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优化与重建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优化与重建
来源:锐游网
Legal SvstemAnd SociolV {};J 轧会 2 0 0 9.7(中)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优化与重建 周 鹏 摘要贫困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高校把资助贫困生工作 作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高校根据中央政策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体,“奖、贷、助、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确保广大贫困学生都能通过获取一项或多项资助 政策,顺利完成学业.多种资助政策基本满足贫困生的表面物质上的需要,但这种方式的资助政策并不能满足学生长远的 深层发展需要.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政策优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7—265—02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 请——填写调查情况表一小组评议一班主任审核一公示”,评定 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 出所谓的贫困生。这一程序旨在层层把关,力求认定的民主性。 困生分为一般困难生和特困生。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支付 但这一看起来似乎完成的评审体系中都是人为性的操作并未有 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困难生;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 量化的可考核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第 是特困生。在“决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 一,贫困生有心理的封闭性和强烈的自尊心,有的学生不愿意透 庄重承诺下,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露家庭情况,特别是对于家庭突然变故的学生,有的学生虽然贫 中央政府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 困但是不愿意写申请,导致这类灰色群体被忽视;第二,学生提供 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中央财政支 的村——乡——县三级证明真实程度无从核实;第三,对于一些 出将由2006年l8亿元增加2007年到95亿元,2008年将安排 和同学沟通交流有困难的学生或者人员差的学生,在小组评议中 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用于奖励和资助高校贫 会受到人为影响。 困生。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到位 一、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认定部门(当地政府)和个人责任追究机制。贫困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 生资助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假冒贫困生挤占资源现象,主要是生源 20%,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特困生)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 地贫困生认定工作缺乏监督,当地政府或办事人缺乏责任心,制 5%一8%。不同资料显示的比例略有差异,目前高校发放国家奖 造虚假证明。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贫困生生源认定的相关政策 助学金基本按照此比例确定资助人数。目前国家贫困生资助体 和法规,没有相关文件明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认定过程中 系主要有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特 造假的政府或个人缺乏惩罚和责任追究。2.缺乏对资助费用后 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制度、“绿色通道”制度等6种,2007年在 期使用的监督。第一,部分高校将用于解决贫困生生活支出费用 部属高校实施的免费师范生也可以看作对贫困生资助的一种方 的国家助学金抵充贫困生的学费。第二,贫困生购买高档消费 式。国家逐渐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力度,基本解决高校贫 品、贫困生拿着助学金挥霍等等事件屡见不鲜。贫困生如何合理 困生的物质需求,使得贫困生资助取得一定得成绩。我们在看到 使用资助费用,高校应当发挥监督功能。贫困生接受了国家资 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们当前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文中资助 助,就得接受被监督的义务。实施监控不是伤害贫困生尊严和限 政策主要指的是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高校贫困生 制不理合理消费,而是为了防“伪贫困生”,同时也是要管制一下 的生活费开支。 不自觉的贫困生高消费。 (一)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三)缺乏终极关怀 1.认定依据不完善。通过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的《高等学校学 立志是迈向成功之路的前提和保障。在国家、社会、高校得 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目前作为认定贫困生主要依据,但有明 力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高校贫困生基本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 显的缺陷。调查表的内容均由学生自由填写,虽然加盖地区民政 济困难问题,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但贫困生资助和管理过程 部门的公章,但通过这种单方了解是片面的,缺乏约束性。一方 中“前忙后盲”现象让社会感到痛心,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问 面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生提供的证明没有可比性。另一 题。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 方面,地方基层组织对学生填写的内容真实性难以核实,甚至有 但加强对贫困生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 一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利用占有广泛的社会资源,通过非正常渠 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贫困生资助中 道获取假证明,以期获得学校的资助。部分贫困生或孤儿由于客 的“等、拿、要”,“我贫困国家就得资助我”,“感恩和诚信的缺失” 观因素,不能提供调查表,但作为贫困生证明的唯一依据缺少,却 等等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高校贫困生是特殊群体,他们有健 无法得到资助。 全的身体,是社会中的高知识、高学历的代表者,他们有能力证明 2.认定程序不规范。目前贫困生认定程序基本按照“学生申 自身存在的价值,连小学生都明白的“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在 作者简介:周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265 LeVI ,s1 And Soeio ̄ 2 0 0 9.7(中) 这种不付出就可以获得“回报”的资助体系下荡然无存,因为仅凭 一{I;J占缸金 (四)建立对认定主体和资助主体监督机制 1.对于认定主体的监督。从行为学理论来讲,生源地认定应 张证明就能获得资助,贫困已经是他们获得资助的资本。学校 教育是“授之以渔”,同样高校的资助体系理应如此。政府和高校 是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实践证 对贫困生政策与其是物质上的“扶贫”不如精神上的“扶志”。因 明采取生源地认证方式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约束。政 为贫困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生存的,毕竟我 府应当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 们现有的资助体系仅能满足贫困生求学期问的需求,而且是不能 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专人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造假的 根本改变贫困生的生存状况的,我们的资助体系还没有延伸到社 惩罚与追究力度。将认证的结果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的监 会群体中去。贫困大学生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从国家到学校再 督。政府成立督察组对各地认证工作进行评估检查,核实监督,到国家的保障体系。 二、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前景展望:优化与重建 (一)加强贫困生认定平台建设,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实地走访是贫困生界定的有效办法,但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分 布广泛,实地走访在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巨大,目前在认定工作 中还难以实现。科学合理认定贫困生,主要解决“钱给谁的问题”。 信息技术己被广为运用,为社会提供极大方便,国家应该建立贫 困生认定的动态的、可供查询的信息管理系统。贫困生认定工作 不应源于高校,应当从中学起开始建立动态的贫困学生档案库, 由于中学生源基本在同一个县城,这样对学生情况了解的比较清 楚而且准确。高校在认定贫困生过程只要查阅相关信息系统就 能了解学生情况。既节约贫困生办理相关证明的成本,也降低社 会成本。 (二)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 定性与定量指标,合理地认定学生及其所在地的贫困状况与贫困 程度,以便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评价与比较,确定该生是否属于 贫困生的认定范围。然而,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学生家庭及其 所在地的经济与社会情况的指标众多,若将这些指标都纳入高校 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中,由于指标问内涵的交叉,使指标的计算 或测定具有不可操作性。所以,构建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的 总体思路是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同时又能量化的指 标。这样既达到对学生贫困程度认定的目的,又能大大简化计算 或测定。指标体系设计内容要考虑到贫困生认定的理想边际就 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所以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中必须有 反映所在高校、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及两者之间对比关系 的指标。另外,由于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是指标体系 设计的核心。因此,该指标体系还应有反映学生及其家庭在人力 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等方面状况的指 标。同时,还应考虑到一些特殊性的指标。 (三)“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的拓展 朱熹说:“立志不定,终不济事”。我国资助政策总体上是一 种以无偿资助为主,容易使贫困生把资助当作是他们理应享受的 权利,从而缺乏责任感和引发惰性。这种资助体系容易使贫困生 产生“等、拿、要”现象;也使得非贫困生之间产生争讨一顿不需回 报的“免费午餐”,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一些贫困生自 尊敏感而且性格争强好胜,一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无偿资助。因 此,在资助体系中将“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拓展。广设勤 工助学岗位如实验室管理员、电子阅览室管理员和图书馆管理员 等,让贫困生通过付出劳动获取“报酬”,满足自尊心较强的贫困 生心理需要,克服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思想,也教育贫困生只 有“付出”才有“回报”,财富就蕴藏在自己劳动付出中,通过劳动 就可以改变贫困的状况。 266 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生源地贫 困生认定主体监督机制。2.对资助主体的监督。对使用主体的 监督主要解决“钱怎么给的问题”。国家助学金主要是用于解决 学生生活支出的。因此,将发放现金转为发放“代金券”。既限制 高校对资助费用截留,也限制资助主体的使用范围,使资助真正 用于解决贫困生生活学习。“代金券”可以在餐厅就餐、在教育超 市购买生活学习用品等。 (五)建立“资金式”和“能力式”的“双线资助 模式 赠与千金,不如授以点金之术。“资金式”资助解决贫困生求 学期间的基本生活问题,但不应当是资助的终极目标的,贫困生 最终要走向社会,要在学校中学会在社会中谋得生存的能力。自 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不愿意参加学校活动和不愿意和同学交 往等都是贫困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恰恰又阻 碍了贫困生能力的发展。高校除了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引导和教 育外,应当积极鼓励和扶持贫困生在学校开设有偿家教、小型市 场和家电维修等形式活动,开辟专门场地,提供小额免息贷款开 展“创业扶贫”活动,既能“自救”又能锻炼能力的“能力式”资助。 建立“资金式”和“能力式”双线资助模式,使得资助相得益彰。 (六)建立贫困生就业‘‘绿色通 英国哲人拉斯金说过:“自助,是成功的最好方法”。资助政 策不是贫困生的“保护伞”,贫困生最终要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工 作。当前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为贫困生就业增加难 度,贫困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后盾,加之自生在 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与家庭出身相对优越的大学生相比还存 在不足之处。贫困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社会不稳定的潜 在因素。1.政府要为贫困生就业开设“绿色通道”。如为贫困生 开设贫困生创业园、贫困生创业基地、为录用贫困生的企业减免 相关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录用贫困生。2.免费师范生政策 要向地方高校倾斜。免费师范生政策解决了贫困生学习、生活和 就业的后顾之忧,有利于鼓励贫困高中生报考师范学校。师资教 育的地方性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主要担负为地方培养师资的重 任,地方高校相对于部属高校贫困生更多而且就业的难度更大, 而地方高校毕业生基本都是在地方任教,特别是贫困生基本上回 到当地的镇、县工作。因此将免费师范生政策向地方高校倾斜, 既能保证资助更有针对性,也能实现对资助学生终极关怀。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平 衡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资金助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赖于国家的帮扶制度及政策,依赖于 社会的扶持,还有依赖于贫困生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囝家教委,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 (2】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教育财会研究.200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