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中国历史练习卷3及答案
中国历史练习卷3
学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C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3.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A
A.黄帝 B.尧 C.舜 D.禹
4.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B A.牧野 B.涿鹿 C.长平 D.城濮 5.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B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 D.孙中山陵 6.“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第一届全运会于2009年10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是本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 )B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8.如右图,镐京与曲阜的关系是( )A A.王都与封国都邑 B.均为封国都邑 C.王都与郡府 D.均为郡府
9.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
A.齐恒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0.“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应是( )A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11.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致命的打击”缘于( )B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陈胜吴广起义 D.汉武帝削弱封国
12.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的正式通车,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我国古代 (朝代)在这一带开凿人工运河,成为后世沟通南北的水路通道( )B
A.汉 B.秦 C.唐 D.元
1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D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14.《大汉天子》是近几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大一统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他采取的最重要一项措施是( )B
A.设司隶校尉 B.实行“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三国政权中的蜀国政权的都城在( )A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16.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17. 317年,西晋皇室司马睿,由逃亡到江南的贵族地区和当地地主拥戴,在——重建了晋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C
A、河北 B、山西 C、建康 D、洛阳 18.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 )D
A.均田制、行省制 B.分封制、井田制 C.郡县制、租调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19.明清两朝政府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组织大批学者,编辑了卷帙浩繁的类书和丛书 ,哪一本是那时期举世闻名的书 ( )A
A.《四库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 《知本提纲》
20.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萃萃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二、判断题
1.大禹主持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 ) 2.李春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 ) 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天工开物 》。( √ )
4.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 )
5.秦朝初年,为防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万余里的雄伟长城。( √ ) 6.著名的司母戊鼎,典型的代表了高度发达的夏代青铜文化。 ( × ) 7.《资治通鉴》是有南宋著名的史学司马光主持编撰。( × ) 8.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东京的繁华景象。( √ ) 9.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 10.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即民主、民权、民生。( × )
三、简答题
1. 简单概述孔子的政治和教育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反对残杀。使用民力要限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影
响他们正常的农业生产。孔子主张“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被统治者也看做是人。他特别重视”礼“,要求人们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冲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孔子首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受教育。他主张因材施教,实行启发式教学,学习和思考结合,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要及时复习,虚心求教。
2. 列举中国古代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做出贡献的标志性事件。(包括时间、人物及影响,至少四个)
西汉中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初年,玄奘到天竺(印度)求取佛教真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唐朝前期,鉴真东渡,到达日本,传播佛教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明朝前期,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 3.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对新文化运动各项主张的理解。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在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说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事例
1924年------1927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组成革命统一战线,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分裂,造成了国共10年的武装对峙,给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1937年------1945年,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战争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败退到台湾,造成祖国的分裂。 5.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署《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中国石化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侵华战争,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
四.材料分析题
1、观察下列两图,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秦朝疆域图 图二 明长城
请回答:
(1)图一中秦的统一是由谁完成的?哪次改革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3分)
(2)图一和图二中长城的修建分别是为了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进攻?依据图二指出明长城的起止点。(4分)
(3)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有人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战争与冲突。你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举一例并加以说明。(4分)
(1)赢政(秦始皇);商鞅变法;(2)匈奴;蒙古;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3)主流:和平与友好往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减之间的友好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2.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1分)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2分)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1分)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1分)
(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2)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