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来源:锐游网


一.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

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

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今古文经的区别大致有下列几点:

一、今文经学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

二、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则崇奉周公。

三、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斥纬书荒诞,谓六经皆史,主考据。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善本

善本:《石林燕语》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指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这是学术标准上的善本。但后世在文物意义上也将有文物价值的本子如古本、孤本、罕传本、名家手稿、名家手批手校,或者名家写有亲笔题跋的本子归为善本。 张之洞《輶轩语》中另为“善本”下过一个定义,徘徊于价值与学术之间。“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前两条仍是学术标准上的善本,第三条则是文物意义上的善本。 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这个概念基本上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经常表现为后出转精。

4.四校法

四校法:陈垣 在《元典章校补释例》第四十三的“校法四例”中所举的四种校雠学基本方法,即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理校法。

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二为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比較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三为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四为理校法:推敲事理以定是非。

四校法是对前人尤其是清儒校勘方法的系统总结,影响极大。

8.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继编年体、传记体之后出现的第三大史书体裁。它以袁枢

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起端,是一种以记事为主,每事一篇,独立标题,自具首尾的编纂形式。因为它专记一事,始末了然,故称之为“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以简练的文字,将各个历史事件的全貌集中反映出来,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有巨大作用。袁枢创造纪事本末体裁后,续作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等继承发扬了这一体例。

2.试评述古史辨运动。

民国以来,西洋的治学方法和新史观不断的输入,更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启示。胡适在北京大学讲学,常根据他从西洋得来的治史方法,考证中国历史上的问题,于是古代史的威信更为动摇。顾颉刚等受到启发,便开始提出古史上诸问题加以讨论,“古史辨”便在这种情态之下出现了。古史辨派代表人物有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童书业等,他们结合了现代学术理论和传统的考据方法,大胆讨论古史,顾颉刚发现“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因而提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古史辨派运用这一理论考察史事的变迁形成,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取得了三个巨大的成就1、打破古代就是黄金时代的传统观点2、重新审查了几乎全部的古代文献3、是对传统的古代观进行了全面的扫荡,为建立新的古代观开辟了道路。但古史辨派疑古时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常常否定过头,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

古史辨派对古书真伪的考辨是对古史真伪考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固然有过于大胆的地方,但他们的发明也很多。例如在辨伪方法上,他们利用了古史进化的新思想,使《周礼》、《尔雅》的托名周公获得了新证。顾颉刚是当时较早提出从文法上辨伪的人。

3.评述今古文经之争。

长时段的今古文之争共有两次,一次是在两汉,一次是在清代。汉代的今古文之争共有四次,今文经学自西汉文帝设博士时即占官学地位,自汉武帝时到西汉末,除平帝及王莽时曾一度立古文经之外,一直是今文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古文经书的不断发现,古文经学日益壮大,今古文经的竞争日益激烈,哀帝时,刘歆立古文的建议受到哀帝的支持,但遭到今文经派的强烈反对而失败。王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强调《周礼》,重视古文经学,但东汉光武帝时,又完全承袭西汉,立今文十四博士,虽曾因今古文经学论战,将古文《左传》立于学官,也旋即废止。章帝时,统一今文经学,但也重视古文经学,《后汉书·儒林传序》记载建初年间,下诏令高才生受古文《尚书》等。在学术界古文经学逐渐受到重视,名家众多,如卫宏、贾逵、郑兴、郑众、马融、许慎等,而今文大家仅有何休。但今文经的政治地位仍占据官学席位,后期今古文经学在斗争中互相渗透,东汉末年出现了很多兼通今古文经的大家,如郑玄。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而经学意识形态地位衰落;党锢之祸导致知识分子群体衰落;地方起义割据使得作为经学传承社会基础的世家大族阶层。先秦诸子之学复兴,佛道思想开始盛行,今古文之争告一段落。

到清代复古考据之风兴起,遵照东汉古文经学训诂考据的学风。但干嘉之际,清朝开始腐败衰落,使得士大夫士绅阶层意识到帝国的政治文化需要一套经世学说,且必须从经典中需找依据,庄存与及其亲族弟子刘逢禄再次开始考求《春秋》的“微言大义”。龚自珍继承庄刘,引用《公羊》之义讥切时政,魏源考证《古文尚书》为东晋伪造,提倡经世致用。以后今文家考证《逸书》、《逸礼》等书为刘歆伪造,今文学日兴,到康有为时,全部推倒古文诸经传,今文学声名大振,对当时政治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今文经学的先驱是庄存与、刘逢禄,继之者魏源、龚自珍。刘逢禄作《左氏春秋考证》,主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吕氏春秋》一样,是独立的史书。魏源作《书古微》,认为西汉出现的《古文尚书》是由刘歆一手伪造。至光绪年间,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进一步认为《周礼》、《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均系刘歆伪窜,目的是为新莽篡汉制

造理论根据。梁启超在辨伪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的有关章节中对辨伪学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著我国第一部古籍辨伪学理论专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古文经学派在辨伪方面较著名的有章太炎、符定一、钱穆等。章氏有《春秋左传读》、《刘子政左氏说》,符定一有《新学伪经考驳谊》,钱穆有《刘向、歆父子年谱》,都是驳今文家言的。

4.简述出土简帛对学术史研究的意义。

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

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

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册、历谱、药方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如长沙三国吴简和居延汉简。

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数据,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

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对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证明西汉及其以前古书有以篇行世的现象,流沙汉简对了解古代简牍制度有很大帮助。

1.新学问的兴起(近代中国学术的转型)2.重新认识古代学术思想史(反省以往的研究得失)3.对古代一些具体制度的新认识如古代简牍制度。(出自陈凌课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