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研究

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研究

来源:锐游网


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研究

2011级金融工程1班 许跃 学号:20112529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年的1899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后,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作为日本的象征而名扬欧美诸国。伴随着日本举世瞩目的近代化成就和经济奇迹,伴随日本成为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武士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一浪高过一浪,数学教授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 一书, 甚至提出要以武士道和物哀来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拟通过考述武士道的源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武士道精神。

关键词:日本、武士道、源流

说到日本,人们不仅会联想起樱花,也会联想到武士道。武士道作为我国的典型元素之一,与樱花一样闻名海内外。武士道与樱花同属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然而,两者对日本社会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却不可相提并论。樱花不过是日本的国花而已,即使寄托了日本人对于人生的某种理想,也只是日本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武士道则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构成日本民族代表性的思想景观。武士道作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制约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000多年漫长岁月里,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日本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和军事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武士道的定义

在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对武士道的宣传和研究上,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当数新渡

户稻造和井上哲次郎,他们都对武士道作了影响深远的定义。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第一章作为道德体系的武士道中说:武士道在字义上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用一句话来说,即武士的训条,也就是随着武士阶层的身分而来的义务。乃是要求武士遵守的,或指示其遵守的道德原则的规章。它并不是成文法典。充其量它只是一些口传的、或通过若干著名的武士或者学者之笔留传下来的格言。毋宁说它大多是一部不说、不写的法典, 是一部铭刻在内心深处的律法。它既不是某个人的头脑(不论其如何多才多艺) 创造出来的, 更不是基于某一个人的生平(不论其如何显赫有名) 的产物, 而是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武士生活的有机发展。武士道在道德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恐怕和英国宪法法在政治史上所占有的地位一样。井上哲次郎在其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托所作的讲演谈谈武士道中所下的定是:武士道是我邦武士始终实行之道德, 即武士的实践伦理。武士道决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力量, 而主要是精神上的力量。如果说只有武勇,那就是蛮勇,是暴力而不是武士道,暴力决不是道。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主干,是日本民族的精神。此后,井上哲次郎又在武士道总论中强调说,如果从广义的日本精神讲,即日本精神在战斗方面的表现。武士道是臣民遵奉天皇陛下之大诏的御精神在战斗方面的实行之道。日本国语大词典武士道词条的定义:中世以降我国武士阶级中间发展起来的独有的伦理,以禅宗和儒教为据,大成于江户时代,分为两种观念, 一是叶隐提倡的不问善恶是非睹命效忠主君;一种是山鹿素行提倡的主君和家人都应该遵守儒教伦理而行动。日本史小百科武士武士道的定义:武士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所谓武者之习武士之道的主从间的忠义和武勇等规范,即武士应该遵守之道,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进入江户时代元和偃武的和平时代后,武士应该遵守之道呈现两个方面。一是以山鹿素行为代表的儒教立场的士道论,一是以山本常朝为代表的旧武士道系统的所谓武士道,就是觉悟死。明治维新后废除了武士的身分,但也出现了尊重其精神的明治武士道的词语。明治三十二年( 1899年) 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名著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发行。此外,在明治三十八年井上哲次郎、有马祐政编集出版了武士道丛书 (全三卷)。广辞苑(第五版, 岩波书店1999 年版)武士道词条的定义是:在我国武士阶层中发展起来的道德。镰仓时代开始发育成长, 到江户时代以儒教思想为根据而致于大成,成为封建支配体制的观念支柱。重

视忠诚、牺牲、信义、廉耻、礼仪、洁白、质素、俭约、尚武、名誉、情爱等。叶隐中说: 所谓武士道,唯死而已。有日本学者说:自古以来,武者之道就是杀生之道。讨厌武的行为者不是武者、不能战斗者不是武者,而是丧失武者资格的胆怯、臆病。武士终其一生,这种杀生道作为武士道的根本没有多大变化。在我国,代表性的武士道定义主要有: 辞海 ( 1979年版) 和世界历史辞典武士道词条的定义,武士道是日本武士遵守的封建道德,始于镰仓幕府时期,内容有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 目的在于使武士忠实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万峰先生的武士道定义说:所谓武士道,本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早自公元10世纪武士领主(大军事农奴主) 不断兴起以来,在武士集团内说就形成一套武士的道德规范。12世纪末叶封建幕府建立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封建武士领主,更进一步制定各种式目(法规条款),用法律形式将封建武士的思想作风和行动准则固定下来,沿袭了几百年之久。武士道的内容,主要这么几条。第一, 强调主从关系的所谓忠节。封建武士必须无条件地效忠自己的主君,为主君坚持封建的节操。第二, 强调武勇。封建武士必须磨炼武功、武艺, 以杀伐为荣,勇于为主君卖命。第三,强调崇拜日本刀, 把日本刀看作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种物质表现。第四,强调宗教迷信。封建武士必须敬神崇佛,公元1232年制定的一个叫贞永式目的武士法规,头一条就强调武士必须敬神、保护神社和重视祭祀。第五,强调礼仪,按照封建武士集团内部的等级制度,搞出许多清规戒律的礼法加以约束。日本封建武士道的主从关系,本是效忠封建武士的首领的。明治政府建立后,将这种主从关系改为效忠天皇,在军队内外大力宣扬这种武士道精神,并且百般予以美化,冒充为日本民族的固有精神,强加给广大的士兵和人民。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的日本统治集团将法西斯主义同武士道精神揉和起来,使之现代化,成为法西斯的武士道精神,其反动性、野蛮性和腐朽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武士道的起源

关于武士道的起源,日本学者主要持两种观点,神话传说起源论,战争生活起源论。神话传说起源论以井上哲次郎、佐伯有义等为代表。1901年,井上哲次郎在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

托所作的演讲中宣称,武士道精神渊源于太古,在我国的神话中,可以看到武士道的渊源;历代的史实中也有武士道的痕迹,特别是大伴氏、物部氏等警卫帝室的武臣世家,充分体现了武士道的精神。此后,井上哲次郎又在武士道总论中进一步强调:武士道是建国以来,不,是肇国以来系统发展起来的。追溯武士道的渊源必须追溯到神代。从神武天皇至佛教传入的约1260年间是武士道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在此期间,武臣世家的物部氏、大伴氏肩负护卫皇室、防御外敌的任务,武士道精神就是在此武臣世家发育、成长起来的。佐伯有义的武士道史,在第一期的武士道中声称:考之古典,武士道渊源极远,始于皇祖天照大神,在诸神的御行动中,都可以看到武士道。并且分别过武士道的起源、天皇的御亲征、四道将军的派遗、日本武尊的御亲征、大伴连及其部族的义勇奉公、久米直的义勇奉公、物部连及其部族的义勇奉公、小子部栖轻的忠诚、调伴企傩和上毛野形名之妻9个小节,以神话传说为依据,论述从神代至大化改新前的武士道。文学博士蜷川龙夫说: 我日本民族自古富有敬神尚武精神,这种敬神尚武的精神正是武士道的渊源,神代之时已经潜在,因此彻底完成我建国之大业。大伴、物部两氏作为天孙降临以来建国肇业之元勋,体现了日本民族纯正的武士道精神。菊池宽也说: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是为主君舍一命。这种精神,即物部氏守护古代朝廷的精神。正如我国学者李威周先生所说:在作为武士道主体的武士尚未产生的情况下,怎么会有什么无主体承担者的武士道呢。显然,神话传说起源论是站不脚的、缺乏事实依据的、穿凿附会的。战争生活起源论,以桥本实为二战前的代表。桥本实认为:研究武士道必须以武士道产生的时代为根本条件, 充分把握这个时代的社会制度、政治形态, 特别是经济状态,需要通过其土壤把握和阐明武士道生成发展的活动状况。并且明确指出:镰仓武士道是镰仓武士实践生活的产物。镰仓武士道的形成,镰仓武士的实践生活扮演了伟大角色。其中有三点是需要格外注意的,第一是恩给关系,第二是战场的训练,第三是谱代关系。战后的日本学者普遍持战争生活起源论。樱井庄太郎指出:武士道是从武士在战场上的实践生活中产生的,最初称为兵之道、弓矢之道等,进入近世后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学者而体系化,但是,实际上却常常陷入暴力道。河合正治认为: 武者之习正是以武者之家为中心酿成的,以尊重武者之名为首,知耻、只干不说、死中求活等特性,受到当时中央贵族的极高评价,这些构成后来武士道的源源。武者

之习的楷模,坂东武者之习,在大将军面前,即使父亲战死、儿子被讨也置之不顾,越过父、子的尸体继续战斗 。家永三郎的日本道德思想史 说:武士的实践道德产生于武士的战争生活。高桥富雄认为:武士道是以关东地方之风为母,以武士的武勇之职为父而形成的。日本历史小百科武士 说,与武士的产生一起,也随之产生了称为武者之习、武士之道的主从之间忠义和武勇等规范。小泽富夫说:所谓道,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道。武士道,即武士走出来的道。被加工以前的武士道兵之道或者武者之习,是从现实的战争实践中产生的。中国学者的武士道研究, 以武士为武士道的物质载体,源自武士以战争为职业的生活方式。

武士道与日本精神

在众多日本学者的武士道论述中,武士道就是日本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代名词。明治维新以后,在政界,掌握资产阶级政权的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和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武士军人政治家,运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武士道德国民化,全体国民武士化政策,先是通过军人精神基本、军人训诫和军人敕谕 ,以武士道构建近代军人精神;继之又通过教育敕语 ,将武士道扩展为国民道德,揭开了武士道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封建的武士道摇身一变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武士道和皇道的武士道。在民间,思想家或是参与起草构成皇道的武士道形成标志的军人敕谕、教育敕语,如被世人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的西周、明治天皇的侍读元田永孚;或是与政府相呼应,不遗余力地宣传武士道,如在国际和国内宣扬、鼓吹武士道的两大旗手新渡户稻造和井上哲次郎,在其著作中将武士精神看作是日本精神,并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武士道精神。1899年,即日本取得甲午战争胜利后四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 日本之魂在美国出版,此书将武士道奉为大和魂,并将它作为日本民族精神向全世界加以介绍。迅速引起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被译成波兰、德国、匈牙利、俄国、意大利、挪威、西班牙等国文字,并且随着日本在对外侵略战争中的胜利而名播海外。1901年, 井上哲次郎在谈谈武士道的演讲中称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主干。1942年,又在武士道总论中强调说, 如果从广义的日本精神讲,武士道即日本精神在战斗方面的表现。武士道是臣民遵奉

天皇陛下之大诏的御精神在战斗方面的实行之道。

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

近代以来, 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研究和武士道热, 大致可以分为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战前, 从明治时代开始一步步升温,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盛极一时。不过,战前的武士热乃是日本与万国对峙的基本国策的反映。井上哲次郎称之为战斗中体现的日本精神,在明治、大正、昭和时代,日本政府出于国策的需要鼓吹武士道精神,广泛进行战争教育,育敕语颁布后武士道教育尚武主义和武道教育论在我国教育界再度复兴,在甲午战争爆发之际,进一步向国民大众宣称武士道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精神。我国学者李威周教授也指出了战前武士道热与侵略战争的关系,这种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与日本不断对外侵略互为因果,同步发展,即利用对外侵略的赫赫战功以宣扬武士道又利用武士道来煽动对外侵略。军国主义越是强烈,越是狂热地鼓吹天皇的武士道精神。通过向民众灌输天皇的武士道精神,使侵略战争成为官民一致的共识、举国一心的行动,使千千万万的民众将侵略战争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的武士道因此反而消失。总之,以往的武士道研究是人为的武士道论,是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被改变了的产物,而非对武士道固思想的阐扬。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也不是以文献的历史的武士实态为依据,现在我们知道的武士道是明治时代产生的近代思想,与本来的武士道相区别。与自然形成的武士道相比,人为加工的武士道,更适于统治者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