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3.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4.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重点】
1.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2.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语文要素。
1.教师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完成了一次环球旅行。我们乘坐威尼斯小艇穿梭于古老的小城;我们走进别具风情的荷兰感受了恬静的牧场生活;我们驻足于金字塔下感叹人类的古代文明。而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课件1、2: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页回顾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学习“交流平台”做铺垫。)
二、学习“交流平台”。 1.交流总结。
1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师引导回顾交流:请你读一读“交流平台”,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说一说:哪一处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出示课件3、4:
预设1:我喜欢《威尼斯小艇》第四自然段描写船夫驾驶技术那段动态描写,
我来给大家读一读,我感觉仿佛看到了小艇在极窄的河道中飞快的穿行,特别灵活。
出示课件5:
预设2:我喜欢《威尼斯小艇》最后一段的那处静态描写。安静而美好,和白天热闹充满活力的威尼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艇停了,威尼斯就入睡了。
出示课件6:
预设3:我喜欢《牧场之国》第五自然段中那段动态描写,运河中的船只,满载牛奶的汽车、火车来往于城市和牧场,让我刚感受到了静谧之中的活力,同时也感觉人的活动并没有破坏这田园牧歌的生活。
2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出示课件7:
预设4:我喜欢《牧场之国》第五自然段对牧场夜晚的静态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荷兰牧场夜晚的静谧之美。
出示课件8:
教师总结过渡:这一幅幅动态或静态的画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不仅走入了那或静谧或灵动的美景之中,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同时融入人的活动,能赋予景物生命力和变化感,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景物独特的魅力。
2.拓展积累
师引导点拨:在平时的阅读中你还积累了哪些表现景物静态美或动态美的句子呢?
(1)小组分享。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回顾本单元的重点语段,进一步感受语段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交流感受动态和静态描写赋予景物的生命力和变化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 1.读一读,说一说。
师: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句子,说一说:这两个句子分别是怎么表现出景物的动态或静态之美的?
3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出示课件9:
预设1:第一个句子写出了动态之美,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景物以及感受,侧面写出了小艇行驶的速度极快。
预设2:第二个句子通过描写许多动物安静下来的样子,表现出夜晚荷兰牧场的静态美。
教师总结过渡:两个句子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角度写出了景物的静态之美,我们来看下面这三个情景,想一想你能通过哪些方面写出动静之美呢?
2.以“放学后的校园”为例交流指导。 出示课件10:
(1)交流点拨。
教师提问点拨:我们以“放学后的校园”为例,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出静态美呢?
预设1:可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放学后校园里各处的寂静无声。 预设2:可以抓住教学楼、操场等环境描写,写出放学后校园的安静。 预设3:可以通过放学前后的对比写出放学后校园的静谧。 (2)学生练笔。
师:请从三个场景中任选一个来写。 (3)展示交流。 出示课件11:
4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设计意图:以问题入手,发现例句是怎么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的,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以其中一个场景为例进一步交流方法,再通过仿写练笔进一步巩固实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1.读一读,说一说。
教师提问引导:自己读一读下面的两段话,说一说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出示课件12:
预设1:第一段话描写的是埃及金字塔。
预设2:第二段话描写了是一个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建筑物。
师总结过渡:第一段话是我们课文中的一段话,描写的也是我们熟悉的金字塔。那第二段话描写的这个白色的建筑物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看图,补充资料。
5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出示课件13:
教师提问引导:看了图片,你们知道这段话描写的是哪个建筑物了吗? 预设:这个白色大理石建筑物是印度的泰姬陵。
教师补充介绍:第二段话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泰姬陵》一文,描写的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泰姬陵”
3.交流特点。 出示课件14:
教师提问引导:这两段话都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预设:都突出了景物的颜色特点。
教师追问:在描写景物的颜色时,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两段话都在突出表现一种颜色,都围绕一种颜色在描写。第一段话突出金色,第二段话突出表现里景物白色的光辉。
教师总结过渡:两个句子都集中强调了一种颜色。像这样的句段还有很多,咱们一起再来看两段话。
4.拓展积累。 出示课件15、16:
6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设计意图:以问题入手,发现例句是景物的哪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发现两个语段的共同点,并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积累。)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聚焦题目。 出示课件17:
教师提问导入:读一读这首古诗的题目,你从中都知道了些什么? 预设1:这是一首田园诗。
预设2:从“四月”能判断描写的是初夏季节。
师总结过渡:农历四月已经到了初夏时节,这个时节的田园风光什么样的呢?自己读一读吧。
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
师点拨: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注意“了”的读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18:
师引导点拨:请根据注释来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4.赏析。
7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教师提问引导: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1:我看到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特有的美好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真美,我感受到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预设2:我看到了乡村里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人都在忙着各种农事,我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出示课件19:
教师小结过渡:整首诗既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又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6.延伸阅读:
教师提问引导: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深入农家生活,以田园生活为题,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句吗? (1)全班交流。
(2)诵读积累。 出示课件20:
【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我结合
8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单元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要素进行总结,强调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表现景物独特魅力的好方法。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在第一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两个句段分别是怎样表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再以一个情境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静态美,最后让学生进行练笔实践,通过互评修改让学生进一步习得表达的方法。在第二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发现两个例句表达方式的共同之处:突出描写一种颜色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积累。
在教学“日积月累”时也以学生的自读感悟和积累为主,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诵读感悟,并熟读成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中心思想
1.《四时田园杂兴》写了村农民男耕女织以及儿童学大人的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乡村劳动人民的勤劳,以及儿童的天真可爱。《稚子弄冰》生动地描绘了天真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祖父的园子》通过回忆了小时候和祖父在园子快乐、自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祖父的思念。
3.《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4.《梅花魂》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5.《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课文记叙了诸葛亮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以及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6.《景阳冈》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7.《猴王出世》选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8.《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课文主要写了宝玉与黛玉、探春、宝钗等姑娘们一起放风筝的事情,表现出贾府当时繁荣昌盛,宝玉的无忧无虑。
9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9.《从军行》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这首首诗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写送别时环境的诗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直接描写送别场面的诗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0.《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11.《青山处处埋忠骨》记叙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感情,超人的胸怀。
12.《清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高尚的革命情操。
13.《摔跤》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反映了小嘎子聪明、机敏、争强好胜和有心机的个性。《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描写了祥子的身材和外貌,将一个健壮结实、相貌普通的祥子展现在人们面前,也表现了他的朴实与生气勃勃。《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终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他守财奴的形象。
14.《刷子李》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借一件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15.《矛与盾》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16.《田忌赛马》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 17.《跳水》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通过对船长在紧急关头,果断命令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的描述,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
18.《威尼斯的小艇》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课文主要介绍了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和小艇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水上城市的特有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威尼斯美丽风光的热爱之情。
19.《牧场之国》的作者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课文描写了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全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来写,展现了荷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
20.《金字塔夕照》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联想,抒发了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与赞叹。《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描绘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介绍了古埃及文明,让读者感受到金字塔的神秘,从而对其未解之谜充满了兴趣,同时抒发了对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叹。
10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
2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通过孩子的妙答,表现了他的风趣、机智。
22.《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3.《童年的发现》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