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 第1期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Vo1.25 No.1 2015焦 3月 Journal of Xinyang CoH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Mal".2015 国内微观语用学发展之我见 李光莉 (信阳农林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语用学是语言研究中一个年轻的分科,八十年代初由国内学者介绍到中国,并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语用 学可分为两大学派:英美学派的“微观语用学”与欧陆学派的“宏观语用学”。本文在回顾微观语用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其 现状作出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微观语用学;发展历程;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5)01-0083-02 “语用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哲学家、逻辑学家Morris提出的。他在1938年所著的《符号理论 基础》中,把符号学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语用学。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语用学就像一个“垃圾 箱”,凡是语言学领域,特别是语义学无法解释的内容,都被弃置在语用学这个“垃圾箱”内。直到20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的创刊,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Levison:Pragmatics) 的问世及国际语用学会成立,语用学才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_l J。 较之国外语用学,国内语用学起步较晚。1979年,许国璋先生摘译的Austin的“论言有所指”是第一部 关于国外语用学理论的作品。而真正系统全面地向国内学者介绍语用学的作品当是胡壮麟教授的“语用 学”(《国外语用学》1980/03)。之后的多数作品都是对国外著作的译介。所以,国内语用学的发展走向与国 外语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外语用学的两大流派发展亦影响国内语用学的研究趋向。对于两大流派 的称谓有几种说法:“分相论”与“纵观论”、“基本分析单元说”与“语用综观论”以及“微观语用学”与“宏观 语用学”。本文将采用“微观语用学”与“宏观语用学”这种说法,并进一步关注微观语用学在国内的发展及 其未来走向 引。 1 微观语用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笔者认为国内微观语用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80年代初__90年代初。全面系统的介绍、引进、评述传统议题。例如:王宗炎译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上、中、下);程雨民的“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陈融的“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沈家煊的 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之二(会话含义)、之三(言语行为)、之四(会话结构)、之五(指示现象);何自然、 阎庄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一汉英语用差异调查”;顾日国的“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 论:诠释与批判”;钱冠连“言语假信息:兼论合作原则的拯救、不合作现象”等 ]。 90年代初—90年代末.译介并根据自己国家语言研究实际情况对传统议题提出适当批判。这一阶段著 作主要有:李绍山的“论格赖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李锡胤的“对于预设与推涵的思考”;顾日国的“John Searle:从言语行为论到心智哲学、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借鉴与批判”;徐盛桓的“论荷恩的等级关 系——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系统研究之十”;钱冠连的“新格赖斯语用机制新在哪里”;徐盛桓的“话语 含义化过程——含义本体论系列研究之四、含义研究的逻辑学思考”等。 2000年以来,译介的作品减少,对传统议题的研究纵深发展,综述类的作品频繁出现。同时,关注小语 种的微观研究成果也时见报端。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史军“从三个平面语法观来看‘ 口 ’的意义和用 法——以语用平面为中心”;刘世理的“指称、意义和语境——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林大津的“论言语交际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李光莉(1984一),女,河南商城人,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83・ 第25卷 第1期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5年3月 的得体原则:争议与意义”;徐盛桓的“含义与合情推理”;宫伟的“日语模糊现象究因”:龚卫东的“英汉会话 语篇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封宗信的“理想世界中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李远喜的“日语转折 句群的语用分析”;刘绍忠的“礼貌原则与电子邮件写作——谈谈前提的特性和类型”;王卫红的“会话含义 与语用等效翻译”;郑道俊的“‘方位指示语’的分类和理解——英汉方位指示语比较”:薛冰的“广告双关语 的语用观和美学观”;范宏雅的“试论CP和PP的认知模式”;盛文忠“日语助词省略的语用学思考”;刘小 珊的“言语行为的文化语用研究——论日语‘依赖’表达形式”等。 2国内微观语用学现状 “宏观语用学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 忽视对微观语用学所涉及的传统议题的研究。恰恰相反,宏观语用学对礼貌原则、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 会话结构等相关话题起到了一定的增益作用,使得微观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对各大期刊的 分析可以看出,微观语用学相关各议题都有论及。”[4]这主要体现在关联、语境及会话含义方面。例如:徐盛 桓的“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一一关联理论的阐释与嫌疑”从人与语言的技术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个 维度讨论关联理论,论述了关联理论对语用学研究的贡献。分析了关联原则同优化思维的关系。这类作品还 有何自然的“非关联与无关联对话中的关联理论”;冉永平的“礼貌的关联初探”;姜望琪的“再评关联理 论——从‘后叙’看Sperber和Wilson对关联理论的修改”:曾凡桂“论关联理论语用推理的溯因分析”:刘亚 猛“关联与修辞”。而关于语境方面的论文数量也很多。“例如:杨蒙的“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讨论了语境 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除此之 外,还有侯国金的“动态语境与语境洽商”;贺学耕、陈溪辉的“预警分析:机翻不可忽视的因素”;杨俊峰“语 境顺应与语用翻译”等 j。由于会话含义涉及的小议题过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3展望国内微观语用学发展走向 “微观语用学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国外的理论有着极大的依 赖。”l6 不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微观语用学已经逐渐摆脱国外语用理论的束缚,开始找到属 于自己的研究方法及适合汉语语料的语用理论,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譬如。语境研究的视角的扩大使得 学者们不再局限于程式化的静态语境研究,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待语境。语境顺应观为语用学的发展注入了 新鲜血液,同时其他议题,尤其是翻译的研究注人了活力。”[7]对于指示、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礼貌原则、得 体原则等的研究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扩大研究面,也即是把这些传统研究议题与其他学科交叉进行研究,这 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与认知相结合的研究,如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二,缩小研究点,对某 个确定议题进行深入地挖掘,把研究焦点确定在尚未被触及的更小的角度或新颖处进行详尽阐述,如文旭的 “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总之,微观语用学的研究已打破了过去那种以译介形式为 主的单调局面,出现了多议题、多视角、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新解一Jef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428—432. [5]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何自然,闫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52—57 [7]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2002,(1):48—60. (编辑:刘彩霞) (下转第87页) ・84・ 顾玲玲:中日筷子习俗比较 4结语 通过对中日两国筷子的起源、用筷礼仪以及筷子在民俗中的运用三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Et 两国的筷子习俗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筷子起源于中国,后来流传到日本,它是中日两国文化 交流的象征。在人类历史中,筷子的发明与使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人 大脑聪明、手指灵活、协调力强、延年益寿。筷子不仅仅是一种有特色的餐具,它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象征符 号,于特定的风俗习惯中表达着民众的信仰。中日两国人民都将筷子看作是吉祥之物,将其广泛运用于各种 民俗活动当中,作为后辈与祖先、凡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日本人对于筷子尤其重视,认为它们是生命的象 征。 筷子原本源于中国,在Et本却受到了比中国更好地推崇。日本不仅从1984年起设立筷子节,更大力在 儿童中普及正确使用筷子的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使用筷子的好处。到了现代社会,日本人每年会消 耗掉大量的一次性筷子,出于对本国森林资源的保护,这些筷子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而中国是其最主要的 进口国。在我国,城乡饭店大多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制造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随着国际交往的 不断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的人也开始使用筷子。如何更加积极地弘扬和保护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加富有中国特色,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同时将其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联系起 来,是我们今后需要开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贾蕙萱.中日筷子习俗禁忌辨异[A].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2.280 [2]向柏松.吉祥民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7—118. [3]蓝翔.汉族婚礼筷俗[J].民俗研究,1996,(1):24—27. (编辑:刘彩霞)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hopsticks Custom GU Ling——l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Chopsticks are a kind of indispensable tableware in the daily lif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China and Japan have always atta— 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e of chopsticks.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ree parts such as the origin of chopsticks,the etiquette and taboos of chopsticks,the use of chopsticks in the folklore to illustrate that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a long and extensive history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culture of chopsticks. Keywords:China;Japan;chopsticks;custom (上接第84页) My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pragmatics in China LI Guang—li (Dept.of English,th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y,rXinyang 46400O,China) Abstract:Pragmatics is a new discipline in language study,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by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early eighties, which roused amuch attention in linguistics world.Pragma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chools:the micro—pragmatics of the Anglo—A— meriean school and the macro--pragmatics of the European schoo1.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micm--pragmatics,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s well as prospect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Key words:micro--pragmatics;the development process;status quo;prospect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