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和连通器解析
一、填空题
1.放在容器里的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作用,这是由于液体既受到________作用,又具有________性而产生的。
2.大气会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会产生 。著名的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且是 的;历史上最早用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科学家是 。
3.一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支持 厘米高的水银柱或可以支持 厘米高的水柱。 4.一个标准大气压= 米高的水银柱= 帕。图中所示的是离心式抽水机,它抽水是利用____________进行工作的,所以抽水的高度一般不超过________米。
5.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
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_______。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_______ ,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_______ 。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_______ ,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______ _ ,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_______ 。(填:静止、继续运动、增加、不变、下降)
6.图1(a)所示为日常生活中用细线分割皮蛋的“线切皮蛋”现象,该现象可以说明:通过 受力面积,可以 压强;图1(b)所示为“瓶吞鸡蛋”实验,该实验可以证明: 。(C)为 实验的装置,可以用来证明 的存在并且很大。
7.意大利科学家 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某小组同学在学了这些知识以后,利用长塑料管、真空抽气泵和水等器材测量当时的大气压,发现当塑料管内被抽成真空后,管内外水柱的高度差恰好为10米,则这些水柱产生的压强为 帕,该数据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 。
8. 如图2所示的容器中装有同种液体,A、B两底面积相等,A中的液面比B高,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A的压强_______液体对容器底部B的压强(选填:“>”、“=”或“<”);当把中间的开关打开后,容器就是一个 ,等液面静止后,液
体对容器底部A的压力 液体对容器底部B的压力(选填:“>”、“=”或“<”)。
9.在研究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某小组将一根1米长的透明硬质细管装满水,管子上端封闭,下端浸在水槽中,发现管中的水不会流出,如图(a)所示;换用较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中的水仍不会流出,如图(b)所示;
1
换用更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内水面静止后的位置分别如图7(c)、(d)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由图(a)[或(b)或(c)或(d)]可知: 。
②由图(b)与(c)与(d)可知: 。 10.小明用一个如图4(a)所示的两端开口玻璃瓶做了如下实验:把一个气球套在一端的瓶口上,气球放入瓶中,如图4(b)所示。将气球吹大后,把另一端的瓶口用软木塞盖紧,气球口部敞开,气
球仍能保持吹大的形状,如图4(c)、(d)所示。将瓶子向不同方向旋转如图4(e)、(f)、(g)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气球
开口
软木塞
(a) (b) (c) (d) (e) (f) (g)
图4
①由图4(c)或(e)或(f)或(g)可知: ; ②由图4(c)和(e)和(f)和(g)可知: 。 11.某小组探究大气压的特点。他们用三个相同的塑料杯、水、硬纸片进行实验,其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5(a)、(b)、(c)所示。然后,换用不同的塑料杯重复实验,其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5 (d)、(e) 所示。
(a)
(b)
(c) 图5
(d)
(e)
⑴分析图5(a)、(b)、(c),你认为图16(c)中纸片下落的原因是: 。 ⑵分析比较图5(b)、(d)、(e),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二、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用塑料管可以把瓶子中的水吸到嘴里,这是由于( ) A.人对水产生吸引力的作用 B.吸管本身有吸水的作用 C.大气压作用在水面上的结果 D.水压的作用
2.小明在玻璃杯内盛满水,杯口盖上一张硬纸片(不留空气),然后托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或倾斜,水都
2
不流出,纸片也不掉下(如图7)。对整个探究活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有多大
图7
B 探究的假设: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 探究的目的:研究水的重力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D 探究的结论:大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大气海洋”的底部,承受着大气对我们的压强-------大气压。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B.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1.01×10帕,(760MM汞柱)
C.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也越大 D.人的心情通常跟晴天和阴雨天大气压的高低变化有关 4.下列哪一事例可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
A.用吸管吸牛奶 B.棒冰融化 C.手握橡皮圈发生形变 D.水往低处流 5.如图所示 ,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测量大气压强时,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玻璃管的顶部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液面将( ) A.保持不变 B.逐渐下降,最终与管外液面相平 C.逐渐上升,最终从小孔中流出 D.稍微下降一些
6.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气压作用的是 A.小王将新鲜空气吸入肺里
B.医生用针筒把药水推入病人肌肉中 D.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
6
C.小李用图钉把地图钉在墙上
7.在图6所示的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吸盘式挂衣钩
凸出的像皮膜 玻璃管
液体
橡皮膜
纸片托水
A B
图6
C
用管子吸饮料
D
8.下列哪种情况下能使气压计示数增大( )
A 把气压计从山下拿到山顶 B 把气压计从晴天地区拿到阴雨天地区
3
C 把气压计从西藏高原拿到山东平原地区 D把气压计从室外拿到室内 9.下列实验不.
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
10.如图所示,盛满水的杯子用纸片把杯口盖严,再使杯口向下,纸片不会掉下个,水也不会流出,这是因为( )
A 纸片很轻。 B 空气对纸片有向上的浮力。 C 水把纸片粘住了。 D 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 1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倾斜后,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和高度会( ) A 都变大。 B 都不变化。
C 长度变大,高度不变。 D 长度不变,高度变小。 12.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强时,测量结果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 当时的天气情况。 B 做实验用的玻璃管的粗细。 C 做实验用的玻璃管的曲直。 D 做实验时玻璃管放置是否竖直。 13.下列各现象中,与大气压强无关的是( )
A 用抽水机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 B 用自来水笔吸墨水。
C 用吸管吸饮料。 D 自行车轮胎充足气后,骑起来轻快。
14.某同学在760mm高水银柱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他从槽中水银面沿着管子量得水银柱长为770mm,其原因是( )
A 实验时管内进入空气 B 管子插入水银槽内太浅 C 测量得直尺没有竖直放置 D 槽内水银过多
15.如图9(a )、( b )、( c )、( d )所示的四个实验中,其中不能..
表示大气压强存在的是( ) A.杯子中注满水后,倒过来,硬纸片不掉下来。 B.两试管之间的水流出,小试管会自动升上去。
C.燃烧的酒精棉花丢入瓶中,比瓶口略大的熟鸡蛋堵住瓶口后,会吸入瓶内。 D.用手按浮在水面的盆子,需要用力。
(a) (b) (c) (d) 图9
16.在如图10所示的敞口容器中不断加水,静止后水能达到的最高位置是( )
4
10
图 A 容器A的顶端 B 容器B的顶端 C 容器C的顶端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7.下列器材或装置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进行工作的是( )
(a) 茶壶 (b)人耳中的半规管 (c)船闸 (d)注射器
A (a)。 B (b)。 C (c)。
D (d)。
18.下列应用中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A.锅炉水位器。
B. 用漏斗加水。 C.抽水机抽水。 D.钢笔吸墨水。
19.下列器具中,没有应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A.密度计。 B.血压计。 C.锅炉液位计。 20.下列物体中不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是( )
A 茶壶 B 锅炉水位计 C 堤坝 D 船闸 21.在图1所示的装置中,属于连通器的是 ( )
(a)茶壶 (b) 注射器 (c)托里拆利实验 (d)吸饮料
D.茶壶。
22.下图所示的四个装置中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
A 船闸。 B 托里拆利实验。C 茶壶。 D 牲畜饮水器。 23.俗话“大河有水小河满”,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是 ( ) A.大气压。 B.连通器。 C.浮力。 D.惯性。 三、实验题
1.为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王欣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玻璃下面,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S;将装适量细沙的小桶轻轻挂在吸盘下面的塑料挂钩上,如图所示,用小勺轻轻向桶内加细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落玻璃板,测出此时塑料挂钩、小桶和沙的总重力为G。
(1)吸盘即将脱离玻璃板时,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__________ ,所测大气压强的数值是_____________ 。
(2)该方法所测大气压强数值往往比实际值小一些,你认为产生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一条即可):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测定大气压的实验中,因缺少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将蘸水的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的天花板上,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的直径为d; ②将装有适量细砂的小桶轻轻地挂在吸盘的塑料挂钩上;
③用小勺轻轻地向小桶内加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离天花板,用天平测出这时小桶和沙的质量为m。
请完成下列问题:(1)吸盘脱离玻璃板时,若不计塑料挂钩的质量,空气对塑
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 ,测得大气压数值的表达式是:p大气压 。 (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 。 3.小明的父亲是一名潜水员.有一天,小明发现了父亲某次潜入水库时,在水面下各深度处的压强记录,如表一所示: 表一 深度(m) 3 55 1.50×10 59 1.89×10 512 2.21×10 515 2.49×10 520 3.01×10 5压强(Pa) 1.31×10 小明很感兴趣,好学的他利用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很快算出水库中对应的深度处的压强(g=10N/kg),如表二所示 表二 深度(m) 压强(Pa) 3 0.3×10 55 0.5×10 59 0.9×10 512 15 1.5×10 520 2.0×10 5请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小明计算压强的公式是P= ,小明还有一次压强计算未完成,请你帮他完成,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二中的空格处.
(2)小明父亲的测量值与小明的计算值在每个相同的深度都有差异,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差异: 原因: .
4.由于大气压强和水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相同,小明猜想大气内部压强应与水内部压强有着相同的规律。由于在大气中物体所处的深度无法测量,他分别用离地面的高度和同一杯水中离杯底的高度来反映所处的深度。表一是他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表二是他收集的科学家通过相关实验得到的数据。
表一:同一杯水中 实验 序号 表二:同一地点大气中
水的压强 (帕) 2000 1500 1000 500 离杯底的高度 (米) 0.05 0.10 0.15 0.20 实验序号 5 6 7 8 离地面的高度 (米) 2000 4000 6000 8000 大气压强 (帕) 80000 60000 49000 39000 6
1 2 3 4
①分析对比表一、表二数据中高度与压强的变化关系,可发现相同的规律是:在 或同一地点大气中, 。
②分析对比表一、表二中相邻两次数据高度变化量与压强变化量的关系,可发现不同的规律是: 。
请写出两条你认为造成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Ⅰ ;
Ⅱ 。
5、我们可以用塑料挂钩的吸盘做粗略测量大气压数值的实验,请完成下面的实验要求:
(1)把吸盘放在白纸上,沿着吸盘的圆周画一圈,得到图10所示的圆,用分度值为1mm的直尺测量此圆的直径d,从图中可得d = mm。 (2)把一块大玻璃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吸盘按在玻璃板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然后一位同学用力向下按紧玻璃板,同时另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钩着挂钩缓慢往上拉,直到吸盘脱离玻璃板,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11所示(测力计的单位是N),这就是大气对吸盘的压力F,从图11可得F = 。
(3)如果取吸盘面积的80%作为吸盘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S,近似图11
0 1 2 3 4 5 10 15 25 20 图10 得到S = 6×10-4 ㎡,由压力F的大小可算得大气压强P =0.35×105Pa。这个实验结果与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相差很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6.某小组同学做实验探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 18(a)所示的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注入质量相等的水,利用仪器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
(a) (b) 图 18
中;接着用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随后,他们又在如图18(b)所示的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口大底小容器中注入等质量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通过分析发现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液体质量是无关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他们记录的数据继续分析。(已知ρ=0.8×103千克/米3)
表一(注入水1千克) 表二(注入酒精0.8千克) 表三(注入水1千克)
实验序号 1 2 3
深度(米) 0.1 0.2 0.5 容器底面积 (厘米2) 100 50 20 容器底的压强 (帕) 980 1960 4900 实验序号 4 5 6 深度(米) 0.1 0.2 0.5 容器底面积 (厘米2) 100 50 20 容器底的压强(帕) 784 1568 3920 实验序号 7 8 9 深度(米) 0.1 0.2 0.5 容器底面积(厘米2) 80 40 15 容器底的压强(帕) 980 1960 4900 7 酒精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面积大小无关。
(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可知: 。 (3)为了得出液体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与 的关系,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4与7;5与8;6与9)可知: 。
(4)该小组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了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并与液体的重力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a)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b)分析比较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8. 质量为2.4千克的空瓶内盛有4×10-4米3的水,瓶底与水平地面接触面积为4×10-3米2,将20粒材料相
同、大小均为2×10-5米3的合金小球逐个投入瓶内时,瓶内的水没有溢出,此时瓶的总质量为4千克。 求:(1)空瓶内原来盛有水的质量
(2)未投入合金小球时,瓶底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合金的密度。
9.如图11所示,边长分别为0.1米和0.2米的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B的质量都为6千克。求:
① 物体A的密度ρA。
② 物体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B。
③ 小华设想在两物体中选择某一物体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定厚度L、并置于另一物体上部后使二者对水
平地面的压强相同,请通过计算分析小华的设想是否有可能实现,若有可能,求出L的值;若没有可能,说明理由。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