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媒的功能及其社会责任探析

传媒的功能及其社会责任探析

来源:锐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媒的功能及其社会责任探析

作者:邓秀林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6期

在自然灾害频出、人为过失不断、社会稳定日益受到挑战的今天,深入研究传媒的功能,研究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影响,特别是传媒如何趋利避害,发挥好其对公共情绪的宣导抚慰功能,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抚慰公众情绪以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媒的宣导功能

传媒可以传授知识,指导人们的行动,对人们进行劝说和诱导,可以解释信息,也可以引导受众作出判断和决定。人们可以通过传播媒介学习文化、受到教育,获得各种知识,从而净化心灵,提高素质。通过大众传媒能够动员、说服、激励、鼓舞广大民众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实现社会改革的目标,这就是传媒的宣导功能。概括来说,传媒的宣导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形成社会舆论。大众传媒要传播哪一类信息,对这类信息作何种解释都鲜明地体现着宣传者的价值导向,而这种价值导向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强度和广度相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得生活于其中的受众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提倡什么、在限制什么、在反对什么。

激发道德情感。今天,艺术作品已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且随着传播的艺术作品量的急剧增加和质的不断提高,艺术对人们情感的激发也就日渐显著。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就在于它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艺术的作用下,人们的心灵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供道德榜样。媒介信息无所不包,大量丰富的媒介信息中可以包含很多种示范行为,有利于各类受者的选择和仿效。同时,由于媒介信息的可重复性和放大作用,可以提高榜样的感染力,使榜样的行为更加突出,更加光彩照人,更富感染力。比如当传媒对李素丽、徐虎等典型人物大力宣传时,就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向他们学习的热潮。

开展劝导性传播运动。传媒的宣导功能,还体现为开展劝导性传播运动,动员公众参与社会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场大规模社会活动都伴随着劝导性的媒介运动。如改革开放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来的“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反腐倡廉”和“希望工程”等大规模社会活动,都依靠大众传媒的宣传运动来进行社会动员。

传媒的抚慰功能

传媒的抚慰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可以释放公众消极的破坏性能量。置身于传媒之中,接受传媒的熏陶,可以使人们原有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从而调整自己,达到心理平衡。正如有的学者的研究结论指出的那样:看电视类似于做梦,释放压抑的能量,让不为社会规则所接纳的各种原始冲动都在电视屏幕前得到消解,使情感得到释放。另外,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弘扬正气,揭露邪恶,对许多犯罪动机和意图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使犯罪恶念消失在萌芽之中,在宏观上对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再有,人们充分地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正确,从而不受那些小道消息的迷惑,减少了因信息传播的不充分而引起的社会恐慌等消极情绪,能有效地避免因为谣言或流言而引发的社会动荡。 传媒的抚慰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消除社会恐慌。恐惧情感是公众在生命受到威胁或预感将会发生危害较大的危险因素、危险情境时所引发的害怕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大众传媒应加强对事件起因、事件背景、事件本质的分析报道,让公众在真正了解实情、掌握科学的基础上消除恐慌,增强信心。恐慌往往源于无知。当公众通过新闻媒介认识到公共安全事件的本质,并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时,社会恐慌就会缓解。像“5·12”汶川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就做得很好,无论是前方现场报道还是后方专家访谈,无论是险情预报还是避震知识介绍,都对消除社会恐慌、树立民众信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缓解精神疲劳。针对人们精神负荷过度,神经难以放松,出现疲劳症状,表现为情绪不稳、内心焦虑、行为动作紊乱,乃至心理防线崩溃等情况,新闻媒介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功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生活话题、娱乐话题报道,将人们的注意力适度地从突发事件上转移开来,从而缓解人们的紧张心理。

解除心理障碍。当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通常会出现种种心理异常表现,我们把这些异常表现统称为心理障碍。对此,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开办诸如心理辅导热线、专家心理咨询等节目或专栏,帮助公众排除心理障碍。

当前传媒宣导的误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应该说当前我国大众传媒宣导功能的发挥总体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传媒走入了宣导的误区。

不能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当前传媒从业人员中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觉得新闻宣传如果不多进行批评报道就难以提高收视率,在他们心目中,记者就是要敢于主持正义、对一切丑恶的事物疾恶如仇,给予无情鞭挞;要敢于为民请命,为百姓申冤,当“现代包青天”;而自己的报道和言论是否带来负面效应则并不在意,认为即使有负面效应也是难免的。具体表现在新闻实践中,热衷于“大案要案”、“秘闻黑幕”,以自己的新闻被称为“反腐大旗”为荣,却将大部分社会现象“妖魔化”了。

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地方媒体为例,地方媒体宣传要走“大众化”之路,只有受众群多了,收视率高了,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广告,换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发展。认识到媒体的商品属性,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面对经济利益和媒体间的激烈竞争,许多地方媒体过分地拔高和曲解“大众化”,损害新闻宣传中的党性原则,从而走入到了另一个新的误区,即一味地迎合受众群的低级需求,由“大众化”变成了“化大众”,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大环境中,把“灵魂交给了市场”,如有些电视台不惜违规违法,在沿海城市偷录、租购走私进口的劣质录像带大肆播放。在广告上有些不管真伪,给钱就播,误导市场,欺骗受众。在节目上庸俗搞笑,只图场面豪华,不顾风尚格调。在诱人的商业利益面前,他们一味地媚俗讨好,以为这就是“大众化”,而实际上却偏离了新闻传播的正确航向。

传媒需从哪些方面强化社会责任

基于以上的认识,传媒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应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社会道义。

要有社会责任感,以传播优秀、先进的文化为使命。优秀文化的传承,科学理念的普及和推广,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持续力量才能形成声势和风气。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传媒已经深度进入市场的今天,人们(包括传媒自身)都太容易在物质利益、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迷失方向。因此,媒介一定不能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忘记了自己的社会使命,不能为了物质利益淡化甚至失去对理性和道义的追求,一定要固守自己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者的操守,始终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供充满科学精神和较高文化知识品位的信息,为受众营造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

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传播,努力树立传媒权威性。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和调整自己的行动,人们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和变化情况,往往会拜传媒为师,因为大众传媒传播的是各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领域的新动向、新成果,同时有着跟各行各业专家权威打交道的最有利条件,大众传媒在相当程度上充当了一种“权威”。正因为此,大众传媒更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传播,对受众切实负起责任来。如果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经常把似是而非的“传闻”当作新闻抢报,或充斥着前后矛盾的说法,既破坏了自身声誉,也侵害了大众的利益。

尽量避免“负效应”,加强传媒自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正面的教育功能,大众传媒传播任何信息之前应该预先评估它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效果,合理配置新闻资源。在法制类、社会新闻类以及有关娱乐、时尚、流行等的报道中,应特别慎重考量。再如,电视剧中的暴力场面、婚外恋情节过多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津津乐道“豪华”、“享乐”、“身份”、“另类”,是否有“煽动性”?大众传媒是一个巨型的“扩音器”,因此传媒应加强传媒自律精神,开展传播活动时应务必慎之又慎,牢守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濮端华:《构建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舆论调控机制》,《新闻实践》,2005(2)。 2.王汝斌:《全面认识转型期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出版导刊》,2002(4)。 3.樊浩:《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新闻出版与交流》,2000(5)。

4.靖鸣:《问题新闻传播学研究丛书》,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5.崔婷婷:《试论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功能》,《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4)。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校:施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