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宋妇女服饰之差异
浅析唐宋妇女服饰之差异
作者:李敏
来源:《文物春秋》2011年第03期
【关键词】唐宋时期;妇女服饰;特色;异同;社会文化背景
【摘要】唐代女子服饰是我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影响深远广博。宋代女子服饰对唐代既有传承,也有自己突出的特色,双方差异较明显。本文通过对唐宋妇女服饰的介绍与对比,分析导致其差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各自发展的趋势。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不同的。服饰作为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个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特点。唐宋时期女子服饰的变化,反映出唐宋时期社会的某些变迁。关于唐宋妇女服饰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如沈从文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晏新志的《大唐文明之花·唐代妇女服饰文化》和刘广军的《宋代流行服饰浅议》等等。研究者大多认为唐宋服饰的风格迥异,但传承与变化并存。本文倾向于探讨唐宋妇女的服饰及其之间的传承与变化,总结出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唐宋命妇礼服与常服
由于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古代妇女的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大体上可分为命妇(泛称有封号的妇女)与普通妇女服饰。命妇服饰一般有礼服和常服两类, 唐制规定命妇的服装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礼服,即礼仪之服,是有礼仪等级制度后人们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常服则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中穿着的服装。 (一)唐宋命妇礼服及其异同
在命妇的服装制度上,唐代对命妇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有比较完善的制度。《旧唐书》卷45记载:“命妇之服六。袆衣者,皇后受册、朝谒、宴宾、祭祀之服也。翟衣者,内命妇(皇帝的妃、嫔、世妇、女御等)受册、从蚕、朝会,外命妇(卿、大夫之妻)嫁及受册、从蚕、大朝会之服也。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公服者,常供奉之服也。花钗礼衣者,亲王纳妃所给之服也。大袖连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宋史·舆服志》:“后妃之服。一曰袆衣,二曰翟衣,三曰礼衣,四曰朱衣。”宋代命妇服装制度基本沿袭唐代,主要的大、小礼服有袆衣、褕翟、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衣等。如宋代皇后受册、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妃嫔受册、朝会穿褕翟;命妇朝拜皇帝及垂辇穿朱衣。
唐宋命妇服装在形制上无太大差异,有继承也有变化。例如唐代皇后的袆衣为袒胸式,其色以红、黄为主,裙拖摆较长,肩搭帔帛,面料轻薄,层数繁多,但富有层次感,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图一)。而宋代皇后的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袆衣为V领式,多为深青色,裙拖摆很短,裙上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厚重的面料显得较为低沉朴素(图二)。唐朝社会开放,尤其在上层社会,贵族妇女们在穿着上比较自由,受大部分宫廷贵妇青睐的是钿钗礼衣。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要簪金翠花钿,所以称“钿钗礼衣”(图三)。 (二)唐宋命妇常服及其异同
命妇的常服为日常穿着。唐制对命妇常服的规定没有礼服那么严格,但也做了相关的等级规定,例如对官员女眷服装在色泽上有了明确的等级区分。《旧唐书·舆服志》载:“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带以输石,妇人从夫色。”尽管如此,在开放多元的唐代社会,尤其是生活在京城长安的贵族妇女,在日常服饰的审美选择和实际穿着上依然艳丽华美,有着自己独特而突出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以大袖襦(衫)裙、帔帛为主的传统型,胡服、胡靴组合的胡服型,幞头、男式圆领袍衫的女扮男装型等三种造型。 传统型服饰在盛唐时期演变出了半露胸款式,即穿上一种袒领衫,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胸脯袒露于外。贵族妇女穿的宽袖袒胸服装,袖子会更大,并有很宽的绣花缘边(图四)。唐代方干《赠美人诗》中的“粉胸半掩凝晴雪”,就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
胡帽、胡服、胡靴组合的胡服型在贞观至开元年间比较盛行,这与胡舞的传入有关。由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妇女也以胡服、胡帽为美,于是形成了元稹《法曲》中形容的“女为胡妇学胡妆”的风气。比较常见的胡服形式是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锦靴和锦绣浑脱帽,有的还佩有蹀躞带(图五)。
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了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幞头、男式圆领袍衫的女扮男装型是唐代女服的突出特点之一,在天宝年间比较流行。这种异族服饰风情为贵族妇女所喜爱,特别盛行于宫中。在唐代画家周昉的名画《挥扇仕女图》中,便能看到脸上化着红妆、全身却效仿男子装束的仕女,柔美之中透出男性潇洒的风度。
相比之下,宋代命妇的常服在款式、色彩上就要简单朴素得多,均以红罗大袖上衣、长裙、帔帛为主搭配。宋朱熹撰的《朱子家礼》记载:“大袖,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这种大袖衫是由唐代大袖襦发展而来。宋代的大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衫、长裙、帔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用,是一种礼服,虽然宋代连宫中服装也以窄袖为主,但宽衣大袖仍被视为华贵的标志(图六)。《宋史·舆服志》载:“其常服,后妃大袖。”由于礼衣少穿用,所以宋代贵妇们时常穿窄袖衫外套长褙子兼作礼服。唐朝盛行的胡服到宋代已基本消失,女扮男装也很少出现,只有少数贵族妇女的女仆穿着,以便劳作(图七)。宋代宫中的裙子褶多而细密,叫做千褶裙。福州南宋黄升墓就曾出土一件褶裙,共有60个褶。在宋理宗时,宫中还时兴前后不缝合的拖地裙,名为赶上裙,制为两片,前后各一,两幅相掩,便于骑马。
在思想相对内敛的宋朝,除了贴身的“抹胸”,还有一件围在腰上的锦巾,称为“腹围”,其颜色以黄为贵,称为“腰上黄”,寓意富贵吉祥。民间和贵族妇女都喜欢在里边穿抹胸,外边穿褙子,衣襟常敞开,隐约露出内衣的美。清代陈元龙所撰《格致镜原》中就有这样的追述:“建炎以来,临安府浙漕司所进程恭后御衣之物,有粉红抹胸、真红罗裹肚。”
二、唐宋普通妇女服饰
唐宋时期普通妇女的服装在款式上也是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但一般都是先由宫中兴起,而后再播撒到民间,如前面提到的服饰类型,只是流行的范围都不是很广泛。 (一)唐代普通妇女服饰
唐代普通妇女的服装以襦裙加帔帛为主。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中唐时期的襦裙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特别是襦衫的衣袖明显宽大,其它无太大变化,基本上都是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图八)。另外,在肩上或手臂上搭一条长长的条带——帔帛,走路时随风摆动,美化了女性柔美轻盈的身姿。
唐代妇女还喜欢在襦衫外面套一件外套,即“半臂”。一般为短袖、对襟,还有套头、翻领或无领等式样。袖长齐肘,衣长及腰,并在胸前用小带子打结,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里面。唐代也有将半臂穿在外衣里面的,唐永泰公主墓石椁及韦洞石椁上的线雕人物,衣服肩部都有一种隐约呈现半臂轮廓的装束,就是这种穿法的写照。
唐代妇女的襦裙色彩浓艳,主要以红、绿、黄色为多,还有紫、青等色。常用的面料有丝、帛、锦、纱,尤其以纱料制成的襦裙最为常见:大到厚重、富有质感的棉纱邬纱,小到轻如蝉翼的蝉翼纱。还有其他材料的襦裙,如绸裙、罗裙、银泥裙、金缕裙、金泥簇蝶裙、百鸟毛裙等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唐代妇女服饰的多样化搭配,女子的鞋也是种类繁多,足下主要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头都有点高,因为穿着肥大宽松的裙子走路很不方便,让较高的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才便于迈步走路(图九)。与胡服配套的软底透空锦靴和女扮男装的男式长靴也是唐代比较流行的女鞋,靴多以锦制成,纹饰美丽。 (二)宋代普通妇女服饰
宋代时,唐代的服型及裙型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裙襦搭配。宋代普通妇女着装的搭配一般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配裙子,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褙子,这种褙子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其上绘绣花边,时称“领抹”。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外,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似有受辽服影响的因素,也有不开侧衩的。衣襟是敞开的,时常会把内衣露出来(图一○)。
宋代襦裙的种类虽然不及唐代,但依然在保持晚唐五代传统遗风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裙式,即“千褶”、“百迭”裙,形成了宋代的特点。古诗亦有云“裙儿细褶如皱眉”。在裙式上,宋代也流行过一些新的款式,如前后开胯的旋裙,这是便于妇女骑乘驴子出去游玩穿的一种裙子。
宋代的衣物色彩没有唐代的鲜艳靓丽,但素雅柔美的颜色也算有自己的特色,如诗句“淡黄衫子郁金裙”、“草色连天绿色裙”、“瑈蓝衫于杏花裙”即是写照。在裙子面料上,宋代也多以纱罗为主,但有的会再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上层社会的妇女穿裤子,外面要用长裙掩盖,而底层的劳动妇女有的直接穿有裆的长裤,上身搭配长褙子,以便劳作(图一一)。 宋代传统裙襦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由于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少数民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衣襟左、右衽很有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裙襦的装饰上,除继承了唐代流传下来的帔帛以外,宋代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新增了玉制圆环饰物,史书称为“玉环绶”,它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以便走路或活动时不会随风飘舞而失庄重仪态。 按照元朝周密追忆南宋而撰的《武林旧事》中所说,连宋代皇后在回娘家拜家庙时,也都穿戴大袖长褙子。可见宋时,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均喜欢着此服装,取其既舒适合体又典雅大方。
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妇女开始裹小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搜山图》、《杂剧人物图》中的妇女,双足都十分纤小,有些还带有明显的弯势,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已经有妇女开始缠足。因为缠足,宋代妇女的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妇女的弯头短靴形状小巧玲珑,鞋小而尖翘,以红帮作鞋面,鞋尖往往做成凤头样。还有一种叫“错到底”的缠足鞋子,是用两种色彩合成的。宫中歌舞女子亦有大足穿靴的,当然这与唐朝胡服配套的软底透空锦靴是不一样的。南方劳动妇女因下地耕作而不缠足,依然穿着唐朝流传下来的平头、圆头鞋或蒲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鞋。毕竟北宋妇女作纤足者尚不太多,宋传王居正所绘《纺车图》中的妇女就穿着普通的平底大鞋(图一二)。
三、唐宋妇女服饰风向对比 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一)唐宋妇女服饰风向对比
唐朝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唐代妇女服饰是中国古代妇女服饰史上最浓重的一笔,使一直沿着封建礼教轨道滑行的古代女性服饰呈现出中国历史上所独有的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现代女郎往往把裙衫的袒肩露背作为思想解放、标榜时髦的象征,殊不知在唐代“绫罗纤缕见肌肤”的贵族妇女的大袖纱衫罩就仅系到胸部的内裙上。对于崇尚丰腴胖体之美态的唐妇来说,这是唐王朝开放以来,受到300多个丝绸之路国家的异族服饰文化“感染”后,所特有的“富贵”、“富态”的瑰丽化身,可与罗浮宫里的“名媛淑女”相媲美,其服饰文化影响深远。
多姿多彩的唐王朝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宋王朝在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代不论是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对襟的褙子,因为既舒适得体,又显得典雅大方。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这是继唐朝之后妇女服饰史上的一次巨大变化。
(二)导致宋朝妇女服饰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代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时间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乘坐的大船纤绳据传均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见当时丝绸产量之惊人。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纳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的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但是实力远不如前代,是我国封建专制走向衰落的开始。朝代更替,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宋朝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规定了皇帝、皇太子、诸王及各级官吏的服制,但与唐代服饰相比,不仅款式少有创新,而且色彩较为单调,趋向于质朴、洁净和自然。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宋王朝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国内争斗接连不断,辽、金又相继南下,战争连绵,尤其是到南宋时期,半壁江山,风雨飘摇,权贵们只望苟延残喘,无意在服饰上用心。二是宋代程朱理学影响很大,主张“天理是至善的人,人欲是万恶的,存天理必须灭人欲”,使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很大的箝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服饰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被蒙上一层政治色彩,可以说,服饰文化与政治、经济特征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同时,服饰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主要参考文献:
1、Bonnie Smith:《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2、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1992年。 3、孙机主编:《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 4、江冰:《中华服饰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书店,1997年。 6、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7、王彬:《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东南文化》2004年6期。 8、王安安:《古代服饰制度中服色的文化内涵》,《文博》2003年3期。 9、白玉英:《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文物世界》2004年6期。 10、刘广军:《宋代流行服饰浅议》,《中原文物》1990年4期。 11、向景安:《中国历代妇女服饰的演变与发展》,《文博》1995年5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吴爱琴:《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佩挂制度》,《华夏考古》2005年4期。 13、党焕英:《唐代男女服饰及女妆概述》,《文博》1996年2期。
14、钱华:《服饰、发式、宋代妇女服饰考》,《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3期。 15、晏新志:《大唐文明之花·唐代妇女服饰文化》,《文博》2004年1期。 16、葛成雍:《唐代服装与长安气象》,《文博》1988年4期。 〔责任编辑:许潞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