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园l XUEYIdAN 2015年第26期 第一课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析 郭爱莲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要】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协同理论研究视角入手,对 第一课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协同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希望能 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第一课堂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协同理论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6—0030—02 开放性特征,并且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处于 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进程中,因此可以说这一系统是一个相 对复杂且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性系统。在此系统中,教师 与学生之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之间 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呈现出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性格特征、道德品质、知识 技能等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的一项较为复杂的能力,并且 这种能力的发展具有—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进程。第—课堂 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中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都是培养大学生 创新能力的重要实施载体,但是二者又各自具有相应的侧重 点,不具备可替代性。所以推进二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协同 发展,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定的现实意义。 定的交叉因果.性质。也就是说,我国政府在教育改革和 一协同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 发展规划方面的文件在高校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 属于系统的外部涨落,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第一课堂教 学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内部涨落。因 此,可以使用协同研究理论来对高校以第一课堂和课外科 技竞赛协同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为高校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实践途径。 用性 协同研究理论是由联邦德国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 肯所研究创立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横断科学研究方式,一 般用于研究已经远离相应平衡状态的社会开放性系统在 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自身内部 协同作用,自觉出现在时空和功能层面上的有序结构。 二第一课堂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协同培养创 新能力的对策 协同研究理论主要由三条重要原理构成,即支配原理、 协同效应原理、自组织原理。协同理论从创立之初就受 1.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师生教育观念的 协同 到了学界的关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根 据其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系统内部要想真正产生相互 协同的效应就应该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相互渗透、 补充并合作共进,进而产生自组织协同合作。在这一过 程中必须要保证系统能够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整 个系统具有开放性质,能够时刻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 信息;其二,系统内部必须涵盖多个子系统,并且各个 子系统之间应该有强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力;其三, 在相关研究系统的演化和发展进程中,序参量对系 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自组织行为产生支配作用,决定和主 宰着系统的整体性发展和演变过程。在此时,序参量具 有相应的针对性、相对性、阶段性、集成性以及层次性 等特征,通过加强对序参量的科学管理,可以对管理中 的细枝末节加以忽略,进而抓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 质。系统研究理论明确指出,系统中的具体目标是系统 系统中存在普遍性的涨落状况。 学校第一课堂中的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 竞赛活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共同构成了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整体系统,这一系统具体由课堂教学、课外科技竞 发展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和能够完成的相关任务,目标对 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研究系统中的目标 一旦正式确定,整个系统就会朝着目标方向运行和发展。 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 实践中会确立相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观念,在此时 推进师生观念上的协同成为系统中的主要序参量,能够 赛活动、学校激励与约束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师 和学生等相关子系统共同组成。这些子系统均具有一定的 一3O一 学园I XUEYUAN 从本质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相应的影 响。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培养 工作的前沿,在工作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只有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 和意义,在学校的指导下,产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 才的行为,才能真正在高校中将大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 才。教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意识体,还应该在第 一2O15年第26期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需要以多个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作为 支撑,所以项目具体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此时,就应该根 据所选项目按照项目分工对项目实施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点进行推导,再由教师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点进 行系统陛讲解,进而在不同专业中吸纳优秀学生参与到竞 赛活动中,完成相关项目设计。相较于单种眭科技竞赛活 动而言,综合性科技竞赛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能够在第一、 二课堂之间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递以及创新思维的启发, 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中发现并遵循基本 教育规律,并积极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激活 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 力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对其未来成长产生的 3.构建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变化发展为主要序 影响。而对于学生来说,大学生应该在高校学习生活中正 确认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学习实践中自觉 接受相关知识,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保持自身在学习生活中创新人格的自主性,并与教师的教 学主导作用形成协同良性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 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系统的基本平衡被打破,进而 产生新的涨落形势,最终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促进第一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 协同发展 应该认真对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以及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逐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并在此基 础上科学选择适当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完成与第一课堂 教学的协同发展。第一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知识构成与课外 科技竞赛活动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之间应该形成相互补充、 映射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 工程性思维的启发训练应该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互为支 撑。可以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基础的先导性教育课程,如 适当普及相应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理论以及科研训练 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学生 自身也应该通过积极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逐步对自身 所掌握的创新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提于 0新和实践能力。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一般 有单科性以及综合性两种主要形式。单科性课外科技活 动与高校第一课堂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具有极其紧密 的联系,在具体教学实践方面实施难度相对较低。如近 几年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开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 一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只要完成基础性数学课程的 学习就可以选择难度参加,在课外科技竞赛中培养自身 的创新能力。但是应该注意在开展课外科技竞赛的同时, 教师也应该在高校第一课堂教学中通过专业性教育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优化求解模型意识以及建模意 识等。学生在实际参赛过程中也应该针对自身所选择的具 体问题进行适当的假设、简化和抽象,进而确定问题的变 量和具体参数,最终建立起最为简单、合适的数学问题模 型,为自身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提供相应的 条件。而对于综合陛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来说,由于综合性 参量的教育保障机制 现阶段,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 社会的广泛共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中还缺乏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整体教育效果相对较差。因此, 构建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变化发展为主要序参量的教育保 障机制迫在眉睫。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需要明确树立培 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能力评 价指标机制,加大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投入。在 设计相应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时,应该重点考核教师所 使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的 影响。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应该适当改变以学习成绩为 能力评价标准的观念,在评价系统中加大创新能力的权 重比例。在上述激励与约束教育协同制度形成合力后, 会对协同教育管理实践产生较为强烈的教育导向作用, 进而形成整个协同教育的实施效应。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协同理论的研究视角,对第一课堂与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协同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分 析,总结出创新性人才培养师生观念的形成是协同教育 开展的前提,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 体作用是协同教育开展的关键点,第一课堂教学与课外 科技竞赛活动是实施载体,构建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变化 发展为主要序参量的教育制度是保障。这些共同构成了 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 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拥军、崔滢、缪培仁.第一课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 动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中国农业教 育,2014(4) [2]沈新华、陈亚鸿、谢鹏.通过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实 践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l(35) [3]吴兴泉、陈士华.依托“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下旬),2010(11) [责任编辑:林劲] 一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