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高度的文化自觉
作者:高建生
来源:《前进》 2016年第8期
高建生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党的十八大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进一步阐述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赋予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意义,不仅强化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内蕴,也为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所在
自信是对自身发展的优势认定,又是对这种优势具有的科学基础的认定。中国共产党经历95年发展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高度自信,其重要的科学基础,就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所在。
从道路优势的认定上看,文化优势是构成道路优势的基本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付诸中国国情当中,走自己的路,其中文化就是构成中国“国情”和“自己的路”的基本要素。在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崇尚真理且立足实际、富于追求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又包容开放、善于吸收先进文化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独立性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既不排外,也不盲从;既与科学相拥,又讲究为我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涵养中,历经一代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发展至今天的。反之,中国发展道路选择上或者照搬照抄别国模式、或者迷信“外国月亮”而对自己妄自菲薄的思路,以及由此造成的实践挫折之所以发生,其原因恰恰也在于它从根本上有悖于中国文化。从这样的意义上说,道路优势折射的就是文化优势,不同国家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自有其不同的理由,但经历多少年来正反两方面实践的比较,中国道路在促进发展稳定和发展创新方面的优势,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这不能不说它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这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的文化底蕴。
从理论优势的认定上看,文化优势是支撑理论优势的突出优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理论自信的科学依据。同时,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就是说,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简单凭主观愿望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既在于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揭示,也在于它能够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的时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社会,使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当中;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得以在中国社会深深扎根,形成与民族文化自信密切相连的理论自信。可以说,这就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之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的各种尝试都毫无例外地在中国革命中遭遇失败,改革开放之前把马克思主义模式化、僵硬化的长期实践最终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正是在清除多种形式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活动才开始步入健康轨道,才创造了汲取几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展示。
从制度优势的认定上看,文化优势是体现制度优势的本质优势。进入近代历史发展之后,社会主义为中国社会所选择,不仅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接续的必然。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关于拯救中国社会的各种主张、各式方案层出不穷,活跃于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党派、团体层见迭出,无数志士仁人探求救亡图存社会制度的努力更是此起彼伏,但不同主张、选择和努力的相继失败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成功,其深层次的原因,固然可以从世界发展大势中、从实践验证结果中加以说明,但社会主义谋求平等、崇尚合作、集体主义、追求共富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取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人人为公”、“天下大同”、家国同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精神的高度吻合性,则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制度原则能够与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结合于一体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正是由于其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凭借这样的文化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就获得了极为深厚的精神支撑与道义助力。
所以,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意义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本质与优势所在。
二、坚定文化自信对增强文化自觉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自信与觉醒。在95年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成功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当中,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谱写了一曲曲以先进文化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强音。同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执政67年和领导改革开放38年发展的背景下,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联系于一体,反映着我们党对自身事业发展和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当前,面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面对改革发展面临着的异常复杂的内外形势,坚定的文化自信对增强更为积极、主动的文化自觉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一方面,改革步入深水区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实践发展,需要有更为主动的文化觉醒与觉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相应的文化觉醒。中国共产党95年发展奋斗的进程也是这样,它促进中国社会出现的每一次革命性质变和历史性飞跃,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而在经历38年改革发展之后,经济发展在经历前期高速增长之后,如何保持增长后劲的健康与持续;改革发展在从普惠式推进逐步走向利益调整型进程之后,如何有效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保证最大多数人感受到更多获得感;社会运行在进入由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的轨道之后,如何提升党和国家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的水平;发展环境在面对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与各种难于预料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时存在的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挑战、战胜风险等等,都把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前所未有地提到了发展现实面前。在这样的条件下,执政党的文化自信更多地体现于文化自觉的践行之中,执政党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更多地需要从文化自觉激发的精神动力中去汲取,特别是在知识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已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环境中,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着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执政党的文化自觉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着执政党引领社会发展的进度。
另一方面,国际格局动荡、国际竞争加剧的大背景对改革发展环境的影响,呼唤有更为积极的文化觉醒与觉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
家利用科技实力与文化“硬件”企图以他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一统天下”的环境中,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因子、国家间竞争的深层要素,不同国家对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比较选择的评判取舍,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力的影响度和覆盖面。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这样一个在执政60多年时间内就一洗近代中国社会百余年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即创造世界发展奇迹的执政党,如果不能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守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更具感召力、说服力的文化优势,不能形成体现道路实力、理论实力、制度实力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持续力就成为问题,发展的影响力就难于长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就很难完成。
而与上述日趋紧迫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文化自觉的战略意义之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联度,并不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这在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那里尤其如此。在一些同志看来,似乎文化的自觉很难产生经济的冲动,至少在短时期不易看到;一些同志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化传输、价值培育单纯归之于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责;一些同志虽并不缺乏对文化自觉重要性的认识,但由于没有强化文化自觉、繁荣文化发展的能力与本领而致使文化自觉常常停留于口号中和文件上,还有一些人则是简单地把文化自觉与唱唱跳跳、写写画画等同起来,看不到文化自觉对人的激励鼓舞、感化陶冶、凝神聚力具有的重要意义。类似这样一些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的认识与做法,以及不会、不懂如何推动文化自觉的“本领不足”问题,不仅本身就是文化自觉的否定者、动摇者、懈怠者和短视者,而且是与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入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高度的文化自觉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强调我们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念,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文化建设不能缺位,必须把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推进高度的文化自觉的实际行动。
第一,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形成对文化价值、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既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言的“文化力”,又通过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力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力,它以自己无形的但极其强大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和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一方面,文化在反映国力强弱、国家影响力大小和国家发展力持续与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社会越发展,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会日益增长,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在文化建设上保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协调发展,不仅难于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可能使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具有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的突出强调,就是强调了文化本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的指向性价值,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亿万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的引领性作用,强调了文化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具有的创造性功能。这就告诉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的本质上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内在性和主体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具深刻性的认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的意义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发展力和创造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发展进程和发展前景就能获得更坚定、更自觉、更具持续性的精神动力。由此就可以看出,文化发展实践中那种对文化作用缺乏认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一知半解,以及在国外一些势力恶意渲染的影响下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迷恋西方话语、视物质利益为最高取向和“歪
说”“恶搞”真实历史及革命英烈的现象,其实已经在明里暗里通过文化这把利器试图解除我们的精神武装,与我们进行着一场文化自信、自觉领域中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推进全面小康
社会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重任,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注重在经济不断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着力于干部群众价值精髓、
精神内核的科学培育,铸就推进民族复兴的蓬勃内生动力,才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二,必须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的深度把握上,强化对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真正的文化自觉不能只停留于意识与理念层面,必须是具体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在中国共产党95年发展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以自己生命年华的无私奉献、品格意志的反复锤炼和对事业追求的艰辛探索,打造了融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靠得就是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的责任情怀。这种极为宝贵的担当精神,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生存境遇、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危险的态势,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时代进步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形象,并由此内在地映射出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之后,承担领导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我们党,每一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文化发展责任有高度的自醒与自觉,把这种自醒与自觉同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同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精神,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职守所在,以及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使命情怀联系起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的先进文化进行科学总结、宣传,特别是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领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人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兼收并蓄的气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纳人类文明发展中一切文化发展之精粹,在此基础之上努力形成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神产品,推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的优良品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够不断汲取新的营养,实现文化自觉向文化自强的提升。
第三、必须从认识、把握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点上,以求实的精神与创造的勇气,不断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文化自觉从根本上表现的是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遵崇和把握,主观臆断、盲目决策和急于求成,都有悖于文化建设规律而断不可取。应当明确,文化建设的任何一方面建设,都需要长期的努力,这是文化建设的特点,也是我们需要有更好认识与把握的问题。现实实践中一些同志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的或者以运动式、会战式心态谋划文化发展的理念,或者热衷于能够立竿见影的某些项目、工程,对文化建设不予重视的情形,或者不知从何入手,事实上使文化建设难于得到真正重视的倾向,以及把暂时的激情当做事业的热情,把一阵子的冲动当做实际行动的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针对这样的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影响文化建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是文化自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当前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看,如何既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又要发挥科学思想道德建设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如何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又不断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如何对文化建设长抓不懈、不断推进,又要结合实际,做好影响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如何把握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又要注重推进文化建设的条件性;如何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传统,又要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发展;如何在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同时,又有效增强先进文化对广大群众的说服力、影响力、传播力;如何实现文化产业、产品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性文化产业、产品的经济效益;如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造就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实践要求、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人才队伍等,都需要从文化建设规律上加以认识与把握。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越是深入,文化自觉的主动性就越是突出。
(作者系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边积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