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

来源:锐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

作者:杨亚月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6期

【摘要】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以精美的纹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的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铜鼓;铜鼓纹饰;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青铜制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铜鼓不但是一种乐器和重器,而且是一种图案丰富多彩的艺术品。本文试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的纹饰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欠妥之处,请专家指正。

一、铜鼓的装饰纹样类型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自2009年开馆以来,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8年的时间内征集了近2万件套民族文物,其中铜鼓有35面。从类型上看,有麻江型铜鼓30面、灵山型铜鼓2面、西盟型铜鼓1面、北流型铜鼓1面、冷水冲型铜鼓1面;从使用民族上看,有苗族铜鼓、水族铜鼓、壮族铜鼓、布依族、瑶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的铜鼓。这些铜鼓总特征是,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这些铜鼓的装饰纹样奇异精美、丰富多彩,主要有几何纹样、动物纹样、人物叙事纹样、宗教纹样等四类纹样。

第一类为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铜鼓上大量使用且富于变化的一种纹样,主要有太阳纹、云雷纹、三角纹、乳钉纹、席纹、树条纹、铜钱纹、芒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等。其中,太阳纹是铜鼓最早出现和最基本、最主要的纹饰,它是居于鼓面中心的光体纹饰,中间为圆形实体,四周有光芒,一般有12芒。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现藏的34面铜鼓中,只有一面铜鼓为10芒,其余皆为12芒。

云雷纹是铜鼓上的主要纹饰之一,由云纹和雷纹组合而成,云纹是螺旋式的单线旋出的图案,雷纹是几层菱形套叠或相互勾连成一体的回形图案。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中有24面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等铜鼓皆有云雷纹饰,线条纤细、形体圆小,有形状奇特的S形勾头云纹、单卷云纹、双卷云纹、半边云纹、波连式云纹、填线云纹、雷云纹、菱形雷纹和椭圆形雷纹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类为动物纹样。动物纹样主要有翔鹭纹、青蛙纹、蝙蝠纹、鱼纹、龙纹、饕餮纹、牛纹、十二生肖图、马纹等。其中,翔鹭纹是铜鼓上的主要纹饰之一,或写实,或抽象,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448#鼓(图1)有十六只翔鹭。长长的尖嘴,头上长着纤细的羽冠,有圆圆的眼睛,翅膀不很宽,呈三角形,向身躯两边相对平展,尾巴呈扇形,体态纤巧、排列紧凑,环饰于主晕内。另外馆藏338#、3696#、339#、5232#、3588#等麻江型、冷水冲型、灵山型的5面铜鼓上亦饰有翔鹭纹,其中5232#、339#铜鼓在鼓腰上饰有翔鹭纹。青蛙装饰于铜鼓,是铜鼓装饰中出现最多的纹饰。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中,饰有立体青蛙的有8面,其中有7面为麻江型铜鼓,鼓面上饰有4只立体青蛙圆雕。这些立体青蛙圆雕形象生动,体形硕大、空身扁腹、两眼外凸。或逆时针或顺时针,或一逆一顺、两两相对等距离旋转排列于铜鼓鼓面的最外一晕圈。其中馆藏铜鼓339#(图2)鼓面青蛙为叠蛙,即一大一小相背负,又称“累蹲”蛙,大小蛙的头向一致;另一面馆藏3528#鼓为西盟型铜鼓,鼓面上除了有四只立体青蛙圆雕外,每隔两只青蛙间饰有牛拉车立体装饰且呈顺时针排列。水牛体态憨实、粗角大嘴、四肢平直、尾小下垂,蹒跚地迈着步子。

鱼纹或写实或抽象,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上的鱼纹多为写实鱼纹,为鲤鱼形象,如馆藏3504#、1448#、3587#、3587#等北流型、麻江型、灵山型的4面铜鼓,鲤鱼形象生动、体态肥美,鱼鳞清晰可见。馆藏446#、5231#麻江型的2面铜鼓上饰抽象的鱼纹,其中馆藏5231#铜鼓上为双鱼戏宝纹。

十二生肖动物图主要出现在麻江型铜鼓上,馆藏2945#、2944#、173#(图3)、5231#、2942#、171#麻江型铜鼓6面和馆藏4194#灵山型铜鼓上饰有十二生肖动物图,按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已)、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戍)、猪(亥)的顺序外向旋转排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三类为人物叙事纹样。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7239#、7241#、5232#冷水冲型、麻江型3面铜鼓上有竞渡人物纹、农事人物纹、人射鹿纹、羽人舞蹈纹等的人物叙事纹。其中,馆藏7239#铜鼓(图4)的胸部至上而下分别为四组竞渡纹、八组羽人祭祀舞蹈纹,纹样写实。竞渡纹表现的是竞渡的场面,船身狭长,船底较平直,两头微翘,首尾装饰像鸟首鸟尾,船上6人赤身裸体,但头上戴有羽冠,皆奋力划船,船在急速中前进,冠羽向后飞扬。鼓胸上的八组羽人祭祀舞蹈纹,每组有3人,舞人头戴高耸的羽冠,昂首裸身,摆手起舞,全身轻盈飘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造型婀娜多姿、优美动人。馆藏7241#麻江型铜鼓鼓胸上分别饰有4组、8组农事人物纹,一人挥鞭指挥耕牛犁地。馆藏5232#麻江型铜鼓(图5)鼓面饰12组人射鹿纹样,一人右脚前蹲、手拉弓弩、箭在弦上,作射鹿状逆时针等距离旋转排列,或是狩猎图案或是逐鹿中原图,体现了铜鼓作为重器的身份和价值,是权力的象征。

第四类为宗教纹样。宗教类纹样主要为游旗纹、羽人祭祀舞蹈纹等纹样。游旗纹又称旌旗纹,有人认为由羽人纹演变而来,受道家文化影响,它象征的是道教的幡,是飘幡的一种;也有人认为是从统治者出行时的仪仗演化而来,是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从逐鹿权势的战争中用的军旗演化而来,馆藏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的20面铜鼓上均饰有游旗纹。 二、铜鼓装饰纹样的文化意蕴

铜鼓丰富多彩的纹饰图样,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意蕴。 (一)铜鼓纹饰体现了生殖崇拜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类对生殖尚未有科学的认识之前,先民在原始混沌思维的作用下,把生殖与生命看得极其神秘和神圣,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生殖繁衍是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也是最基本的文化意识。黑格尔认为重视生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他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我国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铜鼓多姿多彩,从铜鼓丰富多彩的纹饰图案中我们可以找到生殖崇拜的现象,即希望通过图案冀求子孙满堂、家族繁盛,铜鼓上的鱼纹、立体青蛙形象等花纹图案,紧紧扣住人类生存和繁衍这两大主题,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闻一多先生认为:“由于鱼的繁殖能力强并且与原始时代崇拜生殖高度重视种族繁衍有着直接的关联。由此我推断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1]鱼腹多子、繁殖能力强,加上鱼的椭圆形身躯产生的联想,使初民视鱼为生殖崇拜的象征,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在各民族生活的诸多方面。在《苗族史诗·蝴蝶歌》的“蝶母诞生”中,描述了蝴蝶妈妈一生下来要吃鱼:“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在哪里?鱼在继尾池。继尾古塘里,鱼儿多着呢!草帽般大的瓢虫,仓柱样大粗的泥鳅。穿枋般大的鲤鱼。在这里得鱼给她吃。榜略好喜欢。”[2]吃鱼意味着子孙繁衍,对鱼的崇拜是苗族社会生殖崇拜的一个折射。出土于西安半坡村的著名新石器时期文物“双面人鱼”陶盆,代表了生殖崇拜的观念:其中鱼纹象征女阴;双鱼中的人面,代表双鱼相交产生的新的生命,是生命之神的象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阴阳鱼”“八卦鱼”“龙传人”“二龙戏珠”等,都来源于这个原型。馆藏3504#、448#、3587#、3587#、446#、5231#铜鼓上所饰的单鱼纹、双鱼戏珠纹等图案除了反映南方和西南各少数民族先民们的渔猎生活外,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

(二)铜鼓纹饰体现了图腾崇拜观念

“图腾”源自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音译,是氏族部落之间区分和识别的标志,“人们把某种动植物或其他物体作为自己氏族保护的标志或象征,认为这种物体同自己有某种血缘关系,那么,这种物体就叫图腾。”[3]铜鼓上的青蛙纹、鱼纹、翔鹭纹、牛纹等纹饰,体现了古代南方民族的图腾崇拜观念。青蛙纹样作为铜鼓装饰中出现最多的纹饰,反映了青蛙与古代南方民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活的特殊关系,表明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教观念的演变,人们对青蛙的膜拜从生殖崇拜的内涵也从祈求人丁繁衍延伸到祈求风调雨顺、生产丰收方面。在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认为青蛙能致雨,与祈雨有关,“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于是人们便借助想象形象化地认为青蛙是预报风雨的精灵,是掌管天上雨水的天神,把青蛙尊为蛙神,人们崇拜青蛙不仅崇拜其旺盛的生殖繁衍能力,更是通过对青蛙的崇拜并与之缔结亲属关系,获得其帮助与护佑,能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呼唤天上的雷王及时播雨以达到风调雨顺、农业丰产的功利目的。不仅把青蛙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而且更是把它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古代南方民族的图腾神。

(三)铜鼓纹饰体现了自然崇拜观念

自然崇拜,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早期先民因恶劣的自然条件、严峻的生存环境,以及极其落后的科学技术,使得他们对自然规律不能正确解释,因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对自然界如天、地、太阳等都充满着无限的惧怕与崇拜心理。因此,用太阳纹、云雷纹等作为艺术装饰与古代社会人们崇拜自然神有关,体现了先民自然崇拜的观念。从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的万家坝型铜鼓到清代仍在流行的麻江型、西盟型铜鼓,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铜鼓纹样不断发展变化,但太阳是铜鼓永恒的表现主题。太阳是万物之源,它哺育万物,给人类以光明、温暖和希望。我国南方古代民族有祀日的习俗,北齐魏收的《五日》诗曰:“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指太阳)。”先民们认为太阳是神圣的,对太阳的崇拜也就尤其虔诚,于是有了祭祀太阳的巫术礼仪的产生。铜鼓产生于南方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跨入阶级社会的初期,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铜鼓成为权力和财富象征的重器,由统治者主持祭祀,把太阳比作君主,以强化自己的权力。同时,铜鼓用作军鼓,投入战争,饰以太阳纹,以期太阳神能给予自己力量而战胜敌人。其次,铜鼓上的云雷纹体现了先民的自然崇拜观念。云雷纹是铜鼓上的重要装饰,是古代社会崇拜云雷的反映。由于我国南方地区雷雨气候给人类带来过毁灭性的灾难,雷雨对现实生存的直接威胁让人们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心理,故而喜欢祭祀雷神,且在祭祀雷神时都要击铜鼓。所以,铜鼓上这种有雷霆之像的云雷纹,体现了南方古代民族对云雷的崇拜观念。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一).说鱼[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学良,今旦的.苗族史诗.蝴蝶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杨亚月(1973-),女,彝族,大学本科,贵州省黔西县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物保护与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