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的机制

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的机制

来源:锐游网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三、通过反馈调节实现两种空间协同共生 (一)反馈调节 存新 农村社 的建设系统中实现规划空 间与门助空问 同共生,需要通过反馈调节对 空问发展过程中的被控量和目标值进行比较, 然后根据结果对两者进行修正,以达到被控量 和目标值相统一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 种: 系统闪某种原 偏离了平衡点后,正反 馈将使系统进一步偏离平衡点,加速系统不稳 定的趋势;负反馈机制使系统吲到平衡点,促 使系统趋于稳定。I】II在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 介入性的规划空间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占据 绝对控制地位,居民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 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l雉以引导乡村聚落向新 型农村卡t-_ 合理转 4;而具有负反馈功能的自 助空IhJ则能基。。j二规划空间,并时规划空间进行 调节和修正。规划空间和自助空间之问、农村 自助卒问之间仔在着各种反馈,人们利用反 馈对人届环境进行渊节,传统聚落的生态系统 才能持续存在 负反馈一般表现为一种约束机 制——对门助空间负反馈机制的恰 运用,可以促 进规划空问正反馈机制合理发展,削弱正、负反馈 机制独立作I ̄f-H,/n-O破坏作用。因此,负反馈被认为 是生态人居环境系统巾大量存在和被使用的一种 调节方法 一 (二)其生性 新 农村社 :的空间发展要在乡村聚落的 基础I 维持人 自然相 依仔与共 的状态, 需要协调规划空『H]与自助空问相互作用过程Lfl 的平衡关系。规划空IhJ的有序实施,既需要具 仃生态平衡的环境条件也需要有丰富的供给, 同时,随着规划空问的结构不断明晰,居民应 将拥有更新的自助技术方法和管理来维护农村 人墙环境的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物 质资源。乡村聚落社 化进程巾规划空问与自 助空间的协同共生机制强调两者各自发展的整 体性、发展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性等问题 如果把农村人居空间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 统,那么规划空问实施就成为人居单元系统变 革的外在力量,而自助空间则成为社区空问不 断发展演变的内在力量,两者相互依存、协同 共生,使整个人居单元系统持续稳同演绎。 四、建立协同共生机制 (一)完善实质性公众参与体系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应充分尊重公众 X,t ̄-t.区所持有的一种共同意识一一认同感和归 属感,吸纳实质性的公众普遍参与和避免象征 性的形式主义是实现这一环节的主旨。首先, 规划师的角色应从々家转型为顾问、非营利组 织、礼区协助小组成员,帮助地方政府和社 组织开展平等协作。其次,规划空间和自助卒 问的样本采集应由规划师、建筑师和公众协同 完成,以保证样本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其t. 建筑师不是为了公众进行设计,而应从公众身 学习乡村聚落的文脉和价值观,并与公众一 起设计空间,话语权应更多给予真正有居住需 要的居民,了解他们真实的、多样化的生活需 求。最后,在参与过程巾规划师和建筑师应帮 助公众学习适宜性的技术及其管理方法,引导 他们将个人的原始意象充分融人神Ⅸ的环境营 造中,促使对重塑公众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的 原型空间和标志空问元素得以延续:I J通过实 质性公众参与体制的实施,新型农村社 的空 间发展将由“自在的社区”(community in itself) 向“f-I为的社区”(community for itself)转型。 (二)构建动态发展的样本库 茜‘先,通过HJ野涮研从乡村聚落中}己求l并梳 理不同场域类型中的物质要素、其次,将样本巾 的典型要素和文化特征与规划空间、自助空问对 应结合,以数据和图纸等手段.重点捕述原有场 所空问的客观实在和要素流动,以及不同主体对 隶属的规划空问和自助空问的认知经验。其 ,分析乡村聚落社 化进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 空间特质在景观整体性、居民差异性、地域延续 性、居民意愿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建立 一套客观的以规划空间和自助空间为核心,包括 气候状况、地形地貌、经济发展状『兕、民主t'1治 状况、社会福利状况、人口构成状况、宗族组织 状况、特色资源、文化特征、居民生活满意度等 在内的空间样本库。_】 此外,在空间样本库中还 应创建针对乡村聚落中传统“百T技艺”的施‘‘I 名录,鼓励传统工匠在技术规范和建筑师认 呵的程序与框架下合理创造,有效地传承传统的 建造技艺以振兴乡村聚落的空间秩序。f}{于空 第35卷 王江等: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机制 37 样本库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丰富,受规划 空问:f预后,自助空间会表现出相应的变体,因 此理应持续补充至样本库中。【1 4J倘若农村社区空 问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问在后续的发展中并未 继承样本库中的“基因”,那么将导致断层式的 空问发展。 (三)控制规划空间发展的模拟实验 元胞自动机作为定量分析方法之一,在研 究空间的自组织过程、应对物质空间生产过程 中的不可逆性、调整规划过程中的定势思维具 有一定优势,其结果常作为决策的理论依据。 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条件、以元胞自动机算 法模型为核心的计算机仿真实验,能够有效地 控制规划空间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中,将农村 人居环境中的建筑、场地、街区等看作离散空 间单元,与元胞自动机的细胞、邻域、状态、 规则四个要素一一对应,并对基地条件、功能 分区等进行数据预定义,以此确定不参与运算 的恒定单元。通过生成路径的设定和模拟,实 现自组织社区的空间动力!学研究,从而在二维 关系上揭示出空间生成的因果关系,同时生成 的多种方案可以用于主观选择。目前,Studio Rocker在John Conway提}十j的“生命游戏”模 型基础上,利用元胞自动机完成了虚拟三维建 筑实验,为计算机技术向建筑生成技术的转化 奠定了基础。 (四)引导自助空间生成的适宜技术 以哈布瑞肯为代表的支撑体理论(SAR)与 开放住宅体系研究,在技术层面上极大地鼓舞了 自助空间生成这一设想的实现,也为自助空间在 规划空间基础上生成提供了依据。【1 5l通过规划空 问中支撑体(s)设计和自助空问中的填充体(I) 设计,完成农村人居单元的建造,由此分散建造 过程中的权力,引导功能适应性变迁。目前,这 一理论和技术研究已经 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的 单体建筑延伸至群体规划。l 982年,支撑体技术 由张守仪首次引入巾国,_l?J{艮多学者先后进行了 深入研究,同时业界历经多年不断地进行丁程实 践来检验理论和设计结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 术经验。 】但是,如何在“支撑体”环节构建农 村社区空间结构和规划基础空间,如何在“填充 体”环节构建人居单元和预留白助空问,既需要 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对经规划师干涉后产生预期 结果进行预警,又需要进一步研究具体的低成本 空间自助建造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的协同共生 发展在关联乡村聚落更新和农村住区创新以及可 持续发展的人居空问构建等方面作用明显。首先, 从乡村聚落的空问秩序巾梳理并分类具有自发特 征的生态智慧与空间载体,实现对原有空间中场 域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其次,通过元胞自动机模 拟,实现自助空间在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问发展中 与规划空间协同共生;最后,通过支撑体技术, 实现自发空间中的相关适宜性技术“适应性再生” 并向自助空间转型。由此形成一套兼顾政府统一 建造和农民白助建造的空间体系。通过在新型农 村社区中建立自助空问生成体系,既能保证政府、 设计单位、出资方提供的规划空间得以实施,又 能引导无序自发性建造行为在既有规划空问中演 变为有序的自助性建造。这对缓解地方政府统建 资金压力、解决量大面广的、低收人群体改善人 居环境的I木1境和延续农民自助建造与种植的空间 惯性,以及启发传统聚落向新型农村住区低成本 转型均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陈勇.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巾荇十 水慨念的认识【JJ.农村 生态环境,2002(1):54—57. [2]项继权.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fII1.f{‘肃行政 学院学报,2009(2):87—94. 【3]喻新安,刘道兴,闫德民等.新型农村社 建设探析f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7 [4】王汀 邵圣坤,邱守亮. 于原型思维的生态城市空间建构 二元性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 1 3(3):279—28 1. 『5王汀,张莆,林伟华.山东农村社 建设规划的闲境 5】寸策 [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 l(3):228—23 1. [6]ff{纳德・鲁道大斯基.没f『建筑 的建筑:简明 正统建筑 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柑,2Ol】:6. [7】王晖,龙几.第i世界城市非正规性研究与住房实践综述[J]. 闷际城市规划,2008(6):65—69. [8]卢健松.f{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 】.北京:}『If华大 学,2009. [9]谭文勇,阎波, 剑峰从罗德・喻克尼的礼 建筑看新农村 住屋建i2[q.新建筑,2009(3):30—33 [10‘I奥拉西奥・托伦特,司马蕾.利‘会环境/城巾空墟:建筑作品 选…-1f£界建筑,2008(11):28—41. [1 1]毛荐其,刘娜,陈雷.基于技术生态的技术F1组织演化机理 研究….科学学研究,20I1(6):819-824. [12】王江,蓖英志,林伟华等基于原型思维的新型农村礼区:空 间发腮策略研究Ⅲ.农村经济,2013(11):44—47. 38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1 3]王江,赵继龙,张蕾.“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 建构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12):55—60. [14]王江,刘翠芹,侯毅等.绿色建筑体系下的贝类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研究[J]_科技管理研究,2013(9):12l一123. 【15]N John Habraken.衍异:开放住宅的系统设计[M】.王明蘅. 译.台湾:建筑与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2. 【161张守仪.SAR的理论和方法[J].建筑学报,1981(6):l—l0 [171刘长安,赵继龙.基于都市农业的低碳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J】.LU东社会科学,2013(7):140—144. Research on Co—existence Mechanism of Planning Space and Self-built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s Community WANG Jiang,ZHA0 Ji—long,ZHOUZhong-kai (School ofArchitecture andUrbanPlanning,Shandong Jianzbu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1,China) Abstract:The process of rtlral settlements community iS one of the paths to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China.Nowadays the process meets the bottleneck effect of space featurcs crisis and spatiaJ mismatch.The main cause iS planning space controJ and self-built space deficiency.By studying the conditionaliy of tthese two kinds of spaces,validating the feedback regulation of those can mutually promote their cooperative symbiosis.So establishing the CO.existence mechanism of planning space and self-built space,by study on the refinement of substan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sample 1ibraries.the simulated experiment of controlling planning space development and th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of guiding self-built space generating,those can guide these two spaces collaborating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China. Kev words:new urbanization;new rural community;planning space:self-built space:CO—existence mechanism;feedback regulation;ecological human settlements (责任编校:贺常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