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13936
2006年第l0期 Sci科技管理研究 2o06 N。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uuu l'u’ 10文章编号:1000—7695(2006)10—0094—04 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流模式及组织架构 李枫林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企业核心技术的改变将会导致组织结构的更新,而新的组织结构必将具有新的信息流模式。本文在研究 企业纵向及横向信息流性质与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信息流模式的冲击,由此总结出电子 商务企业组织中信息流的双回路模式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文章期望从信息流的角度构建电子商务企业的组织架 构,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组织结构;信息流;企业信息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旺的。它从产生到 下的信息流在金字塔式的企业中占据着主动地位,是上级 现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 领导贯彻决策发布指示的正常渠道。下行流对于保持企业 和积极参与,并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长期以 的整体性,实现企业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常以文 来习以为常的各种传统贸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世界上许 件、指令的形式传递。上行流是指信息在企业中从低层向 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高层的流动,这种自下而上的信息流是上级领导获得反馈 2005年初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 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成员向领导、下级向上级反映自 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 己的要求、愿望、提出批评、建议的正常渠道。上行流有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通常由企业成员或下级部门定 义。作为一项新技术,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时空 期或不定期的书面报告、口头请示等向上级领导传递信息 界限,领导着世界潮流。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如何改变 或由上级的领导主动向下级部门、组织成员索取信息。我 传统企业的信息流模式,以便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 们可以将这种信息流模式称之为“纵向信息流模式”(图 要求,使企业在搜集、获取、传输和利用信息上更加便捷和高 1a),其优点在于结构严谨、等级分明、信息流向明确、便 效,成了电子商务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企 于监控,表现出初步的信息流管理。 业信息流模式的特性分析着手,通过对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模 这种模式有两个缺点:一是信息在流通中经过的层次太 式中信息流的行为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建立电子商务企业 多。多级传递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信息的丢失或失真,降低信 的信息流模式,促进企业组织进行深层次的变革。 息流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此外,传递者由于理解的差异及好 1 两种组织结构中信息流模式的特性 恶的不同会对同一信息加以不同的解释,甚至有意隐瞒或添 加某些信息;二是信息流流向单一。这样会导致各部门问各 正规的企业信息流是组织为达成其目的而必须进行的 自为政、很难相互协调一致地完成企业的目标。各部门间没 信息交流,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经 有形成行政上或逻辑上的关系,成为企业信息交流的瓶颈。 由企业组织所规定的一种信息流通渠道或方式,从另一个 1,2纵横信息流模式 侧面反映了组织的结构形式。现代企业常常从信息处理的 随着矩阵型组织结构模式的出现,组织中的信息交流 角度进行组织的设计…,我们以两种典型的组织结构为例, 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该组织结构既克服了传统金字塔模 分析企业组织中信息流模式的特性,从流程的角度来了解 式的许多弊端,又保留了某些优点。这种组织结构中在具 企业组织的结构、目的及运行效率等问题,为电子商务企 有纵向信息沟通的同时,也加强了横向的联系,使企业中 业设计一个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流模式做准备。 的信息流通更加迅捷和有效。 1.1 纵向信息流模式 般来说,水平信息流是企业内部具有相同或相近权 首先我们分析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的信息流特性。企 力、地位、职能等级者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但实际上, 业从一种无具体结构的形式转变为金字塔式的职能结构时, 水平信息流主要存在于操作层。企业组织成员或部门之问 就形成了一定的信息通道,具有了固定的信息流程。这种 的同级横向联系是协调组织行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 信息流动主要是纵向信息流动,包括下行流和上行流,下 径,它与纵向的垂直信息交流是互为补充的。矩阵型组织 行流是信息在企业内部由高层向低层的流动。这种自上而 中职能经理与项目经理之间就必须通过这种横向的信息交 收稿日期:2005—09—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枫林: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流模式及组织架构 流,才能达到对具体某一职能部门中参与某一特定项目的 人员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纵向和横向信息流之间的关系 是非常密切的,纵向流的信息很大一部分要靠水平交流、 横向互动来消化。前者是企业内部的大循环一上下传递各 种信息;后者是小循环,是各种垂直信息到达终极目标, 并得以吸收、处理和利用。 95 本主义精神,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信息收集、传递、加工、 处理、利用等沟通方式,改变了信息量、信息内容和利用 信息能力在企业上下的分布,由于信息流模式的变化,从 更改变了企业内各种岗位的权力授予与制衡关系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信息)权力分配格局,从而使人 们能够更好地构筑企业的信息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 最后,信息技术加强了企业中信息流的作用,使企业 从面向人、财、物的管理转变为面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 我们可以将这种组织模式下的信息流模式称之为“纵 横信息流模式”(图1b)。纵横两种信息流打破了企业信息 交流的“瓶颈”,使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为着企 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提供了跨地域、 业的目标运作。该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职能部f]间的信 息沟通,但无法反映信息流间的逻辑关系,对信息流的控 制与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则。另外,该模式中每个纵横信息 流的结点就是一个决策点,使决策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 但节点的增多又会阻碍信息流通的畅通,虽然“纵横信息 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信息通道,但信息仍达不到 合理流动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决策者和员工在获取信息时 仍需经历几个纵横结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仍产生了 定的障碍。 奇鹾巍 a.纵向信息流模式 b.纵横向信息流模式 图1 两种组织结构中的信息流模式 2信息技术对信息流模式的冲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系统动力学家、 教授弗雷斯特发表了一篇论新型企业的文章 ,他认为, 在未来的企业中,上下级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那 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由于对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起不 到任何作用而被扬弃。弗雷斯特认为,电脑将会在打碎金字 塔式官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预言,在新型的企业中将 出现一种新的关系结构,这种结构是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 企业应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有四十多年的 历史。开始,大多数企业组织只是应用于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员工的数量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后来企业的注意 力逐步转向以管理信息为目的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 进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数据的共享,这最终使得企业的 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部门可以合并;责任可以根据信息 的运动重新分配;流程需要重新设计等。 信息技术在三个方面促进了企业信息流模式的变革: 首先是信息流传播速度的加快。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 有助于企业运用科学、规范的作业程序与方法,进行大量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能以快捷准确的通信方式来交流和 传播企业信息,从而迅速解决分歧,对各种变化做出及时、 正确的反应,提高决策效率与效果,缩短作业周期,改善 作业水平与品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是改变了信息流的控制方式。信息技术所具有的 高度协调化、网络化的强大功能,所倡导的团队合作及人 响应迅速的联机服务、开放式检索数据库、系统集成等易 于共享思想与创意的体系结构与服务,引发了一系列的人 的行为和思想上的根本性变革。在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 天,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的生活及工作模式给人们以巨大 的冲击,成为企业在不同管理层次上实现革新的催化剂。 3 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流模式 信息流模式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如何使组织机构内部 形成一个清晰、高效的信息传递路径,并通过对信息流的 控制来加强企业对信息处理的能力 。根据信息流的性质 及组织的特点,我们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流动作一些分 析,从而构建一种适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管理理念的信 息流模式。 3.1纵向信息流的分化 首先,我们分析企业的纵向信息流。在金字塔的组织 结构里,信息的上行与下达同组织的权力线相一致,并在 同一条线上,其优点是保持了组织的高度统一,但却存在 信息传递速度慢及信息失真的缺陷。矩阵结构中信息流的 上行与下行是分开的,下行流从总经理出发经由项目经理 到达员工,而上行流则从员工开始经由职能部门到达总经 理处。一般来说,下行的信息流主要是任务的传递,而上 行的信息流则是任务的反馈信息,将上行流与下行流的传 承者分开,有利于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进行有效的控制。 作为信息的使用者,首要的问题是信息的有用与有效。 其有用性包括信息的准确与及时,对于组织中操作层面的 员工来说,及时获取上级的准确信息是重要的,如果上层 的决策直接到达操作层则可解决信息的有用性,因为它可 以解决信息在下达过程中的失真问题,及时而准确。信息 的有效主要是指信息在决策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将 大量的信息资源经过类似数据挖掘过程后获得对决策有益 的信息是高层管理者的愿望,从操作层传递上去的信息应 该经过加工处理,变成有用的信息,否则就是海量的信息 与信息垃圾一样。 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流动的信息就构成了一个回路(图 2),该回路解决了组织中管理决策的信息传递问题。在具 体组织中,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动仍然通过职能部门统计分 析后逐级向上传递,但采用信息技术后信息的来源变得透 明,上层决策者在必要时可随时查明原始信息的出处,以 加强决策的准确性。自上而下的信息可以在决策层直接分 解为详细的指示和命令,并直接下达到操作人员手中,避 免中间管理层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可能导致误解(错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6 李枫林: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流模式及组织架构 的理解)或曲解(在某种条件下故意歪曲理解)。 图2纵向循环回路 3.2横向信息流的分化 下面我们来分析横向信息流的逻辑关系。 横向信息流主要是指操作层面上的信息共享,但不同 的信息流动方式反映了企业不同的业务流程及经营模式。 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管理的出发点是满足顾客的需求,最终 达到企业效益的巨大提高。作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 经营模式,其业务流程整体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客户需 求分析(或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其次,在获知客户需 求以后,就要进行开发设计(通过并行工程来实现);然后 是采购管理,根据研发的结果,向供应商发出订货通知, 获取零部件(通过供应链管理来完成);接下来是组织生 产,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使得制造过程相当的简单;最 后一步是销售过程,该步骤既是上一循环的终点也是下一个 循环的起点,在营销及销售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取客户大量的 需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企业可进入下一研发阶段(图3)。 供 采 研发卜昌 销 ·●尊墨置 顾 应 = ==搴 - 商 1. 购 : 叫生产 售 : 客 图3横向信息流程的循环 图3中从客户出发一直到供应商以信息流为主,反过 来,从供应商到客户是以物流为主(同时伴随信息流),表 明企业的业务是以客户为出发点,以信息为导向的一个完 整的循环。下面主要讨论各环节中的相互关系及主要功能。 销售环节是企业与客户间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售出产 品并采集客户信息。在这里将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 出有价值的情报,该情报是企业决策的基础,是研发的起 点。研发是决定企业产品生产的重要阶段,它以顾客需求 为出发点,对产品的性能、式样、工艺等进行研究开发, 确定最终的产品样品,并将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信息提供给 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研发的要求选择供应商,获取零 部件。接下来的就是生产与销售,主要涉及生产管理与物 流管理(同样也有信息流)。 上面讨论的是从整体上看企业的经营流程,它们一环 套一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流回路。对于具体的过 程,可以构造具体的信息流模式,如在研发阶段,可以根 据并行工程的特点,构造多级反馈信息流模式 J。 在整体上看这个组织,它由两个信息流回路构成:反 映管理功能的纵向信息流回路与体现经营模式的横向信息 流回路。他们一方面实现着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表示了 种功能间的逻辑关系,透过这种关系,也可以窥见电子 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 4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电子商务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内部信息流模式,同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信息流模式的变革,反过来又 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构。其实,技术是企业组织的基 础,任何企业组织都是依赖特定的技术而构建的;企业组 织核心技术的不同使得企业组织形态不一样,而且企业组 织的核心技术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企业组织形态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于传统的法约尔式的直线—— 职能组织,由于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基础之上的,其操作 过程高度程序化,并且这种技术比较稳定,所以与这一技 术相匹配的金字塔形式的组织形态能够生存下去。然而, 目前企业组织的技术基础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核心技术 已由机械技术向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转变,这种环境从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组织形态的基础,它不仅会影响企业组 织的目标,而且会改变企业组织的结构与运行方式。 般来说,处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经历着 权力的两次转移。第一次是权力从高层管理者转向操作层。 在企业组织中,由于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及 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资本已不再是企业组织的 关键资源,日渐突出的则是企业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 术的普遍使用及信息流模式的改变,企业组织的绝大部分 信息不必再集中于企业组织的高层,而是根据需求为整个 企业组织所共享,这就削弱了高层管理者对信息的垄断权。 这种形势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的高层的某些权利向基层 转移,企业组织中的等级关系逐渐淡化,职能关系得到加 强。第二次权力转移是从企业组织转向顾客。同样地,由 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使用,顾客获取有 关产品的信息不仅很方便而且成本很低;另外,技术的进 步使经济跨越了产品短缺时代,卖方市场迅速消失,取而 代之的是买方市场。这一市场的变化,使得企业组织不再 是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而是能销售什么,才生产什么。 这表明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决定权已由企业转移到顾客。 在电子商务企业的组织内部,企业的工作不再以职能 为中心,而是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工作,形成一个个任务 流程。员工不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流程负责,流程成 为组织的基本单元,职能成为管理的要素,企业将在一个 合理而有序的流程环境中运行。 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与完善,传统企业职能部门 的作用,在新的现实环境中也已变得不再适用。部分职能 部门变成了经营流程的一分子,如研发、采购等,另一部 分则成了管理流程的辅助机构,如财务、人力资源等,操 作层信息经过这些部门传达到高层,供决策参考。在现代 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已不再为各种机构所屏蔽,高层的 决策可以直接到达操作层面而不需中间环节。满足这种要 求的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枫林: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流模式及组织架构 97 作层中所有的信息对高层都是透明的,但高层无法对这些 海量信息做出处理,必须由专门机构来完成这项工作,这 种机构应该包含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即人、财、物及其 他有关信息。而高层所作的决策却可以直接传达到底层, 不再需要中间层的转换。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权利的 合理分配、有效的激励机制等,但信息的合理流动与应用 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网络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信息灵活 流动的条件,却不能提供信息流动的规则。如何利用信息 网络来构建高效的组织,是企业管理者经常思索的问题, 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企业中,新的商务模式要求我们建立相 图4企业组织结构 应的信息流模式和组织结构。希望本文建立的组织结构及 信息流模式能给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GALBRAITH,J R.Organizational Design:An Information Process· ing View[J].Interfaces,1974(4). [2]FORRESTER,J w.A New Corporate Desin[J].Ig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1965,7(i). 该组织结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组织 的基本单元为流程,流程的大小以一个完整的事件为单位, 尽量不分得过细。(2)组织结构的层次少,作为直线结构 的中层是每个流程的负责人并参与高层决策,且无管理幅 度的限制。(3)操作层完成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本身构 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具体包括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 环节(见图3)。(4)管理层负责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的控 制与管理,主要为决策层服务。具体可包括财务管理部、人 力资源部、物流管理部及信息资源部等机构。(5)决策层通 [3]特里克.管理信息与控制系统[M].胡昌平,译.湖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9. [4]李枫林,董江山.基于并行工程的企业信息流模式分析[J]. 情报杂志,2002(11). 作者简介:李枫林,男,博士,副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 子商务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理论。 过管理层获得的信息做出决策,并直接下达到操作层。 面向流程的组织结构与面向职能的组织结构在高层是 没有区别的,但其输入与输出不再是在一条线上,这是由 信息技术及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所决定的。因为,尽管操 (本文责编:彭统序) 盒盒盒盒盒盘盒盒盒盒客套盒盒盒盒客套盘盘盒盒盒盒盒盒盒盒盒 盘盒客套盒盒盒盒盒盛盒盒盒客套客套盒盒盒盒盛客套盒盒客套客套盒盒盒 (上接第86页) 哲学动态,2003(10):23. 2l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 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未来 [4]陈筠泉,殷登祥.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0:160. 的企业文化将是综合的文化,是吸收了最开放、最前卫、 最优秀的现代文化而形成的。只有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才是企业文化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力量之源,才 是企业技术决策成功的先决条件。通用电气前CEO韦尔奇 (J.Welch)说得好,“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 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为的能力。”通过在决策中不断地 学习,这些企业就变得越来越聪明,决策的次数越多,决 策的质量也就越高 。 诚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 信息等的社会作用愈益突出,这必须肯定。然而我们不能 忽视,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是管理和技术决策主体。知 识、信息等要由社会实践主体来掌握和运用,才能实际地 运用于社会实践过程,因而才能够实际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5]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70. [6]张尧庭.信息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14. [7]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2:538—539. [8]穆荣平,w A布兰彼得.第一届中美科学政策研讨会论文集 [A].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 [9]陈庆修.殊路同归——从企业文化看世界500强[J].中外企 业文化,2003(1):24. [1O]王前.倡导有本土特色的技术文化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 讯.2003(4):1—2. [11]冯国瑞.信息科学与认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75. [12]石红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技术决策[J].科学-经济- 社会,2006(1):84. 作者简介:彭绪梅(1979一),女.山东临沂人,大连理工大学管 参考文献: [1]郭朝阳,何燕珍.管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90—191. 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管理,现 代大学管理。石红波(1972一),男,河北无极人,经济师,大连 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 术管理,技术进步与城市发展。 [2]宋惠昌.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81. [3]王楠.德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访李文潮教授[J]. (本文责编:廖政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