(减少任 务)与获取(增加工作要求)两种策略 。由此,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认知重塑与任务重塑存在正相关 关系。 假设2认知重塑与关系重塑存在正相关 关系。 2.2关系重塑的中介作用 任务重塑相比于认知重塑、关系重塑,是更 加外显的工作设计方式。例如,引入新的工作 方法、承担额外工作任务等。员工在具体重塑 任务选择上会考虑发挥自己的专长,考虑他人 对自己行为意图的期望以及获得他人的支持与 信任 。员工通过关系重塑(如了解工作中的 他人等)能帮助自己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建立 友谊网络,从而获得同事的支持与信任。关系 资源的积累有助于打消任务重塑可能对同事带 来消极影响的顾虑。关系重塑带来的关系资源 有助于员工增加工作要求,弥补任务重塑过程 中的资源损耗。BERG等 的研究发现,基层 员工需要改变他人的期望与行为来为自己工作 重塑创造机会,而关系重塑通过构建关系、重建 关系、适应关系来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为改变 同事期望与行为奠定基础。此外,任务重塑有 可能带来员工之间的妒忌,引发社会比较动 机[2 ,而通过关系重塑能够帮助员工降低这种 顾虑。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关系重塑与任务重塑存在正相关 关系。 认知重塑能够改变员工对工作价值与意义 的认知,作为一种个体资源,激发员工重塑工作 的内在动机,促使员工进行关系重塑与任务重 塑。认知重塑通过关系重塑进而对任务重塑产 生影响:①关系在华人组织情境中极其重要,认 知重塑后,个体会优先进行关系重塑;②组织中 的关系可以分为上下级关系(LMX)与同事关 系(TMX),是重要的工作资源 ”],有利于员工 主动性行为的产生E 283。已有研究证实了I MX、 TMX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 、个体主动性行 为 。此外,LI[3 直接验证了LMX对232作重 塑的积极影响;③本研究采用的是SLEMP 等 编制的工作重塑量表,关系重塑主要是积 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并未包含降低或 回避与他人互动的成分。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 关系重塑在认知重塑与任务重塑 ・ 53O ・ 管理学报第14卷第4期2017年4月 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2.3 关系重塑、任务重塑与工作投入 目前,SCHAUFELIl3。 提出的工作投入概 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他认为工作投入是 一种积极主动的与工作相关的态度,包括热情、 奉献与专注3个维度,是一种工作中高度卷入、 高能量的状态。工作投入的员工通过调动生 理、认知与情感资源投入到工作中,有利于提高 工作绩效 。员工工作重塑作为一种员工行为 能够通过满足员工的胜任、自主与关系的心理 预期进而提高工作投入水平。根据自我决定理 论口 ,员工有获得胜任、自主与关系的需求,能 够满足上述需求的工作能够激发员工的内部动 机,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投人。自主是指个体 心理自由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选择权。 关系需求是指个体渴望与其他人建立亲密的联 系。胜任是指个体对能够掌控环境、行为,产生 积极结果,有效应对挑战的需要[3o3。员工通过 关系重塑(如“与工作中有相似技能或爱好的人 成为朋友”等),构建与自己兴趣与爱好相投的 关系网络,满足自己的关系需要;通过任务重 塑,改变任务的数量,增加任务的挑战性等,员 工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技能,并进一步实现自 我发展,满足个体的胜任需求。SLEMP等 。 发现,任务重塑、关系重塑能够满足员工的内部 需求,分别与胜任需求、关系需求、自主需求正 相关。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关系重塑与工作投入存在正相关 关系。 假设6任务重塑与工作投入存在正相关 关系。 关系重塑能够为任务重塑提供必要的关系 资源与条件,提高任务重塑的“概率”。而任务 重塑通过增加或降低工作要求,将工作任务特 征与个人的兴趣、偏好相结合,满足胜任、自主 需求,进而提高工作投入。即个人根据自己的 偏好对工作中人际关系做出的调整对工作投入 而言,更多的是起到“保障”作用,任务重塑是 对工作任务、内容做出的改变,对工作动机的激 发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由此,提出以下假 设: 假设7任务重塑在关系重塑与工作投入 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2.4认知重塑与工作投入 认知重塑不属于行为的范畴 ,对工作投 入的影响主要源于工作态度的改变。态度包括 情感与认知成分,认知是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 基于串联中介模型的认知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尹奎孙建敏陈乐妮 对特定事物的整体评价。通过认知重塑,员工 会去思考如何让工作给予自己生活意义,不断 给自己“工作对于组织成功、整体幸福感具有重 要意义”的暗示,有助于积极工作态度的形成。 从工作认同角度看,工作认同中一个很大成分 就是个体如何认知 ,这有助于帮助自我认识 广义的自我。工作认同是个体对工作是什么、 不是什么的自我陈述。工作认同不能随意改 变,但是个体可以对工作中的自己是谁以及工 作为什么重要做出诠释。这些诠释形成了工作 中的自我概念以及个体工作中的意义感。当个 体对自己从事工作意义与价值持有积极态度 时,有助于高能量工作状态的激发。由此,提出 以下假设: 假设8认知重塑与工作投入存在正相关 关系。 2.5关系重塑、任务重塑的串联中介作用 工作投入是个体将自我投入并反映在工作 中,强化个人与工作、他人连接的能动过程口 , 是一种工作态度。认知重塑与工作态度最为密 切,且不需要额外努力,逻辑上先于关系重塑与 任务重塑 。认知重塑带来的工作态度转变, 激发了个体自我投入的意愿,但这种自我投入 意愿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是间接的。一方面,认 知重塑能够给自己带来积极情绪,实现个人资 源积累(如自尊、乐观等),个人资源对工作投入 的影响需要重构关系资源、任务资源才能得以 实现;同时,作为一个团队成员,对任务的调整 涉及到与团队其他人的协调,为了避免任务重 塑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在任务重塑前,会通过 关系重塑改善工作关系。另外,中国员工对关 系重塑的重视程度可能远大于西方,当认知发 出改变时,会优先进行关系重塑。此外,关系重 塑带来的关系资源能够为个体任务重塑提供外 部动机,即对任务重塑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工具 性支持,帮助个体达到预期目标。由此,提出以 下假设: 假设9认知重塑通过关系重塑、任务重 塑的串联中介对工作投入产生积极影响。 3 研究设计 3.1研究样本与程序 本研究通过委托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问卷的 发放与回收,所有问卷均事先装入信封中,问卷 提示语中要求员工填写完后撕下信封口的双面 胶,进行问卷密封,交由被委托人后,统一邮寄 给研究人员。为保证问卷质量,采取以下措施: ①对被委托人进行培训,对问卷发放时间、流程 进行标准化操作定义与说明;②强调问卷的匿 名性与学术研究目的,打消员工填写问卷的顾 虑。共计发放纸质版问卷400份,回收问卷 355份,剔除回答带有明显规律性、漏答、乱答 等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307份,问卷有效 回收率为76.75 。样本中,性别方面,男性占 46.6 、女性占53.4 ;年龄方面,平均年龄为 34.2岁(SD一7.3);教育背景方面,专科及以下 占39.0 、本科占31.7 、研究生及以上占 29.3 ;管理层级方面,基层员工占62.9 、基 层管理者占27.8 、中层管理者占6.9 、高层 管理者占2.4 ;企业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占 24.5 、民营企业占58.6 、外资企业占 4.1 、合资企业占6.2 、其他占6.6 ;行业 类型方面,制造业占49.8 、批发零售业占 19.5 、软件通信占6.6 ,其他占24.1 ;岗 位专业方面,技术研发类占21.3 、销售类占 25.4 、行政/人事/财务类占19.1 、生产制 造占15.7 、其他占18.5 。 3.2 变量测量 (1)认知重塑 该变量的测量采用SLEMP 等 编制的工作重塑问卷中的认知重塑分量 表,共5个题项,如“思考自己工作的方式对于 生活的积极影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 bach’S d值为0.867。 (2)关系重塑 该变量的测量采用SLEMP 等 编制的工作重塑问卷中的关系重塑分量 表,共5个题项,如“努力去更好地了解工作中 的其他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 值为0.726。 (3)任务重塑 该变量的测量采用SLEMP 等_8 编制的工作重塑问卷中的任务重塑分量 表,该量表的信、效度已得到有关研究的证 实 。共5个题项,如“引入更加适合你技能与 兴趣的新工作任务”。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 Ot值为0.800。 (4)工作投入 该变量的测量采用 SCHAUFELI等 编制的跨文化工作投入简 版量表,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得到了国内学者 的证实 。包括活力、奉献、专注3个维度,每 个维度各3个题项,如“工作时,我觉得精力充 沛”。本研究中,3个维度的分量表Cronbach’S d值分别为0.904、0.905、0.921,总量表的 Cronbach’S a值为0.963。 上述4个变量的测量中,工作投入的测量 量表采用Likert 7点计分,1~7表示从“从不” ・ 53】 ・ 管理学报第14卷第4期2017年4月 到“每天”;其余3个变量的测量量表都采用 l ikert 6点计分,1~6表示从“从不”到“总是”。 3.3数据分析 告,可能存在同源偏差。采用Harman单因子 检验共同方法偏差,通过对变量进行逐步合并, 检验模型拟合度的变化。模型中概念合并的过 程中优先合并相关度较大的变量(见表1)。由 表1可知,四因子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其中, 。/ 厂一2.744<3、CFI一0.918>0.9、TLI— .本研究采用SPSS 22.0、MPLUS 7两种软 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检验研究中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其次,通过相 关分析描述样本情况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 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检验研究 假设。 O.900、RMSEA===0.080。单因子模型的拟合程 度较差、y / 厂一8.409>3、CFI===0.634<0.9、 TLI一0.573<0.9、RMSEA一0.164>0.08。 4 统计分析 4.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卡方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四因子模型优于 其他竞争模型,说明本研究中变量的相对独立 性。 1 O 0 研究中的所有变量与信息都是由员工报 表1验证性因子分析(N一307) 变量 四因子模型(C、R、T、J) 三因子模型(C+R、T、J) 。 7 O6 8M * *  1* TL1 125 128 128 l28 1 30 131 1 6 4 7 ● RMSEA o.080 1 0 O342.953 4 ● 4 ● 2 ● 8 8 ● 2.744 2.792 7 * * 5 o.918 o.9l4 o.895 o.903 o.90o o.897 357.349 407.104 3 9 6 * 1 5 1 * 2 5 4 * 5 5 5* 5 o.O81 o.o89 o.085 9 1i凶子模型(C+T、R、J) i因子模型(C,R+T、J) 两因子模型(C+R+T、J) 3.181 3.oo9 3.242 o.874 o.884 o.87l 385.2O7 421.508 1 Olo.89o 0.634 o.o90 o.164 单因子模型(C+R+T+J) 11o1.523 8.4o9 o.573 86* 注:指标拟合优度评价标准为z /df<3、CFI ̄O.9、TLI;>O.9、RMSEA ̄0.08;C表示认知重塑、R表示关系重塑、T表示任务重塑、J 表示工作投入,+代表因素合并。 (0717!4.2描述与相关分析 0.443,P<0.01)、关系重塑(r一0.418,P<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x ̄a信 息见表2。由表2可知,认知重塑、关系重塑与 任务重塑之问中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在0.630 0.01)与认知重塑(r一0.27l, <0.01)均表现 出正相关,且相关性依次递减,初步验证了本研 究的研究假设。除任务重塑外,其他变量的 ,到0.653之间,证实了3种重塑方式是工作重 塑的重要方面。工作投入与任务重塑(r一 /AVE均大于所在行、列的相关系数,进一步证 实了本研究中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 表2描述与相关分析(N一307) 类别 1.性别 2.年龄 平均数 标准差 1.534 34.157 o.500 1 7.331 o.855 o.73o o.993 o.840 o.896 1.373 o.434 o.057 o.072 o.o2o o.O35 o.023 O.O15 3.学历 1.920 4.岗位等级 5.认知重塑 1.488 4.064 6.关系重塑 7.任务重塑 8.工作投入 4.007 3.856 4.872 注:*、**分别代表声<o.05、 <o.Ol,下同;对角线加黑数字为 _值。 4.3 假设检验 工作投入的影响,将认知重塑、关系重塑与任务 重塑作为并行自变量,以工作投入为因变量,构 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 ( 。一358.645,.y /d f一2.846<3、CFI=== 0.912,TLI一0.894、RMSEA一0.082),认知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 验证。首先,为了验证假设1,以认知重塑为自 变量,任务重塑为因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 一82.543, /d_厂一 2.579<3、CF 一0.957、TLI一0.939、 重塑(I9—0.376、P<0.05)对工作投入的主效应 显著。由此,假设8得到支持。关系重塑( 一 RMSEA===0.076),认知重塑(J9—0.747,P< 0.01)对任务重塑的影响显著。由此,假设1得 到支持。其次,为了验证不同工作重塑方式对 ・ 0.333,P>0.10)对工作投入的主效应不显 著。由此,假设5没有得到支持。任务重塑 532 ・ 基于串联中介模型的认知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尹 奎 孙建敏 陈乐妮 ( 一0.422、 <O.01)对工作投人的影响显著。 基础上移除了认知重塑对工作投入的直接影 由此,假设6得到支持。 响。模型3相比于模型1存在显著差异(AZ 一 最后,借鉴舒睿等 研究中的串联中介检 4.648,声<O.05),尽管与模型2的差异不显著 验方式,通过构建竞争模型来验证部分中介还 (AZ。一2.452,声>O.05),但模型2的信息统计 是完全中介(见表3)。首先,基于所有假设构 量指标更低,因此,模型2更优。模型4在模型 建全模型作为基准模型(模型1),选取AZ 、信 2的基础上进一步移除了认知重塑对任务重塑 息指数AIC、BIC以及基于样本大小调整BIC 的直接影响;模型4与模型2模型相比差异达 作为模型比较的依据。总体来看信息指数越小 到边缘显著水平(AZ 一2.753, <O.10),与模 代表模型拟合越好。在构建竞争模型的过程 型1相比达到显著水平(AZ 一4.949,P< 中,优先删除不显著的路径。模型2在模型1 0.05),且信息统计量均高于模型1与模型2。 基础上移除了关系重塑对工作投入的直接作 模型5在模型4基础上进一步移除了认知重塑 用,结果显示模型2与模型1相比无显著差异 对工作投入的直接影响,与模型1(AZ 一 (AZ 一2.196,P>0.05),参考信息统计量指 7.593, <0.01)与模型2(△ 。一5.397,P< 标,模型2产生了更小的信息量,且形式更加简 0.05)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比较,模型2 洁,因此,模型2优于模型1。模型3在模型2 拟合效果更好。 表3模型的拟合效果、路径系数及间接效应结果(N一307) 类别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拟合 358.645 360.841 363.293 363.594 366.238 指标df 126 127 l28 128 129 △y2—— 2.196 4.648 4.949 7.593 AIC值 13 81o.77 13 793.86 13 8u.41 13 811.72 13 812.36 BIC值 14 038.62 14 014.48 14 032.04 14 032.34 14 029.37 样本大小调整BJC 13 838.86 13 821.O6 13 838.62 13 838.92 13 839.12 路径 认知重塑一工作投入0.376 0.180 0.181。。 系数 认知重塑一关系重塑0.839“0.837 0.841“0.881”0.887 认知重塑一任务重塑0.306 0.323 0.343 关系重塑一任务重塑0.535 0.515 0.502 0.832 0.838 关系重塑一工作投入 一0.333 任务重塑一工作投入0.422 0.298 0.452 0.297 0.449 间接 认知重塑一关系重塑一任务重塑0.449 0.431 0.422 0.733 0.743 效应 关系重塑一任务重塑一工作投入0.226 0.153 0.227”0.247 0.376 认知重塑一关系重塑一任务重塑一工作投入0.189 0.128 0.191 0.218 0.334 注:+表示户<O.1。由于工作重塑(Likert 6点测量)、工作投入(Likert 7点测量)尺度不一,所有路径为标准化路径系数。 由模型2可知,认知重塑对关系重塑得影 区间不包含0。由此,假设9得到支持。本研 响显著( 一0.837, <0.01)。由此,假设2得 究的整体模型显著路径见图2。 到支持。关系重塑对任务重塑的影响显著(I9一 0.515,P<0.01),由此,假设3得到支持。 认知重塑对任务重塑的间接效应显著(口一 0.431,P<0.01),事后采用偏差矫正的boot— strap法(N===1 00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95 置 图2整体模型显著路径 信区间为Eo.179,0.728],区间不包含0。由 5 结论与讨论 此,假设4得到支持。关系重塑对工作投入的 间接效应显著( 一0.153, <0.05),采用偏差 5.1 理论贡献 矫正的bootstrap法统计分析表明非标准化间 (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证实了工作重塑 接效应95 置信区间为E0.067,0.434],区间 (除关系重塑外)对工作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 不包含0。由此,假设7得到支持。此外,本研 这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对工作重塑作用效果的研 究发现认知重塑一关系重塑一任务重塑一工作 究,拓展了对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认识;同时, 投入路径系数显著( 一0.128, <0.05),采用 证实了SLEMP等 编制的三维工作重塑量表 偏差矫正的bootstrap法统计分析表明非标准 在华人组织情境中的适用性,也响应了文献[3] 化间接效应95 置信区间为Eo.032,0.226], 未来对该量表信、效度进行检验的号召。关系 ・ 533 ・ 重塑度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在 于:该结论是在控制了认知重塑与任务重塑之 后得到的,事后检验表明关系重塑对工作投入 的独立影响显著(口一0.506,P<0.01)。 (2)关系重塑在认知重塑与任务重塑关系 中具有中介作用 这进一步澄清了工作重塑三 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实证证实了文献 [6,8]的推测,否定了wRZESNIEwsKI等 。 的 论断,即任务重塑、关系重塑与认知重塑3个维 度并不存在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可能与中国 人强调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认知、个体特 征与国外从业者存在明显差异有关 ]。此外, 认知重塑对关系重塑与任务重塑的影响印证了 行为识别理论,即个体根据认知水平来采取相 应的行为,认知指导个体如何采取相应的行 为㈨。 (3)任务重塑在关系重塑与工作投入的关 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 论,强调了关系重塑带来的关系资源对任务重 塑、工作投入的积极作用。以往的研究更多的 将关系重塑与任务重塑作为独立自变量来探讨 其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因此,从理论和实证上均 证实了任务重塑对关系重塑作用效果的传导机 制。 (4)证实了“认知重塑一关系重塑~任务重塑 工作投入”路径的合理性,从个人资源、关系资 源、任务资源转化、互补的视角探讨了工作重塑 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为资源保存理论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 现有研究发现。个人资源在工作 资源与工作投入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而本 研究则证实了关系重塑、任务重塑在认知重塑 与工作投入中的串联中介。产生研究分歧的原 因在于:本研究中的个人资源侧重认知因素,与 个体关系紧密,而文献[41]中的个体资源更多 受情境因素的影响。此外,本研究的工作资源 强调构建过程,而非静止状态。这也启示未来 的研究应该关注不同来源的个体资源在工作资 源与积极结果中的不同作用。 5.2 实践启示 (1)认知重塑对工作投入产生积极影响 这启示管理者可以引导员工进行积极的认知重 塑来提高员工工作投入水平:①加强对员工认 知重塑方面的培训 ,聘请认知领域有实践经 验的专家传授工作积极认知技巧与经验;②鼓 励员工对现在的工作进行思考,同时让其试想 自己理想工作的状态;③在招聘与选拔过程中, 优先聘用带有积极认知倾向的候选者。 ・ 534 ・ 管理学报第14卷第4期2017年4月 (2)关系重塑通过任务重塑对工作投入产 生积极影响 企业管理者可以为员工关系重塑 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建立导师制为新老员工 互动搭建平台,通过建立学习活动小组为兴趣 与爱好相同的员工建立非正式群体圈子,促进 组织中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 (3)任务重塑对工作投入产生积极影响 这启示管理者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承认员工对 工作更加了解,员工知道工作中的什么地方可 以进行改进 ;②给下属留出一定的空间与机 会进行自我管理,除了要求员工完成指定的工 作任务外,也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 进行任务特征调整 ;③给员工提供及时的反 馈,对合理的任务重塑给予积极评价,实现正强 化。 (4)认知重塑通过关系重塑、任务重塑对工 作投入产生影响 这启示管理者在对员工的工 作重塑行为进行引导的过程中,要把握重点与 先后顺序,优先从员工认知重塑着手,转变员T 对工作的认知,强调工作对组织、个人、社会的 积极贡献;同时,也要为关系重塑与任务重塑营 造良好的职场环境。 5.3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①采用横截面 数据,无法充分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仅从 数据上看,可能反向因果也是存在的;②工作重 塑与工作投入均采用员工报告,难免存在同源 偏差问题,虽然同源数据对因果关系的影响并 没有预期的严重,但出于严谨性考虑,未来可采 用纵向研究设计降低同源数据带来的偏差;③ 样本较小且样本中的行业、岗位类型较多,并没 有控制样本特征因素的影响,通过大样本,进行 多群组比较将有助于澄清本研究结论是否适用 于不同类型群体,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④T 作重塑的定义与测量尚不成熟,尽管SLEMP 等 开发的量表维度属性较为清晰,且易于理 解,但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情境还有待进一步 验证。此外,该量表中的关系重塑更多侧重积 极构建关系并不包括疏远关系,任务重塑也并 未进一步细分增加任务还是减少任务,NIES— SEN等 在这方面做了进一步细分,将来可以 采用新的量表验证本研究的结论。未来可进一 步关注以下研究方面:①拓展工作重塑的内容。 除了任务重塑、关系重塑、认知重塑,还可能存 在其他工作重塑类型,例如自我技能发展、改变 工作地点等;②工作重塑对工作投人的影响机 制。目前,尚不清楚工作重塑带来的积极结果 基于串联中介模型的认知重塑对工作投人的影响研究——尹 奎 孙建敏 陈乐妮 是因为个体参与了这个过程还是因为实现了 人一岗匹配或者是减少了繁琐的工作流程,未来 可进一步对比哪种解释机制更强I3 。③进一步 探讨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因果关系。根据 LU 的人一情境匹配理论,工作投入强的员工 会积极寻求人一环境改变,带来工作重塑。未来 可以借鉴TIME等 钉的做法,对工作重塑进行 每周或每天测量,进一步论证工作重塑与结果 变量的因果关系;④进一步探讨关系重塑和任 务重塑两者问的双向因果关系。任务重塑同样 是一种构建资源的策略,通过承担更多的职责 与任务,有助于关系重塑。这启示未来可以收 集3个及以上时间点数据,通过自回归模型验 证任务重塑与关系重塑的因果关系。 参 考 文 献 [11 HOLMAN D J,AxTELL C M,sPRIGG c A,et a1.The Mediating Role of Job Characteristics in Job Redesign Interventions:A Serendipitous Quasi—Ex— perimen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O1O,3l(1):84~105 [2]胡睿玲,田喜洲.重构工作身份与意义——工作重塑 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10):69~81 [3]wRzEsNIEwsKI A,DUTTON J E. Crafting a Job:Revisioning Employees as Active Crafters of Their Work 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26(2):179~201 厂4]DEMER0UTI E,BAKKER A B,HALBESLEBEN J R B.Productive and Counterproductive Job Craf— ting:A Daily Diary Study[J].Journal of Occupa— 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15,20(4):457~469 r5]PETR0U P,DEMEROUTI E,SCHAUFELI W B. Job Crafting in Changing Organizations:Anteced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Exhaustion and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O15,20(4):47O~480 r6]SLEMP G R,KERN M L,VELLA—BRODRICK D A.Workplace Wel1一Being:The Role of Job Crafting and Autonomy Support[J].Psychology of Well—Be— ing,2015,5(1):1~17 [7]SIDDIQI M A.Work Engagement and Job Crafting of Service Employees Influencing Customer Outcomes [J1.Vikalpa,2015,40(3):277~292 [8]si EMP G R,VELLA—BRODRICK D A.The Job Crafting Questionnaire:A New Scale to Measure the Extent to Which Employees Engage in Job Crafting [J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2013,3(2): 126~146 r9]BAKKER A B,TIMS M,DERKS D.Proactive Per— 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The Role of Job Craf— ting and work Engagement[J].Human Relations, 2O12,65(10):1 359~1 378 r 10]NIESSEN C,WESELER D,KOSTOVA P.When and Why Do Individuals Craft Their Jobs?The Role of Individual Motivation and Work Characteristics for Job Crafting[J].Human Relations,2016,69 (6):1 287~1 313 [11]HOBFOLL S E,JOHNSON R J.Resource Loss, Resource Gain,and Emotional Outcomes among Inner City Women r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 cial Psychology,2003,84(3):632~643 [12]陈荣,周盛琳,张小林.工作形塑的概念、结构及其测 量[J].南方经济,2015(3):93~105 [13]KULIK C T,OLDHAM G R,HACKMAN J R. Work Design as an Approach to Person-Environment Fi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7, 3l(3):278~296 [141 PARKER S K,COLLINS C G.Taking Stock:In— tegra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Multiple Proactive Be havior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3): 633~662 [151赵小云,郭成.工作重塑: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 长的新途径[J].心理科学,2014,37(1):19O~196 r16]SLEMP G R,VELL BR0DRICK D A.Optimis— ing Employee Mental Health: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Intrinsic Need Satisfaction,Job Crafting,and Employee Well-Being[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4,15(4):957~977 [171 TIMS M,BAKKER A B,DERKS D.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Job Crafting Scal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O(1):173~186 [18]BRENNINKMEIJER V,HEKKERT K M.To Craft or Not to Craft: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gulatory Focus,Job Crafting and W0rk Outcomes [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15,20 (2):147~162 [191 DIK B J,BYRNE z S,STEGER M F.Purpose and Meaning in the Workplace[M1//BERG J M,DUT— T0N J E,WRZESNIEWSKI A.Job Crafting and Meaningful Work.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 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3:81~1O4 [2O]HOBFOLL S E.The Influence of Culture,Commu— nity,and the Nested—Self in the Stress Process:Ad— vancing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J].Ap— plied Psychology,2001,50(3):337 ̄421 [21]wEIGL M,HORNUNG S,PARKER S K,et a1. Work Engagement Accumulation of Task.Socia1. Persona1 Resources:A Three-Wave Structural E— quation Model[J].Journal of Voeationa1 Behavior, 2010,77(1):14O~153 ・ 535 ・ [22]H()I LENBECK J R,ILGEN D R,CRAMPTON S M.I ower Back Disability in Occupational Setting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iew[J].Personnel Psychology, 1 992,45(2):247~278 [23]梁西胜.工作认知、组织承诺与在职行为的关系研究 [D].广州:广州大学管理学院,2012 [24]HOBFOI I s E.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Caravans and Engaged Setting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rganizationa1 Psychology,2011,84(1):116~ 122 [25]BERG J M,WRZESNIEWSKI A,DUTTON J E. Perceiving and Responding to Challenges in Joh Crafting at Different Ranks:When Proactivity Re— quires Adaptivit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 havior,2010,31(3):158~186 [26]张春雨,张进辅.员工妒忌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 资源开发,20lO(6):5~9 [27]BAKKER A B,DEMER0uTI E.The Job De— mands—Resources Model:State of the Art[J].Jour— 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7,22(3):309~ 328 [28]GORD()N H J,DEMER0uTI E,BI ANC P M I , et a1.Job Crafting and Performance of Dutch and A— merican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J].Journal of Personnel Psychology,2015,14(4):192~202 [29]I ()VE M S,FORRET M.Exchange Relationships at Work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Member Exchange and Supervisor Report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Journal of I.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8,14(4): 342~352 [3O]杨静,王重呜.基于多水平视角的女性创业型领导对 员丁个体主动性的影响过程机制:LMX的中介作用 [J].经济与管理评论,2O16,32(1):63~71 [3 1]I I J.The Mediating Roles of Job Crafting and Thri— ving in the LMX-Employee Outcomes Relationship [J].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2015,28 (1):39~51 r32]SCHAUFEI I W.The ConceDtualization and Meas— urement of Work Engagement[M]//BAKKER A B, I EITER M P.Work Engagement:A Handbook of Essential Theory and Research.East Sussex:Psy chology Press,2010:l0b24 [33]RICH B I ,LEPINE J A,CRAWFORD E R.Job Engagement: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n Job Per— 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O10,53(3):61 7~635 r34]RYAN R M,DECI E I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536 ・ 管理学报第l4卷第4期2017年4月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1一Being[J].American Psy— chologist,2000,55(1):68--78 [35]SHUSHA A.The Effects of Job Crafting on Organ— 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Evidence from Egyp— tian Medical Center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 search,2014,7(6),14O~149 [363 KAHN W A.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J].Acad— 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4):692~ 724 [37]SCHAUFELI W B,BAKKER A B,SAI ANOVA M.The Measurement of Work Engagement with a Short Questionnaire A Cross—National Study[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06, 66(4):701~716 [38]许勤,席猛,赵曙明.基于_T作投入与核心自我评价 视角的辱虐管理与员工主动行为研究[J].管理学 报,2015,I2(3):347~354 [39]舒睿,梁建.基于自我概念的伦理领导与员工工作结 果研究[J].管理学报,2O15,12(7):1 012~1 020 [4O]VAI LACHER R R,WEGNER D M.What Do People Think They’re Doing?A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J].Psychological Review, l987,94(1):3~15 r41]XANTHOPOUL()U D,BAKKER A B。DEMER— OUTI E,et a1.Work Engagement and Financial Re— turns:A Diary Study on the Role of Job and Person— al Resource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 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9,82(1):183~200 [42]GORDON H J.Craft Your Job:Improving wel卜 Being,Decision Making, and Performance in Healthcare r D].Eindhoven:Technische Univer siteit Eindhoven,2O15 [43]TIMS M,DERKS D,BAKKER A B.Job Crafting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Person-Job Fit and Mean— ingfulness:A Three-Wave Study[J].Journal of Vocationa1 Behavior,2016,92(1):44~53 [44]I U C,WANG H,I U J,et a1.Does w。rk Engage— ment Increase Person——Job Fit?The Role of Job Craf—— ting and Job Insecurit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O14,84(2):142~152 (编辑 郭恺) 通讯作者:孙建敏(1961~),男,山东莱州人。中国人民 大学(北京市 100062)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E mail: chinajms@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