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代妇女的衣装

唐代妇女的衣装

来源:锐游网


服饰的基本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

唐代服饰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那时的强盛。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

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唐代大袖衫

唐朝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

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

回鹘女服

中晚唐回鹘女服 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鹘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襦裙服

是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 胡服唐代女子衣着偏好胡装,身穿紧腰胡装,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颊,是时尚的打扮。

文物考古出土的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戴着幞头的胡人俑比比皆是,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随葬

品中,胡俑多达50余件。这些胡俑的出土,说明了中西各国人民关系密切。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得西方文化也随之扎根于唐代社会,西方习俗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对汉族人民的服饰、乐舞等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人们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喜胡舞、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

高腰襦裙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它将裙带高高系在腰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准确地说应称为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尤其是在以丰腴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对襟”齐胸襦裙与“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

齐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现在保留的不少古画、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踪迹。可惜由今人对历史的遗忘,很多人看见齐胸襦裙的女性形象时反而以为是韩国的服装,着实可悲

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头决策。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日本,直到中亚。(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在历代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勾画上眼线,使眼睛显得细而长,有的甚至延长到鬓发处。当代女性在眼妆上出现同样的纤长入鬓也就不足为奇了。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到了今天,由于人们对美迫求的多元化,这种古典的伤痕美又再次在现代女性的妆面上复兴了。

叮叮当当,衣诀飘香

除了头面,还有条脱(臂圳)、脚圳等。关于条脱,有个趣闻,唐大中年间,一天宣宗闲暇赋诗,诗中\"金步摇\"三字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对,温飞卿随口说出\"玉条脱\",十分工整。至于白居易\"绿鬃富去金钡多,晤腕肥来银驯窄\",是当时阔商太太的写照。这些和今天的臂饰、手饿、手链郡非常相似。

用香熏衣 (效果应该不亚于香水)。据说熏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香\",就是将沉香、白檀香、麝香、丁香、苏合香、甲香、甘松香等,用蜜和成丸,装在瓶里,埋人地底二十天,然后拿出来熏衣。另一种是用藿香、零陵香、丁香、甘松香等,制成粉剂,装在用绢做的袋子里,再放到衣箱里。随身还带香囊等物。甚至有各种口香丸,含在口中防止口臭,如用豆寇、丁香、当归等碾成粉末,然后用蜜合成的口香丸。类似今天的口香糖。

唐代女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不外乎三大类型 :窄袖衫、襦配长裙,胡装,女穿男装。窄袖衫、襦配长裙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正如孙机先生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指出的:\"唐代女装无论丰俭,这三件都是不可缺少的。\"

最初是流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条纹裙。这从陕西三原唐李寿墓壁画以及西安白鹿原原43号初唐墓的女俑可以看出。到了盛唐,曾经主流的条纹裙渐渐销声匿迹,各种色彩浓艳的裙子登上时尚舞台的中心。裙子的颜色十分鲜艳,主要以红绿黄为多。此外还有紫,青等色。

从材料来看,则有:绸裙、纱裙、罗裙、银泥裙。金缕裙。金泥簇蝶裙、百鸟毛裙等。

百鸟毛裙是唐代最华贵的裙子,据《朝野载》记载,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是始作俑者,她的这条裙子用了各种奇禽的毛织成,正看为一色,侧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旷世罕见的奇美奢绝。此后官员、百姓纷纷仿效。\"

山林奇禽异兽,搜山满谷,扫地无遗\"一一导致了一场野生珍禽异兽的浩劫。对这种走向极端的时尚风潮,今天的人究竟该认为\"奢侈带来富足\",还是从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予以指责?

虽然风气豪纵,但唐代对美感和资源的冲突不是全无考虑的。所谓\"裙,群也。连接群幅也。\"(《释名.释衣服》)由于古代的布帛幅面较罕,裙子都要用几幅布帛连接起来。唐代的裙子一般是用六幅布制成的,\"裙拖六幅湘江水\"(李群玉)就是对此的写照。唐代时尚以裙宽肥为美,华贵的则用到七幅八幅。终于引来了皇帝的干预:唐文宗为了提倡节俭,明令要求\"妇人裙不过五幅\"。(《新唐书.车服志》)。另外,唐代的裙子多有褶。所谓\"破\",几破就是几褶。隋场帝时的\"仙裙\"是二破。褶多了就比较浪费,唐高宗曾下诏禁止:\"天后我之匹故,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尊节俭也\"。唐玄宗也作过类似限制。至于效果,不甚清楚,恐怕不会令行禁止的。

衫、襦,就是短上衣,是唐代女性最常见的衣服。衫是夏装,较薄,襦是冬装,有夹的和棉的。唐初的衫比较短小,袖子窄,掖进裙腰。后来变得逐渐宽大。颜色有白、青、绯、绿、黄、红等,又以红衫为多。衫一般用布做,也有罗的,上有金银线;襦则往往绣有各式花样,所谓 \"薄罗衫子金泥缝\",\"连枝花样绣罗襦\"。如此鲜艳的衫襦灵活搭配各色裙子.就变化无穷,精妙纷呈了。

裙衫之外,唐代妇女都爱帔和搭披帛。帔比较宽,类似今天的披肩,是已婚女性用的;披帛窄,更接近飘带,用于末嫁女子。轻盈的帔和飘扬的披帛,配上原本繁丽的衣裙,不但变化多端,而且增加了妩媚的动感。所以画家们在画仕女和仙女时,以及匠人在雕塑女佣时,都不会忽略这美丽的帔和披帛。\"红衫窄裹小臂,绿诀帖乱细缠腰\"。这是盛唐时期佳丽的典型服装,徐连达《唐朝文化史》,。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就有披帔的女性形象,而《捣练图》中则有搭披帛的女性形象,可谓随处可见。

这样的服饰确实富有美感,从线条到颜色都极富视觉冲击力,或动或静都充俩婀娜多姿的女性魅力。\"拜倒在石榴裙下\"虽是语带讥讽或自嘲,但那个画面仍然充满美感。应该庆幸我们的先人早早发明了这个说法,否则到了今天。也许会说成\"拜倒在牛仔裤下\"或者\"拜倒在七分裤下\",才是大煞风景。拜倒在石榴裙下?对于美,何妨顶礼膜拜!

唐代女子的自信和大胆。因为化妆本来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一种生活态度。唐妆华丽而直接,给人的感觉是唐代女子重视自己、喜欢自己、展示自己,快乐地享受生活。

但是这是一个成熟的高境界,需要历炼,不属于青涩幼稚的年龄。在她接触过的人里面,有一些成熟、知性的女性,往往会喜欢大红的口红,然后修一个干净的眉型,其他部位一律不化妆,连底妆都不用。这种妆容,因为自信、而非常美。比如她化妆过的上海外滩三号沪甲画廊的主持人翁菱就是一例,几乎只凭一管阿玛尼的口红就完成了在《时尚》杂志上的亮相。

毕业于世界著名的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曾在CHRISTIAAN DIOR公司工作过的,现正在参与筹备《Vogue》中国版的时尚编辑吴岭,认为唐代女性时尚很突出女性特质。比如高腰线。另外,裙子的廓形完全衬托身材的丰满、圆润,和今天为了显示苗条而穿紧身弹力衫是一样的道理。

吴岭也非常欣赏唐代女性服饰给人留下想象空间的风格。宽松不贴身的衫裙,会随走动而自然勾勒体型,轻薄面料的使用,带来隐隐约约的半透明效果,那种不强调的强调,自然达成的效果,是更高一层的性感。

最后,在整体上,她认为唐代女性从宽松的衣服到轻便的鞋,没有一处不是舒服的,丝毫没有受虐倾向,不像今天有的女性为了悦人不惜辛苦,她们是自己穿了舒服之后才让

别人看了舒服的那种美。

唐前期,女性大多大胆追求个性美,着装服色的选择将官方规定弃置一旁,甚至盛行穿胡服、戴胡帽等;施面妆也是“浓妆艳抹”。唐朝妇女的日常服装,上身着衫,下身穿裙。衣裙上有瑰丽的花纹,裙子以红色最为流行。富家女子常常用精美的丝织品做衣料,衣服柔薄而精巧。从总体上看,唐代服装造型雍容华贵,配饰富丽堂皇;质料唐以丝、麻为主,以红、紫、黄为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唐朝妇女上身常着圆领的长衫,肩上披帔,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下身穿裙,裙腰高,线条优美,显得身材颀长、秀美,反映相对稳定的一面。唐朝以汉族为主,汉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文明且讲究,逐渐形成了飘逸的塔形衣冠。因居住在温暖湿润地区,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以轻盈精薄著称。如吐鲁番出土的轻容纱比马王堆出土的素纱更精巧。唐代的贵妇大都“缣罗不着爱轻容”。而且,在唐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唐朝女性喜欢穿男性服装。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突出女性人体美而唐朝女性在服装穿着上的富贵、典雅、夸张、华丽以及匠心的独特,都体现出唐朝妇女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和积极性的一面。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

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

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

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

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

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

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

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

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

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

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

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

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

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

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

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

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

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

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

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

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

《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

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

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

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

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

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

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

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

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

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

修长。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

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

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

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

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

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

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

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

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

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

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

此种装束。

四、小结

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

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

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

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至唐代,

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

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

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

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柔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

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

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

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唐朝女装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外来服饰的影响

如西北少数民族,天 竺,波斯等,其中以 胡服最有市场;

穿着大胆开放

开放地让现代人都叹 为观止;

服饰前比秦汉,后较宋明都要亮丽突出

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奇斗艳,尤以红裙为佼佼者,不过我们所熟知的杨贵妃最喜欢穿黄裙,就像皇帝穿黄袍,那则是地位的象征了

喜爱着男装

其实以上这些特点基本上都是

在初唐到盛唐就完成,而中晚唐就

是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变化.

唐女装的发展脉络:

初唐至唐玄宗年间:

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继续繁荣发展,开元盛世,这个时期是中国最发达时期,也是唐朝女装的春天.

初唐时的妇女秉承了隋时遗风,短襦有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以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当时还流行长巾子,名曰披帛.其搭在肩上,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

丫鬟

这是期妇女穿着男装是一种时尚,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放程度.这是因为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自我表性意识较强,比方说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名正言顺的女皇,男装可使行动方便,故深得女性的青睐.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此图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请注意,画中有三位女士是着男装的!

唐朝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服饰和装扮上,不断承袭并夸张了前朝的传统方式,更吸收了很多外来的胡服式样._

据历史记载,当时胡人文化在唐代社会重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唐人奏胡曲,跳胡舞,因此,服饰的胡化也就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文化趋势. 亦汉亦胡的半臂衫盛行于初唐,低胸翻领的胡服,风格独特.

唐朝时期,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据说李式家族是鲜卑族的,不知是不是胡服风行的一个原因.

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

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

窄袖,锦边.

身穿胡服的侍女

安韦洞墓,以及乾县李仙蕙

墓出土的壁画,陶佣中有大

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

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穿这类

服饰的妇女.这种样式原先

是北方人的装束,魏晋南北

朝传入中原.

唐朝女装最让人惊叹的便是大胆开放的风格了,好像古代什么女性不得露半寸肌肤到唐朝就完全消失了,甚至是反其道而行.

这是前段时间吵得风风火火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看看以上两张照片,

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并不是在唐朝,而是在五代十国,但是这种异常OPEN

的穿衣风格则是从唐朝延续下来的.

唐朝初年,宫廷以及王公贵族家的女性骑马时都要穿一种特殊的服饰来遮挡容颜.这种服装本来是戎夷人穿着来防避太阳和风沙的.高宗以后流行帷,可以遮蔽两颊和颈部.玄宗开元以后,骑马的宫女就干脆露出了漂亮的容颜,不再怕被人看见了.一时在海内竟相效仿,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从女性骑马装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的唐朝已经开始形成了越来越加开放的风气.

高宗时期

唐朝银胎彩绘

仕女骑马俑,

唐明皇以后

想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

衫,歌女可以这样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其实是不许半裸胸的.

公主可以,而市井女子却不用想了.

《簪花仕女图》绘有仕女五人,使女一人,犬两只,鹤一只.画中仕女穿

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头戴折枝花朵和身穿透明纱衣在中国绘画史上

是十分罕见的新奇装束,其样式应为中晚唐服装样式.纱罗作为女服的衣

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而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表

明了唐人思想的开放.

大袖衫

中唐以后,服装渐渐变得宽大,其实从唐玄宗的时候

就开始了,长裙曳地,再配上颜色艳丽的披帛,显得

雍容华贵.这种装扮,一直到五代初还能见到.

在中国历代的服饰艺术当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唐代妇女服饰艺术。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彩、创新的手法、典雅华美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中最为丰富、最为富丽雍容的一个篇章。它上承历史源头,下启后世之径道,和其它艺术共同创造了唐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在中国服装史乃至世界服装史上写下了令人惊叹的一笔。

唐代女装演变迅速、表现性强。在唐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女装的种类较多,最流行的有“襦裙服”、“胡服”、“女着男装”三种配套服饰。

襦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是中国古代中原女子的传统装束。唐代的“襦裙服”包括 :上着短襦或衫,下着裙,佩披帛,有时外套半臂。唐代妇女非常流行襦裙服这种配套打扮, 上身着窄小的襦,襦的领口造型各异,变化丰富,有鸡心领、圆领、方领、斜领等。到盛唐时又流行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把整个前胸都坦露出来,可见女性胸前的乳沟。这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上一种大胆的性感设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明以及时尚的开放,是唐代女性表现自身美的勇敢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第一次在自由的空气中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标志。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花”,就是咏叹这种开放袒露领子的造型。女子下身着长裙,裙的种类丰富多彩,于绚丽夺目、变化万千中又风格协调,充分表现出唐代繁丽而奢华的服饰风尚。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当时女子以多幅面料制作的长裙为时尚,这种长裙有单色和多色之分,多色称为间色长裙或裥裙,裙色鲜艳,多中求异。颜色有朱绿、朱黄等相配,单色以红、紫、绿、黄、青以及白色为流行,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描写道:“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盛唐时还流行百鸟裙,武则天的孙女、李显之女安乐公主衣着奢侈,在整个唐代都是空前绝后的。她命宫廷特制的百鸟裙,是将多种鸟类的羽毛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而制成的裙子。其色泽艳丽、变化无常,正看为一色,反看又是一色,日光中一色,阴影中又是一色,且能呈现百鸟形态,可谓巧匠绝艺。这种裙当时价值百万,贵族妇女为追赶时尚竞相仿效,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它充分显示出古代时装的惊人感召力,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贵族妇女追求时尚的极端心理。中唐以后,胡文化之风让位于传统文化,裙子的形制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裙裾加长、裙围加宽。盛唐时,女子流行丰腴饱满型,至中晚唐尤为如此。中晚唐妇女的服饰风格不仅没有趋于衰落,反而更加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女性多褶的宽裙十分流行。周的《簪花仕女图》便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宽大拖裾裙子的造型。

唐代女子还流行一种短袖衫,谓之“半臂”。半臂长及腰际,一般都用对襟,穿时在胸前系结,也有少数“套头衫”式的领口宽大,呈袒胸状。这种服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期间,着半臂者并不多见,直到隋朝以后,穿半臂的妇女才逐渐增多。初唐时其流行到民间,成为一种常服。到了盛唐,在襦裙外罩一件“半臂”已成为一种时尚,同时还非常流行肩背上披一条帛巾,称“披帛”。以轻薄的纱罗裁制,上面印有各式印花图案,缠绕于双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飘舞,使女性更增添了轻柔潇洒、风情万种的韵味。中国古代妇女服饰在隋唐之际形成的这种轻盈飘逸的风格,影响波及了后世几个朝代。

唐代女子最有特色的服饰要数胡服与女着男装,这是封建社会兴盛期服饰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的开放,女性着装的自由度很大 ;二是受西北民族及外来服装的影响 ;三是妇女猎奇和求异的着装心理的内在作用。胡服、女着男装这两种服装主要流行于初唐至盛唐时期,穿着者不分尊卑,有时还互为影响,或混穿于一身。

战国时赵武灵王提出的“胡服骑射”曾掀起我国最早的服装改革。自古以来,中原汉族的习俗就是好尚歌舞。自汉通西域至隋唐,通过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国风俗和文化,再一次为胸怀博大的唐代人所接纳。特别是唐朝的首都长安,音乐舞蹈的兴盛达到高峰,除继承和发扬传统舞蹈外,西域的舞蹈也在唐王朝范围内迅速普及。上层社会的“好胡”之风引导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潮流,这种风气一直蔓延到民间。而来自西域的乐舞,急转如风、威武雄健,还有赏心悦目的舞蹈服装,令唐代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胡酒”、“胡舞”、“胡乐”、“胡服”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胡舞在全国流行以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百姓极力效仿胡人,以胡妆、胡服为美。中原女子穿的襦裙服也受胡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襟袖窄小”的服饰特色。胡舞的流行及胡服的普及是影响唐代

女子装束的重要因素,甚至使汉民族服饰在唐代表现出变异的特征,留下了深深的外来文化的印记。

胡服羼入中原,至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唐代的胡服已不是单纯的某一西北民族的服饰,而是广采众多北方民族服饰之长并融入了大量的西域、波斯、印度服饰文化的风格,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创新的典型实例。唐代的胡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唐代人吸收外来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变化。

胡服的主要特征是简洁、方便。如头戴锦绣浑脱帽,身穿翻领窄袖锦边袍,下穿条纹小口裤,脚穿透空软锦靴,腰间有若干条小带垂下,这种带子叫蹀躞带,原来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装束。但在民间,特别是妇女中间,非常流行这种蹀躞带,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而改成了狭窄的有长有短的皮条作为服装的装饰,饰品的造型也颇具异邦色彩。这在西安乾县永乐公主墓出土的壁画、陶俑中有大量的反映。

唐代胡服面料和装饰图案具有中西合璧的纹饰特征。绣有希腊、罗马流行的忍冬纹,波斯的翼神兽、联珠纹,中西亚的骆驼、狮子等。唐代文化所吸收的外来优秀文化,大大丰富了服饰面料图案的种类,使服饰面料更具有时代气息及艺术感染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也体现了唐代服饰兼收并蓄的一大特点,同时唐代女子穿着胡服所展示出的矫健骁勇的阳刚之美,为本来绚丽的唐代妇女服饰又增添了一笔浓艳的色彩。

妇女着男装是唐代社会兴盛期服装的另一大特点。这种装束先是流行于宫中,后逐渐普及到民间,深受广大女子的喜爱。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脚穿皮靴,是唐代三百年

来男子的装束。从唐初期阎立本的《步辇图》再到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不同时期的绘画联系起来,便可看出唐代三百余年间,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男子都非常流行这种装束。这种着装意识对唐代女子也产生了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唐代女子很喜欢穿一身典型男子服饰,跨马驰骋,从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国》和周的《挥扇仕女图》中,便可看到女子着男装后于秀美俏丽之中又别具一股英俊倜傥的风度。

女着男装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为罕见的,儒家认为“男女不通衣服”。女子着男人的衣服被认为是不守妇道,而在天宝年间妇女着男装已不少见,表明了汉代以来儒家礼教对妇女的桎梏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同时,这也表现出唐代女子对新奇事物有一种极大的热情,在服饰上追求变化与创新,能大胆地穿戴男装、胡服来充分表现自我。同时她们又在发髻和面妆上争奇斗妍,把一个大唐社会妆扮得艳丽无比。这是唐代国力强盛、开放、发达、文明、博大、自由的必然结果。

唐代妇女服饰独步古今,服饰之绚丽多彩、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举世闻名。它是历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我们从中可以深深感到浓烈的民族精神和极度的开创性意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第一次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标志。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自由的时代精神,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唐代妇女服饰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及其精神的载体,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和独特性,仍是今天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师创作的源泉

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

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

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所戴便帽,初行幂,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幂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艳丽的胡帽。胡帽因源于西域和吐蕃各族,状式新颖多变,有的卷檐虚顶,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饰鸟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饰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

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

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项饰有项链、项圈、璎珞等,臂饰有臂钏、手镯,腰饰有玉佩、香囊等。璎珞原为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唐时为宫女侍女、舞伎所喜着。其上部为一半圆形金属颈圈,下半部为一珠玉宝石组成的项链,有的在胸前部位还悬挂一较大的锁片形饰物,整体华贵晶莹。臂钏,又称跳脱,是以金属丝盘绕多匝,形如弹簧,或以多个手镯合并而成的饰物,套于手臂,在宫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银制作,镂空,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之间及小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洒落。

唐代女子服饰,不仅为灿烂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并影响着后世历代妇女的服饰生活与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苑地中的一朵奇丽之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